老師擁有教育的本質學能、農夫抱有農業的專業熱情,但彼此在各自領域中努力著!農夫和老師如何對接?透過本場跨域辦理「當農夫遇上老師」課程的媒介,希望讓農夫老師能夠入校協助教師推動食農教育,減輕老師的備課負擔,也提升農夫的自我價值認同感,讓下一代的孩子們看到農業的更多可能性!
8月21日早上,曾榮獲「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的臺南市東山國小,打開大門,透過「境教」歡迎同在台南市的農夫及老師們在這裡相遇、共學~
上午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東山國小團隊的示範教導下,讓學員們藉由米鬆餅製作的過程,學習如何將鬆餅的製作配方更貼近食農的意涵,兼顧食物里程及身體的健康,例如本場研發技轉給西螺鎮等農會的米穀粉,可以取代進口麵粉、用國產豆奶取代牛奶、用沙拉油取代奶油…,再融入在地、當季食材紅龍果、芒果等,發揮創意製成不同口味及造型的米鬆餅,這些思考歷程都是大家帶得走、回到各自領域推動食農教育可以應用的能力~
經過動手作實際操作的歷程,再學習如何將之轉化為一份教學流程簡案,並透過彰化縣社頭國小陳靜宜校長及台北市清江國小的蕭清月營養師分享在校園推動的實例,及東山產業合作社林俊儀理事長分享如何入校協助東山國小,提供農夫及老師合作推動食農教育的最佳典範!
下午的課程,有鑑於老師在學校推動食農教育過程中,最頭痛的問題不外乎「為什麼作物會長不好?」、「是不是土壤出問題了?」、「怎麼選擇適當的土壤種植適合的植物?」、「遇到病蟲害怎麼辦?」、「這是什麼蟲?什麼病?」、「該怎麼用比較安全的方式防治植物病蟲害?」這些在土壤及病蟲害遇到頭痛的問題,就由本場專業的研究人員透過教材介紹之外,更希望透過實務的操作,讓同組的農夫和老師「親手作」穴盤的育苗、循環農業好幫手-蚯蚓的飼養、有機防治資材如葵無露、亞磷酸的配製等,希望能解決老師們的疑惑、給予利器,也能讓農夫學習如何將農作專業用於教學上。
農夫與老師在「做中共學」的過程中彼此交流,互補有無,打破隔行如隔山的限界,未來更能成為彼此推動食農教育的神隊友、好伙伴!
- 相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