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產品:聰明選購與保存這樣做~
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315期 2025/10/15 發行
作物改良科 任珮君 分機253
近期新聞報導知名品牌花生醬被檢驗出黃麴毒素超標之狀況,引發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高度關注。黃麴毒素為強烈致癌物質,對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覷。以下將介紹幾個避免產生及攝取黃麴毒素方法,讓您可以安心享用花生製品的美味。
Q1:黃麴毒素從哪裡來?
A1:
1.黴菌為好氧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最適合生長溫度為25-37℃,相對濕度為80%以上。然而,黴菌於生長繁殖過程,會產生許多種類的毒素。
2.黃麴毒素主要來自黃麴黴菌(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麴黴(Aspergillus parasiticus)所產生,常存在於穀類食物(例如米、玉米、黃豆及麥類等)、堅果種子類食物(例如花生、核桃、開心果及杏仁等)及乾燥香辛料植物(例如辣椒、胡椒、肉豆蔻、薑及薑黃等)當中(衛生福利部,2024)。
Q2:黃麴毒素對健康的影響?
A2:
1.不少研究指出,黃麴毒素(Aflatoxin)具肝臟毒性、免疫抑制性、致突變性及致癌性,長期攝入受污染食物會增加罹患癌症之風險。目前國內監測之「總黃麴毒素」為黃麴毒素B1、B2、G1及G2等4種毒性較高、對人體危害較大之種類。
2.黃麴毒素B1毒性最強,被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因此除了「總黃麴毒素」外,還會額外監測「黃麴毒素B1」含量。
3.黃麴毒素會透過飲食進入食物鏈當中,牛乳因含豐富的蛋白質、鈣質及營養元素,為許多嬰幼兒主要飲食來源。牛隻攝食受黃麴毒素B1及B2污染之飼料,會將毒素轉化成黃麴毒素M1及M2,殘留於牛乳當中。由於黃麴毒素M1毒性較高,嬰兒配方食品及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會針對「黃麴毒素M1」進行監測,確保嬰幼兒食用之安全性。
Q3:要怎麼避免黃麴毒素產生?
A3:
黃麴毒素非常耐高溫,通常需要260℃以上高溫加熱一段時間才能破壞,無法透過一般的蒸、煮、炒、炸等烹調方式去除,建議要從源頭管理,使黴菌不產生毒素,才是治本之道。
列出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1.選擇信譽良好廠商:購買前先確認食品包裝是否完整、有無破損,觀察食品外觀是否出現變色或發霉的跡象,如有此現象,就不要購買。
2.真空包裝:是將食品充填於阻氣性良好之包裝或容器中,透過外力減少袋內或容器中空氣含量,使黴菌處於缺氧狀態,進而抑制其生長繁殖能力。
3.低溫保存:透過冷藏或冷凍的方式降低環境溫度,就像把黴菌丟到北極一樣,黴菌冷得不想動,活動力會下降,延緩生長繁殖速率。
4.保持乾燥:水活性為食品中微生物可利用之自由水含量,其範圍介於0.0-1.0。黴菌生長如同人類一樣,需要一定的水活性。當食品之水活性低於0.7,黴菌因沒有足夠的水分可使用,「缺水」便無法繼續生長。確實保持產品之乾燥程度,亦可減少毒素之產生。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2024。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