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活動成果

113年食農教育宣導推廣人員基礎培訓課程初階班

發布日期
113-08-27
資料來源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更新日期
114-01-15

今(113)年8月27-28日在本場樹林分場2樓大禮堂辦理「113年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基礎培訓課程初階班」,本次初階班課程主要依據臺灣師範大學林如萍教授所研提的食農教育三面六項為架構,內容包括食農教育政策說明、農業與環境、農業生產與安全、飲食與健康、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飲食生活與文化,希望藉此能提高食農教育推廣人力的知能,建立食農教育推動的專業支持體系。

本次培訓課程全程參與共有76位學員。第一節課程由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古金台助理研究員講授「食農教育政策說明」,帶領學員了解政策目標、意圖及未來發展方向,並掌握如何有效運用各項資源推動食農教育的實施。

接著,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戴介三助理研究員分享「飲食生活與文化」,重點說明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並探討愉悅進食的過程與餐桌禮儀的文化意涵。課程還涵蓋在地飲食特色及其文化傳承,並介紹全球多元飲食文化背景,讓學員更深刻體會飲食文化的價值。

下午課程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李婷婷助理研究員帶來「農業生產與安全」專題,介紹台灣各地農業的生產特色,並講解現代農業的永續生產方法。此外,針對用藥安全管理與農藥殘留疑慮提供詳細解析,幫助學員提升對農產品安全管理的認識。

最後,傅智麟副研究員以「飲食與健康」為題,深入講解不同生命階段的營養需求,並說明如何透過均衡飲食促進健康。他還探討飲食與慢性疾病的關聯,並分享預防疾病的飲食策略,強調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

第二天的課程首先由張志維技佐帶領學員學習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介紹當前的飲食消費行為、食品衛生與食品安全,並分享加工食品的製作與選購知識。強調地產地消的重要性,鼓勵學員支持當地農業,同時介紹綠色消費的理念,促使學員選擇環保且可持續的飲食方式。

在農業與環境課程中,林勇信副研究員講解農業生產與環境的關聯,並強調農業與資源永續的概念。此外,也介紹社會責任與倫理,以及全球糧食議題,讓學員了解農業與全球環境的緊密聯繫。

在都市農耕適栽作物資訊應用的課程中,吳安娜副研究員分享適合在都市環境中栽培的作物及其栽培技巧,並介紹如何應用現代農業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益。讓學員學會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高效且可持續的農耕方式。

李婷婷副研究員介紹遠距澆水管理模組的應用,讓學員了解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實現智能化灌溉,節省水資源並提升農作物的生長環境與生產效益。此外,她還講解了病蟲害有機友善防治技術,分享如何在不使用化學農藥的情況下有效防治病蟲害,並介紹各種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環保方法來促進可持續的農業發展。

最後,戴介三助理研究員介紹食農體驗實作型教學模組,讓學員了解從種植、收穫到食物製作的全過程,進一步提升對食農教育的理解與興趣。

課程最後安排分組討論,各組成員由專業生產者、學校教師及食農推廣團體組成,針對課程內容分成五大議題,共同討論如何運用資源及素材開發教材,並提出推動食農教育的策略。透過農業界、教育界及實務領域的跨界交流,激發多元教學方式,進一步提升學員對食農教育的理念認知及實務操作能力。同時,此過程亦促進在地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實踐支持國產農產品消費及推廣健康飲食的生活方式。

相關照片
  • 圖1.食農教育宣導推廣人員基礎培訓課程初階班
    圖1.食農教育宣導推廣人員基礎培訓課程初階班
  • 圖2.由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的古金台助理研究員說明食農教育政策課程。
    圖2.由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的古金台助理研究員說明食農教育政策課程。
  • 圖3.由戴介三助理研究員講解飲食生活與文化。
    圖3.由戴介三助理研究員講解飲食生活與文化。
  • 圖4.李婷婷助理研究員介紹用藥安全管理,就消費者對農藥殘留的疑慮進行詳細解析,提升學員們對農產品安全管理的認識。
    圖4.李婷婷助理研究員介紹用藥安全管理,就消費者對農藥殘留的疑慮進行詳細解析,提升學員們對農產品安全管理的認識。
  • 圖5.傅智麟副研究員講解飲食與健康。
    圖5.傅智麟副研究員講解飲食與健康。
  • 圖6.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張智維技佐講授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
    圖6.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張智維技佐講授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
  • 圖7.由高雄場林勇信副研究員說明農業與環境。
    圖7.由高雄場林勇信副研究員說明農業與環境。
  • 圖8.吳安娜副研究員講解都市農耕適栽作物資訊應用。
    圖8.吳安娜副研究員講解都市農耕適栽作物資訊應用。
  • 圖9.課程結束後進行分組討論。
    圖9.課程結束後進行分組討論。
  • 圖10.各組分別上台分享討論結果。
    圖10.各組分別上台分享討論結果。
縣市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農業類別
六大方針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