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學童親身體驗農耕,認識傳統作物的價值,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於本(114)年3月20日(星期四)至臺東市豐里國小,辦理「臺灣藜」食農教育課程,邀請第四屆百大青農林建中擔任講師,課程融合栽培應用、部落文化知識講解與農事體驗,讓孩子們從觸摸、觀察到動手種植,深入理解臺灣藜的魅力。
豐里國小多年前開始推動「豐里慢食野餐活動」,成為重要校訂課程,鼓勵學童從產地到餐桌瞭解食材來源,讓學童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學會挑選在地、健康的食材。今年特別與本場合作辦理食農教育課程,以農育的觀點來認識原住民族傳統作物。講師特別帶來在部落所保存的不同品系且不同顏色的臺灣藜,讓學童近距離觀察,透過實物展示,向學童介紹臺灣藜的生長特性、營養價值及多元用途。臺灣藜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及多種微量元素,是營養豐富的糧食作物,講師也分享在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中,除了食用外,因穗形優美且色彩豔麗,更是部落祭儀慶典中,不可或缺的裝飾材料。課程安排實作體驗,在講師指導下,學童親自參與整地、播種及澆水等過程,學習栽培及管理技巧。
參與的教師表示,過去學校課程較著重於健康飲食,藉由本次課程學生體驗親手耕作的樂趣,感受種植的辛勞,達到食育與農育的結合,體現了食農教育的精神,也豐富學童對原鄉傳統作物文化的認知。
講師教學情形,並展示不同品系及不同顏色的臺灣藜
學童上課認真聽講
講師與學生課堂中互動交流
講師示範播種臺灣藜
學生進行農事體驗
豐里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