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食農知識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常態活動-從餐桌美食談友善環境

發布日期
113-09-10
資料來源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更新日期
113-10-01

黑鳶(Black Kite)俗稱老鷹,撿食腐肉為生的高等消費者,歐、亞、非,澳洲皆有分佈,不屬於瀕危物種;但在臺灣數量非常稀少,2015年的調查紀錄僅有426隻,2019年冬季的調查數量則為709隻,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探究原因,除大量開發棲地消失、非法盜獵、疾病外,近來發現農藥濫用亦可能是兇手之一。友善環境耕作,是指不用農藥、化肥的方式種植農作,人類利用土地的同時,也保護使用同一塊土地的野生生物,改變耕種方式或許可以改變黑鳶多舛的命運。很多人可能質疑減少用藥是否造成大量農損?玉山國家公園研究指出,物物相剋的生態系除蟲,反而使田間的益蟲(天敵)增加,提供人力無法比擬的除蟲效益。另外,從通霄的友善農田發現原已滅絕的肉食性水生昆蟲大田鱉,更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讓大自然依循既有的法則運行,利用友善農法,建立生產、生活、生態健全的農業環境,讓消費者、農夫、野生動植物,一起享用大地給予的自然資源。

#環境教育,#動物,#鳥類,#昆蟲,#永續

課綱實質內涵

環-E3,自-E-A2

作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三面六項
農業與環境
對象
國小高年級
六大方針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知識類型
文章
對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