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在臺灣沿近海漁業與養殖業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素有烏金之稱。根據漁業年報資料顯示,2000-2010年臺灣烏魚養殖面積約有500-1,300餘公頃。近20年來臺灣養殖烏魚產量每年約1,500-2,700公噸,而野生烏魚因氣候變遷與鄰國競捕因素產量約只有數百到1,500餘公噸。
目前主要養殖烏魚的學名為Mugil cephalus,民間對烏魚苗又有大金蘭、牛屎烏、大鉑、小鉑的分法,以烏魚子為標的養殖,則以養殖大鉑居多。
根據前人研究在臺灣鄰近西北太平洋海域烏魚,以粒線體DNA鑑定方法可分為三大系群 (溫帶型NWP1、黑潮型NWP2、熱帶型NWP3),主要活動在各自對應水溫的生態海域,受華南、華北沿岸和黑潮三大洋流系統的影響。NWP2物種的範圍似乎與黑潮洋流的環流模式相應,黑潮洋流將溫暖的熱帶海水從呂宋海峽向東北方向輸送,經過臺灣的東西海岸,最後到達日本海。黑潮對該地區的其他洋流系統有重大影響。從南海向北流入臺灣海峽的華南洋流帶來了溫暖的海水,與從黃海和東海南下的華北沿岸洋流的冷水混合。NWP3的分布範圍似乎遵循華南海流的暖水區,而NWP1的分布範圍則僅限於華北沿岸海流的冷水區,該海流在冬季向南流動 (伴隨東北季風)。海洋洋流系統和魚類分布之間如此密切的關係可能反映了溫度偏好,因為黑潮洋流和中國沿岸洋流之間的差異可達6-11℃。黑潮全年保持溫暖 (23-26℃),而中國沿岸流的溫度變化很大,從3月的12℃到9月的20℃ (沈等,2011)。
水試所於2021年起執行「提升臺灣烏魚耐候任姓養殖隻分子鑑定技術應用研究計畫,目標在篩選高結子率的烏魚系群,也為未來人工育苗生產建立種魚的基礎。也由於因應氣候變遷所造成烏魚苗系群來源之不確定性,藉由分子生物鑑定技術挹注烏魚養殖產業隻雞盤韌性,進而減少氣候異常對產業之衝擊。該計畫完成全台養殖成熟烏魚共1,000尾樣本採集分析,DNA結果顯示 98% 為黑潮型(NWP2),1% 強為溫帶型(NWP1),1% 弱為熱帶型(NWP3),因此意味著台灣養殖烏魚的系群大多為黑潮型(NWP2)。
資料來源:
1. 水產試驗所-漁業問答
- 相關照片
-
- 附件下載
-
-
2011-沈康寧 烏魚-Plio-Pleistocene sea level and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promoted speciation in the globally-distributed flathead mullet Mugil cephalus
-
03專訊87烏魚系群鑑定快速檢測試紙之研發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