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食農知識庫

茭白筍栽培管理概述

發布日期
114-06-30
資料來源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更新日期
114-06-30

文圖/藍玄錦、昌佳致、蔡正宏、蔡宜峯、林天枝

前言

茭白筍為禾本科(Gramineaceae)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又名茭筍、水筍、古稱為菰或菰芛。原產中國,栽培地區遍及亞洲溫帶及亞熱帶,通常長在湖緣、河邊及沼澤地,在臺灣蔬菜生產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據統計,111年茭白筍種植面積為1799公頃,其中南投縣埔里鎮及魚池鄉種植面積1,471公頃,占全臺81%。茭白筍採收季節在4-11月之間,正逢高溫多濕及颱風豪雨時期,一般蔬菜易受災害,導致供貨量不穩定,而茭白筍其耐運輸及貯藏之特性,成為臺灣夏季重要蔬菜之一。

 

氣候與土宜

茭白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氣候,生育初期溫度需15-20℃,嫩莖發育溫度在20-30℃,分櫱前期保持較高溫度,分櫱後期溫度較低為宜,溫度低於10℃或高於30℃都不利於孕茭,一般可以灌水或水深淺調節溫度。對土壤選擇並不嚴格,從礫質壤土到粘質壤土都可生長,但以水源豐富、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黏質壤土為佳,不適宜栽培在鹼性成分高的土壤,土壤酸鹼值以pH5.5-6.5為宜。水源必須流動且乾淨,以符合黑穗菌的生長發育,並提高產筍力。茭白筍不宜連作,連作容易發生病蟲害,由於茭白筍為吸肥性強的作物,連作消耗地力多,且使產量和品質降低。種植茭白筍最好採用輪作方式,一般地勢較高的土地可與蔬菜輪作,而地勢較低的地方,則可與水稻輪作。

 

品種特性

根據資料顯示,臺灣栽培的茭白筍有三個種類,分別為青殼種:屬早生種,包被嫩筍的葉鞘邊緣部分為青綠色,株形較小,單筍重較輕,平均帶殼單筍重約85-95公克,主要分布於臺灣中南部,以南投縣埔里地區為主要栽培地,傳統產季為4-11月間,現階段搭配夜間電照技術,可全年生產,代表品種為敢當種、台中1號;白殼種:為中早生品種,包被嫩筍的葉鞘邊緣部分為淡綠色,零星分布於白河、名間及外埔地區,現鮮少有人種植。赤殼種:屬晚生種,筍殼顏色淡中帶淡紅色斑點,株形高大,品質極優,單筍重較大,主要分布於宜蘭、三芝、淡水、金山地區及部分平地低漥水田或溝渠旁邊,產季集中於9-11月,代表品種:桃園1號、桃園2號。

茭白筍的形成及黑心、公株之產生原因

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係因黑穗菌(Ustilago eseuicata Henn.)之寄生在幼嫩的茭白莖內,於18-25℃適溫情況下,生長菌絲並產生細胞生長素及細胞刺激素,刺激茭白莖部細胞組織不斷增殖膨大,同時葉片光合作用製造的養分也轉移蓄積於此,始成為顏色潔白,質軟味美的筍狀嫩莖,即茭白筍。然就植物學之觀點,茭白筍實際上是一種「病態莖」,是受黑穗菌寄生後所形成的菌癭,可供食用,但若無黑穗菌行互利共生,茭白植株即無法結筍,且無經濟價值。此菌在茭白嫩莖內充滿白色菌絲,若不及時採收,菌絲老化成黑褐色之厚膜孢子,導致莖部內充滿黑色斑點,形成「灰茭」,農民稱之為「黑心」。有些茭白植株生長特別強健,黑穗菌的菌絲體不能侵入,因而地上莖下方不再膨大,也不會孕筍,並導致抽穗開花,此種植株農民稱為「公株」,公株在高溫少日照的情況下(6-7月)加上氮肥過量使用容易發生。茭白花為圓錐花序,雌雄花在同一花序上,雌花著生於花序上方,雄花著生於花序下方,公株在生長初期與帶菌株無法區別,須俟生育後期抽穗開花才能區別。茭白採用母莖進行無性繁殖,而公株之後代仍然為公株,無經濟價值,建議在留種時應加以剔除。

 

栽培管理要點

一、優良母莖選拔

茭白筍無法結成種子,皆利用無性繁殖之分株法來繁殖,然而其又受到黑穗菌的影響與植株生長勢之交感,即使栽培管理恰當,也不可能絕對防止雄株及黑心的發生,以及品種特性的退化。因此,母株的選種工作極為重要,選種時除需注意品種特性外,尚須注意母株中不可混雜公株(開花株)或灰茭(黑心),選擇生育平均、株型較矮,孕茭率高的植株為母株。選種工作需在生育及採收期間同時進行,將符合標準之植株進行標記,以利日後辨認。確定好欲選取之母株後,即不進行筍的採收,並盡量降低水位,保留養分、促進分蘗,以利取得更多之種苗數量。如發現公株或黑心的茭白筍欉,應立即將此挖除或以圓鍬進行斷除地下莖之操作,以防蔓延。在育苗前20天,將前期做好標記之母株自根部帶土一起挖取,然後將根部翻轉曝曬於田間或空地,經曬乾後的母株用鋤頭打散附著土,在用刀子切取母株上殘留的綠色短縮莖,並去除地上乾枯部與鬚根,留取約15公分的短縮莖,供育苗或直播用。通常每0.1公頃需要母莖60-100欉。

 

二、 曬田及整地

(一)採收後應盡快排乾田水,並將田間殘枝敗葉用剪草機割斷曬乾後,施用土壤改良劑(如苦土石灰、矽酸爐渣、有機肥等)。並以深耕犛翻犛曬田,曬得越乾越好。

(二)種植前1週施用基肥後犛耕1次,並築好田堤使其結實,最後放水整平等待種植。

 

三、行株距及種植深度

(一)1x1公尺,每分地種植1,000株,土壤較貧瘠或通風良好的地方採用。

(二)1.3x1.3公尺,每分地約種600株,土壤較肥沃或肥料用量較多的地方採用。

(三)以母莖直接種植深度以不被流水浮起為原則,大約5-10公分左右為宜。若以育苗後再行移植,其種植深度以原苗圃之種植深度為宜,太深影響分蘗,太淺則易倒伏。

 

四、肥培管理

以埔里地區一年兩收之栽培模式為例,茭白筍合理化施肥三要素之推薦用量,0.1公頃分別為氮素20-30公斤、磷酐10-15公斤、氧化鉀15-25公斤,因施肥種類品牌依不同農友而有不同之選擇,此處僅以常見且現行栽培產區常用之複合肥料作為範例,施用時期及分配率可參考下表所示。

 

茭白筍施複合肥料用量(包/0.1公頃)

一年期

雙季茭

基肥

1追肥(定植後10-15日)

2追肥(定植後20-25日)

3追肥(定植後40-45日)

4,5追肥(春茭收前及期間使用)

6追肥(春茭採收後)

7,8追肥(秋茭收前及期間使用)

台肥43號

15-15-15

-

13.3-20公斤

(0.33-0.5包)

13.3-20公斤

(0.33-0.5包)

13.3-20公斤

(0.33-0.5包)

-

26.7-40公斤

(0.67-1包)

-

台肥1號

20-5-10

-

-

-

-

15-22.5公斤

(0.38-0.56包)

-

10-15公斤

(0.25-0.38包)

有機質肥料

1,000-1,500公斤

-

-

-

-

-

-

註:以台肥1號進行追肥施用時,需先降低田區水位,施用2-3日後,再提高田區水位,以提高催宮(促進孕茭)之效果。

 

五、水分管理

種植初期以淺水灌溉為宜,保持3-5公分水深,促進發根與分蘗,到分蘗後期,逐漸提升水位,而進入孕筍採收期後宜以高水位(水深40公分以上),能較有效維持黑穗菌之作用溫度,促進產筍。倘水位過低,易有「返青」之情形,品質下降,產量也較少。水則以流動水為宜。埔里地區水資源較為充沛,然近年氣候極端變化,於冬末春初之際,易常有缺水之情形,倘缺水達乾旱以至於影響茭白生長,可採用剪葉之方式,每一葉片減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減少植株水分散失,以維持生長。

 

六、除葉工作

在生育期中進行需進行除葉2-3次,把病老葉清除,使通風良好,日照充足,但以不傷害植株生長為原則。剝下之病老葉,清運出田區耗時費力,現行多以直接置於田間,建議放置與田區水流方向保持平行,且隔行放置,以免影響田間水流及人工作業動線。

 

七、採收適期

傳統栽培之青殼種於4月上旬或下旬開始採收春筍(約定植後120天),採收盛期約在5月下旬-6月中旬,秋筍則約在白露前後開始產筍至10月中旬。晚生赤殼種於9月至11月中旬採收。若是以夜間電照技術進行栽培,全年皆可採收,惟冬季低溫,植株生長較緩慢,產量較少。採收之判斷標準為當茭白外葉三片長全,劍葉短縮,嫩莖顯著肥大,葉鞘向外45°伸長即表示成熟,需立即採收。採收時以銳利鐮刀由筍莖基部短縮莖,留2-3節割取,然後將基部和葉梢部切掉,保留嫩筍部長約 30-50公分,採收後迅速以4℃之冰水預冷20-30分鐘,再以尼龍袋或塑膠籠包裝,以利運銷,倘若沒要及時運銷,可將其貯於5℃±1℃之冷藏庫,貯藏期可達一個月。

相關照片
  • _MG_5630
    _MG_5630
  • _MG_5633
    _MG_5633
  • DSC_5773
    DSC_5773
  • IMG_3202
    IMG_3202
  • IMG_5805
    IMG_5805
  • IMG_6840
    IMG_6840
作者
農業知識入口網-茭白筍主題館
三面六項
農業生產與安全
對象
國小中年級 國小高年級 國中 高中職 大專以上 成人 樂齡
六大方針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知識類型
文章
對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