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上坑坑洞洞的咬痕,都是來自紋白蝶的幼蟲。
每當媒體報導,農產品的農藥殘留超標,造成人心惶惶時,總會擔心平時吃進肚子裡的蔬菜、水果安不安全。買回去的蔬菜,也一定會拿去清洗2-3遍,即使表面已無髒汙,仍擔心有農藥殘留。且隨時代變遷、產業發展,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土壤、水源、生態環境受到危害。總總負面的訊息,使人們一旦聽到「農藥」二字,總會皺起眉頭。不禁好奇,為什麼會有農藥呢?
因為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時常遭到病菌和昆蟲侵擾,造成產量減產或無法收成,無法供應龐大的需求。為了確保生產結果,農業生產者或管理者想方設法,進而研發出農藥以保護植物。其中化學農藥便宜又方便,藥效顯著,因此最常被應用在防治植物病蟲害上。從這個角度來看,農藥似乎又對社會有所助益。究竟農藥是毒還是藥?拿起放大鏡,了解農藥的各面向吧!
農藥知多少
提到農藥,可能會想到「毒」、「臭」、「危險」等。農夫在噴灑農藥時,也一定會發現全身包得緊緊的,深怕皮膚沾到藥物。這些印象,不能代表全部的農藥。事實上農藥的種類非常多,依照防治對象可分為: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殺蟎劑、殺鼠劑、殺線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除螺劑、除藻劑等。如果考慮農藥的毒性和其有效成分,大略可分為化學性農藥和生物性農藥。
▲化學農藥對人類一樣會造成傷害。
化學農藥
化學農藥是農藥大宗,依化學結構的不同而有不同特性,結構上的差異也會影響對防治對象的作用機制,同時影響其毒性、對動植物體內的代謝途徑、以及環境中的殘留和生態環境。
一般有機磷劑殺蟲劑對哺乳動物的急性毒性較強,大多以「XX松」命名,如:巴拉松、陶斯松等;但也有其他的名稱,如:毒斯本、大必隆、益農產、亞素靈。它廣泛應用於防治植物病、蟲害。不過它對皮膚的滲透性強,容易經皮膚吸收進入體內。如果中毒,會造成肌肉連續性收縮,嚴重時會造成呼吸肌肉麻痺,呼吸衰竭等。在民國86年起,已禁用巴拉松、亞素靈、益滅松等劇毒的有機磷劑農藥。
其次毒性較高的氨基甲酸鹽劑,則廣泛用於殺蟲劑、殺菌劑及除草劑。它在生物體內會與膽鹼脂酶結合,抑制酶的作用,導致中毒。中毒時,會有痰多、流汗、流口水、腹痛、腹瀉、視力模糊等症狀,嚴重時會出現瞳孔縮小、心跳過慢、肌肉無力或麻痺、痙攣及昏睡,甚至產生呼吸麻痺、肺水腫、昏迷或死亡。
另外還有合成除蟲菊精類,對哺乳動物的急毒性較有機磷低,但對昆蟲具有殺滅效果,因此常作為農用殺蟲劑,也被廣泛使用於環境用藥,如:蚊香製劑,或防治蟑螂、蚊蠅、跳蚤的殺蟲劑。
生物性農藥
▲早期原住民會用魚藤毒魚。
生物性農藥,又稱為生物製藥,是天然物質如: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衍生的產品,包括生物素材農藥、生化農藥、微生物農藥三種。一般而言,生物性農藥較安全、無毒害,且具專一性,不會危及鳥類及其他非目標生物。
天然素材農藥
是指天然產物不以化學方法精製,或加以合成者。在自然界中,植物們為了不被病蟲侵害,而自己分泌某種抗蟲物質,這些即是天然素材得來源之一。
從印度楝樹中提煉出來的印楝素,對昆蟲有拒食、調節生長及絕育等功能,是公認活性最強的拒食劑。而從魚藤提煉出的魚藤精,主要用在防治蚜蟲、甲蟲、蝴蝶和蛾幼蟲等。雖然對蜜峰無毒害,但是對魚、豬的毒性強。因此依農委會有機農產品生產基準規定,魚藤使用需要經過審查。另外還有菸鹼、除蟲菊精、藜蘆鹼、皂素等都是天然素材農藥。
生化農藥 費洛蒙
▲圖為咖啡果小蠹的誘殺器。
生化農藥包括以昆蟲費洛蒙等生物性素材,經過化學萃取或合成。我們知道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溝通方式都不同,除了聲音以外,生物們也會以「氣味」溝通,最常見的就是昆蟲。比如:寄生蟲與寄主、天敵與害蟲、雌蟲與雄蟲等,科學家將這種生物間用來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統稱為化學傳訊素,依其作用於同種及不同種間導致行為改變者,再分成費洛蒙和異種作用素。前者是可引發或刺激同種個體,產生某些行為反應的揮發性化學物質,如:性費洛蒙;後者則是作用於不同物種間的化學物質,如:花香。在農田間,最常使用的就是費洛蒙了。
在蟲害防治上,可以以性費洛蒙吸引害蟲,使之飛入誘蟲器中。由於誘殺的多是雄蟲,會使田間雌、雄比例失衡,降低昆蟲交配產卵的機會。另外也可以利用高濃度的性費洛蒙,混淆田間雌、雄蟲間的性傳訊系統,阻礙害蟲尋找配偶的機會,並干擾害蟲交尾,稱為交配干擾法。
目前主要推廣的昆蟲性費洛蒙有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甘藷蟻象、楊桃花姬捲葉蛾以及茶姬捲葉蛾等,分別應用於十字花科蔬菜、青蔥、落花生、大豆、花卉、甘藷、楊桃及茶等作物。
微生物農藥 蘇力菌
▲蘇力菌是生物性農藥的一種,在友善農業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原生動物、真菌等。特定的微生物如果感染了昆蟲,可以使昆蟲生長發育延緩、降低生殖潛能,甚至殺死昆蟲。一般由自然界分離所得,但也可經人工改良。在生物農藥中,微生物農藥具有選擇性強、功效高、成本低、不汙染環境、對人畜無害等優點,用於植物防病治蟲、除草等方面,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蘇力菌。
蘇力菌被認為是昆蟲病源菌,會產生殺蟲結晶毒蛋白。當昆蟲幼蟲吃下蘇力菌的結晶蛋白時,毒素晶體在昆蟲腸道中的高鹼性腸液和蛋白質分解酵素作用下,被分解活化成毒素,造成昆蟲腸道崩解,並迅速停止攝食而死亡。而且它的殺蟲效果具有專一性,對目標昆蟲以外的生物完全沒有副作用,主要防治鱗翅目害蟲幼蟲。
從化學農藥和生物性中可以發現,農藥並不全然是壞的,它的目的主要是保護植物。如同人生病會吃藥,作物也需要藥物協助,但這並不代表可以大量使用藥物。因此依據作物挑選適合的農藥,依照藥劑指示,並遵照安全停藥期,才能真正達到用藥的目的!
認識農藥半衰期 會使人們害怕農藥的原因,其一就是擔心「農藥殘留」。為了避免這一問題,首先要知道農藥半衰期。農藥半衰期,是指農藥在環境中被分解,喪失一半活性所需的時間。通常在1次半衰期後,農藥分解會是原始的50%;2次半衰期,則是25%;3次半衰期,約有12%。半衰期短的農藥,不會持續存在於環境中;反之,半衰期強的農藥,在反覆使用後,對環境生態有較高的汙染風險。不過並非半衰期短的農藥就是最好的選擇,可能因為有效時間短,農夫為了防治病蟲害而反覆使用,同樣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
農藥殘留不害怕
▲農藥看不到摸不著,使人在消費時多少都會擔心。
使用農藥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尤其是這些噴灑藥物的作物,最終都會被吃下肚子時,不得不更加謹慎。農藥殘留量以「ppm」作單位,也就是百萬分之一,看不到、聞不到又摸不到,使人們多少會有不安全感。一方面,農夫除了懂得安全用藥外,政府也需要把關檢測。民國106年3月政府修正了「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配合各國單一作物農藥標準的不同,改變原先以農藥殘留標準前後數值的簡化方式,而是考量農藥的可能殘留以及食入用量,訂定更安全的農藥殘留標準。
即使如此,市面仍可能有農藥殘留超標的作物。一來是因為各國農藥標準殘留不同,使得進口時檢驗超標;一是因為作物生長的環境,受到其它田地用藥影響;另外也可能因為氣候變化,如:颱風、寒害,使得農夫在安全停藥期結束前先採收作物,造成農藥殘留超過標準。
蔬果選購有方法
農藥使用是為了植物保護需要,或多或少都難避免,在這樣情況下,我們仍可以藉由幾個選購方法,選擇農藥用量較少的農產作物。如挑選適時適地生產的蔬果,因為病蟲害較容易控制,農藥也會用得少。依照作物生長期、食用部位來看,生長期長的作物,使用農藥後離採收期時間長,農藥殘留有時間分解消失。而食用果實部分的蔬菜,會比全株食用的蔬菜農藥殘留低。另外生長期間,有套袋處理的蔬果,因為隔離了農藥接觸,農藥也會較少。
除了上述方法外,選擇國產經過認證的安全標章,如四章:CAS有機農產品、CAS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農產品、吉園圃標章。不僅能追蹤產製過程,而且品質有保障,讓人一目了然買到合格的蔬果。未來農委會計劃將吉園圃、產銷履歷、CAS三者將整合為「TGAP」,讓農產消費更安全。
動動手 去除農藥殘留
除了剝皮及去除外葉外,清洗是減少農藥殘留的方法之一。通常用水浸泡片刻,再仔細沖洗,沖洗時以流動水清洗加上去除外皮、外葉或蒂頭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根據蔬果種類,有不同的清洗方法,如下圖:
另外烹煮也可以使殘留的農藥加熱分解,隨蒸氣揮散或溶入油水中。烹煮的時間愈久,溫度愈高,去除農藥殘留的效果愈大。烘烤也是很常使用的烹飪方法,在烘烤的過程中,農藥殘留因物理化學的作用而降低。麵包在製作的過程,經歷酵母菌發酵及熱烘培等作用,也能有效降低農藥殘留。另外利用太陽曬乾或烘乾的乾燥法,同樣也能降低農藥殘留。
19世紀農藥大量使用,雖然提高了產量,但對環境造成莫大影響,土壤、水源、空氣皆會受到汙染,影響週遭生物,甚至影響我們的健康。為了降低農藥對環境衝擊,也為了使飲食更加安全,專家學者研發對環境較友善的生化農藥,許多農夫也從慣行農業,積極轉向友善、有機的耕作方式,並學習用藥、病蟲害等專業知識。政府也提出「十年農藥減半」,希望逐年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逐步實現永續經營的目標。
資料來源
- 消費者保護及環境安全主題館
- 農藥與植物保護主題館
-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農藥的種類介紹
-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登記農藥類別及其毒性
-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我國農藥管理及其展望
-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農藥種類與特性
-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農藥簡介
延伸閱讀
- 相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