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活動成果

食農教育成果再+1,從飲食出發共築永續幸福

發布日期
113-12-20
資料來源
嘉義市政府-建設處
更新日期
114-05-16

嘉義市副市長林瑞彥今(17)日召集食農教育推動會成員,共同回顧並審視今年度市府在食農教育的豐碩成果,包括率先全國在中小學增設「午餐食育組長」、推動「幸福嘉義米」全面進入學校午餐並推出「嘉嚐,改天吃飯」聯名禮盒、「惜食娃娃屋」、「來嘉呷飯-嘉義火雞肉飯特展」、不彎腰菜園等,並針對學生、居民、業者、銀髮族辦理營養、農事體驗等活動及課程,以不同面向將食農教育理念帶入校園、社區、企業等,深入更多市民的生活。

「民以食為天,農以食為本」,食物是每一餐的基石,農業生產則是支撐飲食文化的根本。隨著食農教育的興起,教育的起點已不僅僅在課堂,而是深入田間、深入生活。嘉義市位於雲嘉南區域的中心,屬於都會型農業區,農耕土地面積約1,600公頃,逾四成土地種植水稻,考量到糧食安全及可持續發展,選擇具少肥少藥、耐病蟲害和耐倒伏等特性的台農82號,於110年打造「幸福嘉義米」品牌,符合現代農業的環保需求,並自112年下半年起進入學校營養午餐,每週一次讓學生享用在地米糧,更率先全國於國中小設立「午餐食育組長」,專責學童飲食管理及食農教育。今(113)年亦推出「嘉嚐,改天吃飯」幸福嘉義米禮盒,並獲選為金馬61伴手禮。

具有本質優良的農業之外,在嘉義市這座小的剛剛好的城市,由多元族群組成,並蘊含著320年的深遠飲食文化。目前在嘉義市博物館展出的《來嘉呷飯—嘉義火雞肉飯特展》,透過AI科技及系列講座、活動,展示外來的火雞肉融入嘉義日常飲食的文化脈絡,並透過舉辦客家桐花季、原住民豐年祭祈福儀式及移民節活動,展現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等不同族群的飲食文化特色。

此外,市府推動新永續政策亦不遺餘力,除呼籲市民以「食在地、吃當季」減少對環境的負擔,市內花甲食堂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供餐亦全面採用國產農畜產品,其中更包含「不彎腰菜園」所收成的蔬果,不僅讓長者能輕鬆參與農事體驗,食材零碳運輸亦為地方永續盡一份心力。為進一步推廣惜食精神,市府與逾50家廠商合作,於社區設立「愛+1惜食服務站」捐贈當季盛產的醜蔬果及物資;並特別設計了吸睛的「惜食娃娃屋」,透過遊戲互動方式,向市民宣導惜食及減塑理念,並引導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推動食農教育是市府對環境永續發展的承諾,不僅是對土地的敬畏,更是對食物、對生命的尊重,期望未來與社區、企業共同努力,拉近全齡市民與農業、食物、環境、健康與文化的連結,真正在生活中實踐低碳、永續的飲食習慣,朝向更友善健康的幸福城市邁進。

相關照片
  • 113年度食農教育推動會第二次會議
    113年度食農教育推動會第二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