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往喜歡吃白米,烹飪方便且口感細緻,隨著醫學營養的進步,逐漸發現白米的營養價值相對較低,長期攝取較易引起慢性疾病,嘉義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侯信吉營養師建議,可以用未精製全榖雜糧取代部分白米飯,因為營養素更豐富。
侯營養師說,在白米的精製過程中,去除外層的糠和胚芽,也失去豐富的營養素,「全榖雜糧」則保留了更多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B、鎂、鋅、膳食纖維..等。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用「全榖雜糧」取代部份精製白米,對於穩定血糖、改善腸道健康都有助益。
「全榖雜糧」中的「全榖」,包括多種糧食,例如糙米、燕麥、黑米、大麥、蕎麥..等,它們較少加工,保留大部分的營養成份,包括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全榖」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且各有功效,在日常飲食中加入「全榖食物」有助預防慢性病,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身體健康。
「全榖雜糧」中的「雜糧」,包括多種未經加工或較少加工的糧食,通常含有更多的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植化素。常見的「雜糧」有玉米、地瓜、南瓜、紅豆、綠豆..等,都是營養價值豐富的食物,其多樣性提供更多飲食上的選擇,有助建構均衡的飲食。
侯營養師強調,每日主食應有1/3以上包含「未精製全榖雜糧」,以一餐1碗飯為例,建議1/3是未精製全穀雜糧,另外2/3為白米飯;或以1份「全榖雜糧」與2份白米的比例來煮飯,即是最佳的「全榖雜糧」搭配比例。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準備飲食追求快速便利,可以將「全榖」泡水20分鐘再煮,即可軟化硬度。透過巧妙的搭配與烹飪方法,「全榖雜糧」一樣可以成為美味又營養的一餐,不僅有助身體健康,還可以減少慢性病的發生風險。
- 相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