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副市長林瑞彥今(9)日召集食農教育推動會成員,回顧今年上半年市府團隊積極推動食農教育的成果。本市自112年成立「食農教育推動會」後,大力落實「地產地消」政策,打造出結合教育、產業與永續的「嘉義模式」,並於「2025食育力城市大調查」中榮獲四星評價,在縣市政府食育推廣評比中民眾有感度大幅提升!市府與民間攜手打造的「真食力」成果深獲肯定。
嘉義市與在地農民契作推廣「幸福嘉義米」品牌,自109年試種2公頃逐年擴大至114年的38公頃。自112年起,全市國中小每週一次在營養午餐中供應「幸福嘉義米」,並融入營養教育,培養學童對土地的認同與飲食素養。品牌行銷方面,「幸福嘉義米」入選第61屆金馬獎聯名禮盒、與在地品牌「奮起福米餅」合作進軍東京國際食品展,更進駐Mia C’bon等高端超市。今年本市響應國際白飯節,與統一7-ELEVEN聯手推出火龍果愛心米磚霜淇淋,吸引年輕族群認識在地米食文化。嘉義智選假日酒店也自今年2月起全面採用「幸福嘉義米」作為早餐主食,深化從農場到餐桌的永續餐飲體驗。更值得一提的是,「奮起福」以嘉義米研發的米精華面膜榮獲東京國際發明展金牌,讓稻米從「吃」跨足保養領域,展現農業多元創新價值。
嘉義市的食農教育從學校紮根、延伸至社區與長者關懷,建構完整的教育推動體系。興安國小教師曾志華推動食農教育課程逾10年,讓學生透過科技菜園親手種菜,體驗農夫辛勞並珍惜食物。其豐富教學成果榮獲首屆「國家食農教育貢獻獎」個人組優等獎,為嘉義市教育界爭光。市府也持續辦理營養教育課程、戶外參訪及手作活動,鼓勵跨世代參與。在社區關懷據點設計長者專屬餐食與教學課程,亦有跨世代食農教育體驗活動,實現「從小學到老」的全齡食農教育。
落實惜食精神方面,嘉義市已設立15處「愛+1惜食服務站」,將當季盛產的醜蔬果捐贈給弱勢族群,目前已減少逾5公噸的剩食。市府也於東市場與共和市場鼓勵民眾自備購物袋採購,推動減塑、綠色消費。為傳承在地文化,自113年舉辦《來嘉呷飯—嘉義火雞肉飯特展》,因應熱烈迴響展期延長至今(114)年5月,並結合小吃模型手作課程、邀請社區及學校參訪,強化市民對地方小吃與飲食歷史的文化記憶。
副市長林瑞彥表示,我們將持續深化食農教育的廣度與深度,讓每一位市民、每一個家庭都能在生活中實踐惜食、愛食、識食的理念,讓嘉義成為全台最有溫度與厚度的食農教育示範城市。邀請大家一起從一口飯開始,守護土地,也守護我們的下一代。
- 相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