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食農知識庫

走入混農林 在田地裡種樹

發布日期
112-09-03
資料來源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更新日期
113-01-18

台灣豐富的自然生態是我們重要資產。

▲臺灣豐富的自然生態是我們重要資產。

  時序進入暖春,大地一片清爽明媚,非常適合和家人朋友一起到野外踏青出遊,欣賞生長繁盛的萬草千花,以及蓊鬱蒼翠的山樹。在山坡、海岸,或者是時常經過的路段,也許可以發現在3月裡種下的小小樹苗,在徐徐微風吹拂下緩緩生長。

  臺灣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其蘊含物種數量有萬種之多,特有種比率更佔了三成左右,無論在研究、教育、保育或利用上,都因其獨特性而有很高的價值。但隨著人口的增加糧食需求上升,臺灣平地資源有限,使得許多山地被開墾成農業區,種植果樹、茶樹、檳榔等作物,降低天然植被的覆蓋度,同時也破壞山林地景,更容易造成水土危害。

  對被破壞的山林以及人民生活需求,能否在生態和生產的天秤中找到平衡?從歷史中可以發現,在歐洲中世紀之前,人們會在農地裡種植樹苗、直接播種樹種;臺灣原住民傳統的遊墾農耕方式,也會保留原生樹木。這種在農墾中混合林木種植的方式,稱之為「混農林業」。

混農林業

  混農林業(Agroforestry 或 Agrosylviculture)又稱為農林間作、農業森林學、農用林業、農林複合生態系統等。其定義和內涵,會因為地區、生活習慣、歷史背景、研究學者意見的不同,而有不太相同的內容。簡單來說,混農林業是結合林業和農業,其中農業又包括農作、畜牧業和漁業。

茶樹混植林木可增加水土保持。

▲茶樹混植林木可增加水土保持。

  再更準確地說,混農林業是一種整合性和永續性的土地利用系統,結合木本植物與農作物生產,或包含畜牧和養殖,增加土地上的整體產量。它可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存在,或以輪作的方式在同一地點、不同時間存在。無論是哪一種形式,混農林業最重要的是需要符合在地文化。

  混農林業會受到重視是在1970年代,世界銀行總裁Robert McNamara注意到開發中國家農民貧窮問題嚴重,當時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林業政策認為,傳統林業有改善必要,即在森林內可開闢農田,而農地亦應植樹,增加糧食生產,使人民免於饑餓和貧困。

  近年來,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災難,發現造林可以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也能提高植被覆蓋,降低劇烈天氣變化造成的影響,混農林業又再度受到重視,並將其視為解決糧食危機與調適氣候變遷的重要策略。它不僅可以兼顧農民收益和自然保育,且可增加土壤肥力,阻止土壤流失,達到減碳和水土保持的雙重效益。

混農林業4模式

  因應不同需求及目的,以及不同的混合經營模式,混農林業可以區分以下四種模式:

  • 農林系統:農作物與林木同時並存,配合適宜的土地分配規劃,是最常見的系統。

  • 林牧系統:結合林業與畜牧業,通常栽植可生產木材的林木,這些林木提供家畜遮蔭與庇護,而家畜也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

  • 農林牧系統:結合農業與林業,並且配合畜牧業養殖。

  • 多元林木生產系統:在這系統中,森林樹種不但可用來生產木材,也可提供食物、飼料等多種用途。

檳榔混植林木能降低土壤沖刷。

▲檳榔混植林木能降低土壤沖刷。

  在臺灣,習慣因為地點,將混農林業區分為山地混農林業和平地混農林業。前者種植作物有檳榔、果樹、茶樹等作物,較注重水土保持、植林減碳等生態功能;後者栽種林下間植的山蘇、咖啡、可可、菇類等,除生態功能外,會更重視農業生產。

  以臺灣山坡地栽植的檳榔為例,由於檳榔樹葉稀疏,大雨時易造成土壤沖刷,如有混植林木,可以節流雨水,減少大雨直接沖蝕土壤,而且林木根部可增加抓地力,加強水土保持。如在環境較惡劣的海邊,林木可以扮演保護樹的角色,阻擋過大的海風與飛沙,保護農作物生長,這些都是農作物和林木混植的好處。

另一種選擇 林下經濟

  在平地混農林業中提到了「林下間植」,可能有些人會想到一個與林業有關的詞彙─林下經濟。

林下經濟是混農林業的一種經營型態。

▲林下經濟是混農林業的一種經營型態。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林下空間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託,在林冠下種植、養殖或相關產品的採集加工,開展複合式產業經營模式。與混農林業比較不一樣的是,林下經濟更強調林下空間的利用,甚至結合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等三級產業,充分發揮環境永續經營與社會經濟的綜合效益。

  臺灣推動林下經濟的原因與林業式微有關。在1991年臺灣為了保護天然林和生態環境,政府宣布禁伐天然林木,並限制年伐木量後,臺灣林業經營進入轉型調適期,使多數林產業大幅萎縮,林農收入因此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將「林業」限縮於「林木」的生產利用。

  為了使農民不砍樹也能有收入,政府將林業生產擴大至森林副產物及其服務功能。在2016年林務局委託林業試驗所辦理《林下經濟永續經營可行性之研究》,在新北市烏來區信賢試驗區、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試驗區、高雄市六龜區六龜試驗區等地栽植森林副產物,觀察分析林下經濟對環境衝擊。

創造林下新產物

  目前林下經濟推動小組已正面表列,個別規範「林下養蜂」、「山胡椒」、「金線連」、「段木香菇及木耳」等4項森林副產物的可行性,並建議內政部進行修法,希望在法規通過後,可供林農申請栽植。未來正面表列的物種也將持續增加,提高林農收益,並擴大臺灣林業發展局面。

林下養蜂的蜂蜜並不會比其它花蜜還要差。

▲林下養蜂的蜂蜜並不會比其它花蜜還要差。

  不過在推動林下經濟,也要避免對森林造成負面影響。林務局在2016年邀集農糧署、農試所、林試所、水保局組成「林下經濟推動小組」,在推動林下經濟時需遵守三大森林經營原則,即維持森林原有功能、不施用除草劑及殺蟲劑及不使用化學肥料、維持森林植被。並且這些操作規範要能讓查核人員現場審查時有標準可依循,讓農民可以在有限度的使用下,經營森林副產物。

混農林業示範區

  由於目前政策對林地經營農作的限制高,多數農民難以執行,因此為了推廣混農林業,林業試驗所透過社區與產業結合,針對山坡地區主要的經濟作物茶、檳榔和咖啡豆作為主要推廣混植目標。

新北坪林 茶園混植牛樟

  坪林是臺灣北部重要的產茶地區之一,所產的包種茶遠近馳名。且它位在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是大臺北地區主要的用水來源,如果茶園經營不當,會導致土壤流失與有毒物質流出,造成水庫汙染。

  在這一示範區,研究人員和一家四代種植茶葉的農戶合作。考量生態環境保護、茶葉價格走低以及優質茶樹老化的問題,當地農戶改變傳統茶園經營方式,展開混農林業經營試驗,選擇混植有「森林中的紅寶石」之稱的牛樟,並設3種不同密度的混植模式,透過監測,了解最佳栽植密度和環境變化。

  牛樟因過渡大量非法採伐,野生牛樟極為少見。透過茶園混植牛樟,不僅可以增加牛樟造林面積,人工栽植出的牛樟亦可提供產業使用,提高農民收入,也能抑制野外非法盜伐的情況。

南投魚池 檳榔混植牛樟

  檳榔是臺灣山坡地栽植面積最多的農作物之一。政府希望透過轉作,降低檳榔的種植面積;農民也因為檳榔價格持續走跌,尋求改變種植模式。因此在檳榔林下混植牛樟,可幫助農民提高經濟收入。

  在魚池示範區中,並非是將檳榔砍除後再種植牛樟。因為檳榔在牛樟栽植初期可扮演保護的角色,避免全面移除檳榔時,會對當地土壤及環境造成劇烈干擾,農戶也可保有檳榔收入。未來等牛樟長大,再自然淘汰被遮陰的檳榔。且牛樟抓地力強,根系如同五爪,對土地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花蓮加納納 檳榔下混植咖啡與土肉桂

  位在舞鶴臺地的加納納是一個阿美族部落,周圍環山,中間平臺,使得每到午後,雲霧時常籠罩整個部落。這樣特殊的氣候,讓加納納在日治時期,被日本人選為咖啡的試種基地。現在咖啡仍是當地著名的農產品,和檳榔同是主要的農業經濟作物。

  在這一示範區中,建立了檳榔林下咖啡和土肉桂混種模式。咖啡是耐陰植物,適合發展混農林業。栽植的土肉桂以採收枝葉為主,與整株收穫相比更符合永續經營的目標。且採收後的土肉桂不僅可以提供給部落使用,更可研發具有部落特色的土肉桂相關產品。

 

  儘管混農林業有正面效益,但目前混農林業對在地風土民情、種植技術、經營模式、病蟲害管理的資料缺乏,使得仍有不少人擔心開放經營後,環境會遭受到負面衝擊。因此目前的推廣地區,主要是較符合農牧地條件的林地,且仍以增加林木、保育森林為最終目標。

  臺灣地形崎嶇、地質脆弱,人口壓力大且平地資源少,山地的利用難以避免,而住在山地的居民又依賴農業維生,因此混農林業和林下經濟的利用方式,不失為兼顧農民生計與自然保育的折衷辦法。

 

data_link 資料來源

相關照片
  • 混農林業
    混農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