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搜尋 清除全部 全部收合 資料來源-單位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中央部會 全部 農業部 行政院 教育部 衛生福利部 文化部 環境部 原住民族委員會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 縣市政府 全部 臺北市政府 新北市政府 桃園市政府 臺中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 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 南投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 嘉義縣政府 屏東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 花蓮縣政府 臺東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 連江縣政府 基隆市政府 新竹市政府 嘉義市政府 農業部所屬機關 全部 農糧署 漁業署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農田水利署 農業試驗所 林業試驗所 水產試驗所 畜產試驗所 獸醫研究所 農業藥物試驗所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種苗改良繁殖場 農業類別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農 林 漁 畜 休閒 六大方針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縣市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北部 全部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中部 全部 苗栗縣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南部 全部 嘉義縣 嘉義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東部及外島 全部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排序 更新時間 發布時間 3 MAR 回龜大海!農漁局辦理海洋教育宣導暨海龜野放活動 為秉持海洋生態保育教育的理念,農漁局於10月29日上午8時50分,在馬公市嵵裡沙灘野放救護收容的4隻海龜(2隻綠蠵龜2隻欖蠵龜)。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建議農漁局在考量氣候、野放最佳潮位,訂於當天上午8時50分進行海龜野放作業,農漁局並邀請嵵裡國小、中正國小及馬公國小附設幼兒園師生等140人共同參與,亦藉此對三校學生進行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教育宣導。這4隻海龜主要是先前因天氣條件不佳擱淺於沙灘、體弱、漁網纏繞等因素所收容的海龜,經熱心民眾及岸巡人員通報縣府,由農漁局協助運送至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救傷收容,經收容照料後,皆已成為健康個體。農漁局指出,在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以及專業獸醫師的照料、經數月的觀察及野訓生存能力後,目前4隻海龜活動狀況上均為良好;眼睛及尾部外觀均正常;食慾情況佳;體表傷口已癒合;經評估符合專家學者要求野放標準。農漁局非常感謝各界民眾、海巡署、海洋保育署及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同仁為救護海龜以及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農漁局後續亦將針對海洋野生動物及生態保育教育做更多的推廣宣導,藉此讓這無價的生態資源及海洋生物能深植人心,亦使澎湖能做為海龜永遠的後盾,永遠的家。 發布日期: 113-10-29 更新日期: 114-03-31 澎湖縣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澎湖縣政府 衛生局舉辦安全衛生講習,提升餐飲業者衛生意識,攜手保障食品安全健康 為使民眾擁有安心的外食環境,澎湖縣政府衛生局陳淑娟局長特別邀請亞洲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蔣育錚特聘教授、前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衛生稽查科劉淑玉科長以及馬公市第一衛生所陳雅雯護理師於113年3月14日辦理「餐飲衛生講習」課程,餐飲業者共計205人參與。陳淑娟局長表示,澎湖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景致、資源與特色文化,每年觀光季節更是吸引大批人潮湧入,隨著民眾健康意識抬頭,人們對食品安全和衛生的關注度亦不斷提升,為維護本縣食品安全,衛生局特於觀光季節前舉辦安全衛生講習課程,以實務介紹廚房衛生管理重點其常見缺失與相關法規之常見違規態樣,重建從業人員正確的衛生觀念和習慣,並期許本縣餐飲從業人員對餐飲衛生專業負起重任,共同為餐飲衛生安全努力,以提供消費者乾淨、衛生的用餐環境與安全的美味餐點。陳淑娟呼籲,為防範食品中毒發生,請業者謹守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1.要洗手:調理時,手部要清潔,傷口要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3.要生熟食分開:處理及盛裝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4.要澈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5.要注意保存溫度:冷藏需低於7℃,經烹煮或易腐敗食品,建議低於5℃保存;熱藏溫度則保持於60℃以上,室溫下不宜放置過久。特別再提醒餐飲業者應負有落實自主衛生管理及確保食品安全之責任,並遵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衛生局亦會加強稽查以防範食安事件發生。 發布日期: 113-03-15 更新日期: 114-03-31 澎湖縣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澎湖縣政府 響應世界海龜日 農漁局舉辦海龜野放活動 為將海洋生態保育的意志化為實際行動,農漁局於世界海龜日6月16日上午9時,在馬公市嵵裡沙灘野放今年救護收容的13隻海龜(1隻欖蠵龜及12隻綠蠵龜)。為響應世界海龜日,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建議農漁局在考量氣候、野放最佳潮位,訂於當天上午9點進行海龜野放作業。農漁局邀請嵵裡及山水國小師生100人共同參與,亦藉此對兩校學生進行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教育宣導。這13隻海龜是先前望安救傷或天氣、健康條件不佳等因素擱淺於岸際,經熱心民眾及岸巡人員通報縣府,由農漁局協助運送至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內救傷收容。農漁局指出,在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以及專業獸醫師的照料下,經不斷地觀察及野訓生存能力,目前13隻海龜在活動狀況上均為良好及正常;眼睛外觀、尾部外觀均正常;食慾情況佳;體表傷口已癒合,有少量附著藻;經評估符合專家學者要求野放標準。農漁局非常感謝師生、民眾、海、岸巡人員、海洋保育署以及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同仁為救護海龜以及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亦希望每年的世界海龜日都能如期進行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教育宣導活動,藉由大家共同的努力得以讓這無價的生態資源及海洋生物能永續發展,使海龜願意回到澎湖故鄉產卵,讓這珍貴的海洋嬌客能永續駐點澎湖。 發布日期: 113-06-16 更新日期: 114-03-31 澎湖縣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杭灣里山里海計畫-合作協議書簽約暨植樹活動 今日(20日)林務所和澎湖縣種苗繁殖場、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及緯穎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在馬公市鎖港里合辦「澎湖縣杭灣里山里海計畫-植樹活動」,由澎湖縣政府蔡淇賢秘書長、農漁局局長陳高樑、楊曜立委服務處主任段湘玲、澎湖縣議會許國政議員、呂黃春金議員、蘇陳綉色議員、鎖港里里長蔡成火一起攜手與現場200位民眾一起種下木麻黃、草海桐、厚葉石斑木、水黃皮等13種在地適生的苗木,以實際行動為澎湖增加1萬株樹、2.5 公頃的綠地,未來將透過在地潛水業者栽植8,000株珊瑚,在海下增加120平方公尺的珊瑚礁面積。我們發揮澎湖杭灣地區山海相鄰的獨特優勢,透過陸上植樹、海底種珊瑚的活動,將海岸造林進一步延伸到海洋保育中,健康的森林可淨化水質,使陸域地表混濁的水經過層層過濾後,清澈水質排入海洋。除維護海洋水質穩定外,在澎湖冬季特有的強勁東北季風,帶動陸域林木自然產生落葉、果實,進入杭灣一帶的海域。而隨著冬季的洋流以及每日潮汐的變化,讓這些有機物質深入海洋,成為杭灣小蝦蟹苗的食物來源,小魚蝦資源豐沛了,吸引大型生物進入覓食,進而豐富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山是大海的戀人,自此陸域與海洋產生了緊密的連結,並在此基礎上,透過特製的珊瑚磚技術進行杭灣一帶的珊瑚復育工作,不僅增進海域的景緻,更可提供各式海洋生物棲息,提高當地的觀光遊憩價值!這次計畫是澎湖縣首次跨越地景尺度、整合專業領域的新突破,後續透過海洋公民科學家的方式長期監測珊瑚健康狀態,以陸域結合海域的方式,在健全陸地生態的同時,更豐富了海洋生態資源,同時也庇護了以海維生的社區。 發布日期: 113-04-20 更新日期: 114-03-31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澎湖縣政府 水寶奇緣-植樹暨水保園遊會 澎湖縣政府攜手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及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於本月13日在五德地區(警察局人力發展中心前)共同舉辦了「水寶奇緣」植樹暨水土保持宣導活動,現場吸引近150位民眾使用慈心基金會研發的「水源寶育盆」栽植下苦楝、台灣海桐、毛柿、毛苦嵾、象牙樹等9種樹種,共計5,000株苗木,豐富澎湖陸域生態多樣性,並為水土保持及綠化奠定堅實基礎,期待加深民眾對水土保持及環境永續的重視。澎湖縣祕書長蔡淇賢於活動中指出,五德水寶盆造林合作計畫是一個契機,牽起了縣內與NGO組織及企業合作造林的橋樑,在這3年間透過慈心基金會及和泰汽車的贊助,已經在五德地區造林3.8公頃,栽植約1.5萬株苗木,在澎湖地區已經取得階段性優秀的成果,我們也藉著這個機會爭取到更多的合作,為了慶祝五德水寶盆三年期合作計畫完美落幕,特別結合水土保持月宣導活動擴大舉辦植樹活動,謝謝各單位合作促成這次植樹活動,也感謝各單位的支持,讓澎湖的環境更好。當天除了植樹活動外,現場還有結合闖關活動,透過澎湖在地社區團體特色活動攤位介紹,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宣導水土保持和環境永續的重要性,在闖關的過程中也能為綠化澎湖這塊土地貢獻一份心力,攜手將既有銀合歡優勢林,以各種具觀花、觀葉、觀果等更多樣性的樹種替代,不僅為澎湖水土保持及綠化奠定堅實基礎,更是讓澎湖成為一個有陽光、好空氣、濃密樹蔭的美好環境。 發布日期: 113-04-13 更新日期: 114-03-31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澎湖縣政府 一起集點樹,攜手Go Hiking 澎湖縣政府、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30日在犀山公園舉辦「一起集點樹 攜手Go Hiking!」澎湖區域植樹活動,現場300多位民眾一起種下羅漢松、台灣欒樹,山枇杷等近800株林木,以實際行動為澎湖增加0.51公頃的綠地。透過植樹活動,除了達到剷除外來入侵種銀合歡的目的,更能結合大家共同集點樹的概念,透過小面積的環境綠化,累積成線或面的生物棲地效果,健全生態系的完整性和連結性。澎湖縣長陳光復指出,今年植樹活動場地面積雖然不大,但周邊緊鄰光華、菜園、石泉三里,附近也有優良的健行場地,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後,這塊土地未來得以成為將來民眾休憩的場地之一,希望藉由這次的植樹活動作為示範點,讓大家體會綠化的重要性,期許未來成林後能提供鄉親體驗自然、「攜手Go Hiking!」的好去處。他也提到一株10年生的林木相當於1噸冷氣機所產生的降溫效果,若大家都能多種樹,就可打造澎湖全島成為一個具美麗風景的大型公園。澎湖縣議員呂黃春金則是8點就先到現場參加健行活動,他說今年的植樹活動結合健行活動,不僅對環境好、對身體也好,在犀山公園的高處可遠眺澎湖全島的風景,希望大家來到這裡多運動、也多種樹,讓身體和地球都更健康。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分署長楊瑞芬則表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澎湖縣政府攜手造林,從81年迄今已超過30年,林業保育署造林超過1,800公頃、縣府也超過400公頃,共完成約2,200公頃、占澎湖面積的17.81%,讓澎湖的環境不再吃飯配沙。在樹種選擇上,選擇具紅色果實的羅漢松,受歡迎的景觀樹種台灣欒樹,具有紅色新葉的山枇杷、常見於風衝地帶的山欖、果實像鈕扣的銀紐樹、披有銀白色絨毛的白水木,都是適合在澎湖種植的樹種。希望從今天的犀山公園開始,透過公、私、軍方共同努力,一起建構澎湖成為一個宜居環境,也是發展地方觀光的基礎。未來林業保育署在澎湖不只植樹,在向海致敬、環境維護、社區林業、防範森林火災等各方面也會繼續努力,也希望民眾來到這個場域散步、運動、休閒之餘,幫忙照顧所種下的林木,讓它活得好更長得好,一起為愛護地球環境而努力。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陳慧玲副執行長說,澎湖因風大雨少又有鹽霧的關係,造林總無法長大成林,經過林業保育署多年的努力,已將澎湖打造成有美麗海洋又綠意盎然的島嶼,之後也會繼續與各公部門及民間一起努力,讓澎湖的生活品質更好,將自然保育的觀念散佈到每個角落。當天除了植樹活動以外,現場並準備白水木、小葉南洋杉、山欖、欖李、龍柏、迷迭香、紫嬌花、朱槿、銀葉鈕扣樹,共1,800株的樹苗送給參加植樹的民眾。希望大家能「一起集點樹」,回家也繼續植樹,透過小面積的環境綠化,累積成線或面的生物棲地效果,更能健全生態系的完整性和連結性,促進生態環境永續發展。同時,透過植樹活動,將原來單一林相的銀合歡,慢慢的以各種具觀花、觀葉、觀果等更多樣性的樹種替代,讓澎湖成為一個有陽光、好空氣、濃密樹蔭的美好環境。 發布日期: 113-03-30 更新日期: 114-03-31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澎湖縣政府 海洋教育宣導及種珊瑚體驗活動 本場於113年10月20日辦理馬市幼海洋教育宣導及種珊瑚體驗活動,總計約80名師生參與,本次活動特別邀請海大研究團隊,以生動活潑的方式介紹海洋資源復育與保育的重要性及海洋教育宣導放流相關知識,以提升學童愛護海洋意識,為復育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永續共同努力。 發布日期: 113-10-20 更新日期: 114-03-31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澎湖縣政府 傳承在地農業-從「藜」開始 臺東農改場於太麻里鄉大王國中辦理食農教育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食農教育政策,本(114)年3月28日(星期五)於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國民中學辦理食農教育課程,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80人。本次課程邀請第四屆百大青農林建中先生擔任講師,以「臺灣藜」作為主題,透過專業知識講解與實際種植,帶領學生體會農業與環境的密切關聯,啟發對在地農業文化的關懷與支持。大王國中首次與臺東農改場合作辦理食農教育課程,從認識原鄉作物臺灣藜開始,講師除了說明臺灣藜之營養價值、文化意義及多元應用,也藉由介紹栽培管理,講解傳統種植與現代農耕的差異。以往農夫必須依賴人工方式細心照料作物,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農業機械的不斷改良,已能大幅提升效率,減少人力的負擔;接著在實作課程中,講師指導老師和學生以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種植體驗,參與的學生分享,家裡雖然有種紅藜,但是沒有親手種植過,實際操作後才知道家人在田裡工作是這麼辛苦。參與課程教師表示,透過這樣的課程,不僅能讓學生學習農耕技術,更能培養對食物、生產者及環境的尊重與感恩,也讓學生對自己家鄉文化有更深的認識與認同。臺東農改場透過與各國中、小學校合作推動食農教育,將農業知識帶入校園,讓學生透過實作與體驗深化學習,建立對土地、農業與飲食文化的尊重與珍惜,促進在地農業的永續發展。講師上課情形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學生觀察臺灣藜種子情形講師與學生於課堂中互動交流學生進行整地種植體驗大王國中參與食農課程的教師學員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3-31 更新日期: 114-03-31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市114年食農教育培訓課程圓滿完成! 🌱臺中市食農教育培訓課程圓滿完成!讓我們一起耕耘未來!🌾📌兩場精彩的食農教育培訓課程已於3月20、27日順利結束!🎉本次課程不僅讓學員深入了解🌏永續農業、中興大學有機認證中心、兒童食農教育、健康飲食,還帶來遊戲式學習的全新體驗!📌課程亮點!✅友善農業實踐🌿:從「五食六農理念」到「都市生態農耕」,探索永續發展新思維!✅兒童食農教育🍎:如何將農地小旅行、遊戲學習融入教學?超多創意點子大公開!✅國產作物知識:透過實作與體驗,讓孩子們更懂食物來源與糧食議題!✅實戰案例分享📖:聽聽第一線的經驗分享,讓食農教育更落地、更有趣!💡透過這次培訓,學員們收穫滿滿靈感,未來臺中市政府農業局將持續推動跨域合作,讓更多人關注健康飲食與永續農業!🌏✨😍感謝所有熱情參與的夥伴們!我們未來見!💪💖 發布日期: 114-03-27 更新日期: 114-03-27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中市政府 吃過葉黃素,沒看過金盞花?來「金盞花季」賞花吧~ 吃過葉黃素,沒看過金盞花?來「金盞花季」賞花吧~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308期 2025/3/15 發行作物改良科 任珮君 分機253說到葉黃素視力保健產品,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金盞花。每年3-5月金盞花盛開時節,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皆會辦理採花、手作DIY及原住民風味餐體驗活動~想知道金盞花的廬山真面目,就來「金盞花季」吧~考量葉黃素為脂溶性成分,相較於沖泡茶飲,油脂浸漬更能有效萃取葉黃素。本場於113年開發金盞花浸漬油萃取技術,輔導原鄉族人將浸漬油應用於冰淇淋產品,因此,在享受甜蜜滋味的同時,也能輕鬆補充葉黃素,讓你「睛」神飽滿~歡迎有興趣民眾逕洽那羅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電話:0937-142757)。圖1.金盞花含豐富的葉黃素,常被作為視力保健產品萃取素材。圖2.部落族人常將金盞花應用於花草茶或餐點裝飾。圖3.本場任珮君助理研究員輔導那羅部落將金盞花浸漬油應用於冰淇淋產品製作。圖4.金盞花冰淇淋可作為葉黃素補充新選擇。 發布日期: 114-03-25 更新日期: 114-03-27 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桃園場提醒農友落實田間管理 降低香莢蘭落莢以維產量及品質 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新聞稿桃園場提醒農友落實田間管理 降低香莢蘭落莢以維產量及品質114年3月25日香莢蘭如果落莢,會嚴重影響產量,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究發現,高溫會影響香莢蘭果莢發育,尤其在授粉後第4週和第5週若遭遇35℃高溫,會造成5至7成落莢,因此在這時期進行降溫措施有助於穩定香莢蘭產量及品質。桃園場表示,香莢蘭作為國內近年的新興作物,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從種植到開花長達3年,達到盛產需要4至5年。近年來,臺灣已開始有自產的香草莢,然而因為氣候變遷,各地出現高溫導致落莢及果莢種子不飽滿等問題,嚴重影響產量及加工後香草莢的品質,特別是在5至6月的著果前期,當氣溫超過35℃時,落莢率可超過50%。桃園場指出,不同發育時期的香莢蘭在高溫下會有不同的反應,在40℃高溫條件下,無論是處於哪個發育階段,香草莢的生長和發育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果莢品質和種子數量顯著降低。特別是在授粉後第4週和第5週,35℃的高溫會導致大量果莢脫落,因此需要特別注意栽培環境的管理,以穩定果莢的產量及品質。桃園場進一步說明,開花時期的田間管理是提升果莢品質的重要關鍵,提醒農友應隨時注意田區環境溫度的變化,適時給予降溫措施,藉由定時灑水噴霧及遮蔭網可有效降低田間環境溫度,並維持田區通風,減少病原菌及害蟲的密度,降低落莢率,以穩定產量及品質,降低生產損失,並提升國產香草莢品質。新聞連絡人: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副場長 施錫彬 03-4768216分機101 行動0988622100作物改良科助理研究員林宜樺03-4768216 分機236作物改良科副研究員葉志新03-4768216 分機221農業推廣科副研究員賴信忠03-4768216 分機410圖1.香莢蘭落莢情形圖2.果莢未成熟提早轉色圖3.高溫影響香莢蘭種子發育圖4.高溫逆境預防措施-遮陰網及噴霧系統 發布日期: 114-03-25 更新日期: 114-03-26 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結合食農教育 太平枇杷產業文化活動熱鬧登場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輔導太平區農會今(22)日在太平區運動場辦理「2025太平枇杷產業文化活動」,現場邀請青農展售園遊活動,更有家政班推廣農村美食及農特產品。農業局指出,今年特別結合食農教育,以農遊太平為主題,邀請民眾到枇杷園區聆聽農民分享枇杷栽種與生產過程,還可報名參加枇杷果樹認養及採果趣活動,品嚐枇杷與藍莓鮮果,邀請民眾來太平規劃春季枇杷小旅行,細細尋味太平人文風情,大口品嘗枇杷鮮甜滋味。農業局表示,3月正值太平枇杷產季,台中是全國枇杷產量最多、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市,種植面積約651公頃,台灣枇杷栽種起源於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引種(田中、茂木等)在太平區頭汴坑試種,種植結果適宜,因而栽培面積逐漸擴大,因此太平區也有「枇杷原鄉」美名。農業局提到,113年康芮颱風造成台中市枇杷植株受損,另開花期間持續遭受高溫(>30℃)、低濕(<60%)影響,花粉活力不足所致,使得枇杷成長與收成率略為不佳,但在當地農友們憑藉多年來的專業栽培經驗與辛勤耕耘,成功維持高品質枇杷生產,這些枇杷不僅果形碩大,且色澤澄黃、果肉香甜多汁,無愧於「黃金果」美譽。農業局指出,太平枇杷果實色澤金黃、質地細膩又多汁,歡迎愛吃枇杷的民眾吃在地、食當季,把握當令時節購買,即日起至4月上旬為太平區枇杷盛產期,想率先品嚐當季美味枇杷的消費者,可洽詢太平區農會訂購(04-22781148分機182或188),透過實際消費行動幫助在地小農,一同幫助農民永續經營。今日活動,市議員蔡耀頡、江和樹、農業局長張敬昌、民政局秘書楊宇龍、環境保護局隊長蕭國柱、太平區長陳柏宏、太平區戶政事務所主任王琇昤、太平區地政事務所主任余俊任、太平區農會理事長黃文生、常務監事陳展群、總幹事余文欽、樹孝商圈主委劉家寧、太平區後備軍人輔導中心主任田惠文、太平區各里長及各社區發展協會代表、調節委員會委員均到場;立法委員何欣純、市議員張玉嬿也派代表共襄盛舉。(3/22*7)*農業局 發布日期: 114-03-22 更新日期: 114-03-25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中市政府 中市農業局推廣神岡農產品 今辦綠藝生活節落實食農教育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為推廣行銷神岡區的豐富農產品,並落實全民食農教育,委請神岡區公所於今(22)日舉辦「2025神岡文化季~綠藝生活節の現身吧!超級神農」活動,讓參與民眾藉由「大地尋寶」、「神農學院農業知識探索互動」、「手手料理食農體驗」、「召喚神農」及「尋找神岡七農珠」等五大活動主題了解在地農產特色,享受親子共學樂趣。農業局表示,馬鈴薯、黑葉荔枝、百合花及神農雞蛋均是神岡區重要農產品,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約211公頃為台中之冠,是多家知名速食業者與洋芋片公司的原料來源;神岡的黑葉荔枝亦是台中第三大產地,果肉質地細膩、圓潤多汁,果肉富含香氣,呈半透明的凝脂狀,甜度高、風味鮮美,是消費者喜愛的夏日果品。農業局指出,神岡文化季已邁入第7年,動手挖馬鈴薯及拔白玉蘿蔔是重點活動之一,讓民眾認識馬鈴薯及蘿蔔的生長環境與農事流程,體會農民的辛勞,重視土地與糧食的珍貴,並親自體驗收成樂趣。舞台區以圖卡教學、趣味賓果樂、隨堂Q&A挑戰等方式,讓大、小朋友輕鬆學習雞蛋、稻米、馬鈴薯等農產品基礎常識,在玩樂中建立對台灣農業的認同與支持。農業局說明,活動中更結合神岡農產品,規劃手作馬鈴薯沙拉堡、台味碗粿、造型糖霜餅乾及仙草七龍珠等食農體驗活動,親手做出各式美味料理,重新認識在地「食」文化。民眾還可參加結合本地人文、美學及園藝的綠藝生活DIY,以自然素材打造植栽盆,帶回家妝點生活。鼓勵市民朋友們進入農村場域親近土地、操作實踐,親手參與體驗,享受辛勞後的收穫喜悅,享受親子共學食農好時光,理解「從產地到餐桌」之過程,更珍視、支持國產農產品。今日活動,經濟發展局長張峯源、農業局農輔科科長吳建威、神岡區長梁益明、神岡區農會總幹事王偉道、理事王神安、神岡國際青商會會長王士昕、各市政顧問、神岡區各里長及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等人均出席,立委楊瓊瓔、市議員羅永珍、吳呈賢、吳建德、賴朝國、陳清龍、徐瑄灃、蕭隆澤也派員到場致意。(3/22*17)*農業局 發布日期: 114-03-22 更新日期: 114-03-25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中市政府 原住民族農業行動學堂系列活動—五峰鄉甜柿及水梨栽培管理講習 原住民族農業行動學堂系列活動—五峰鄉甜柿及水梨栽培管理講習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308期 2025/3/15 發行五峰分場 李岱耘 電話 03-5851487 分機15五峰分場分場長 馮永富 電話 03-5851487 分機12因去(113)年北部地區甜柿受病蟲害影響,落果嚴重,以及新竹縣五峰鄉栽培水梨面積逐漸增加,本場於2月20日假五峰國中辦理五峰鄉甜柿及水梨栽培管理講習會,提升農民產業競爭力。由本場吳信郁副研究員講授「預防甜柿落果之病蟲害管理技術」,甜柿落果可分為生理性落果及病蟲害落果2種。降低生理性落果可用增加授粉源、環刻(斷水)、控制結果量等方法;常見病蟲害落果有蒂枯病、灰黴病、炭疽病、粉介殼、東方果實蠅等,並介紹使用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IPM之管理策略。前明道大學退休陳中教授介紹「水梨之栽培管理技術」,從梨種類及果實生長發育期著手,介紹如何運用肥培管理降低梨蜜症發生。農友皆反應熱烈,課後紛紛自主留下來繼續發問及交流。本次活動共計50多位農友熱情參與,期望能透過行動學堂進入原鄉部落,實地解決農友問題,並增加農友產業競爭力。圖1.本場吳信郁副研究員(站立者)介紹預防甜柿落果之病蟲害管理技術。圖2.前明道大學退休陳中教授(站立者)介紹水梨開花結果特性。圖3.農友熱情參與。 發布日期: 114-03-25 更新日期: 114-03-25 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114年香草莢採後調製一貫化機械推動觀摩會 114年香草莢採後調製一貫化機械推動觀摩會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308期 2025/3/15 發行作物改良科 林宜樺 分機 236作物改良科 葉志新 分機 221臺灣香莢蘭種植面積約30公頃,因應香莢蘭加工需求,近年來本場研發香草莢採後調製技術,以提升香草莢產業的競爭力與效益。 本場於今(114)年2月18日假本場農友服務中心辦理香草莢採後調製一貫化機械推動觀摩會,本活動旨在介紹與展示香草莢加工調製使用的機械。此次觀摩會由王毓華場長主持,與會來賓有農糧署農業資源組饒美菊副組長、農糧署北區分署林蓮菁科長、石東儒科長以及香草莢的農友、加工業者、相關部門研究人員等80餘位共同參與,現場熱鬧滾滾,為香草莢產業帶來嶄新的視野與技術交流。王場長提出香草莢是臺灣農業的重要新興經濟作物之一,其採後處理與加工技術的提升,對整體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期望能藉此推動技術交流與合作,提升香草莢產業的競爭力與效益。本次觀摩會開場主軸為香草莢採後調製一貫化機械建置及推廣。第1節活動由葉志新副研究員報告香草莢採後調製技術成果,第2節邀請在地香草莢農-三合院香草園曾鈺誠場長介紹有機香草莢栽培及加工,並分享與本場合作的加工技術及一貫化機械使用經驗,接著由葉志新副研究員於香莢蘭加工場域展示專利設備-香草莢清洗裝置及香草莢殺菁設備,此設備提高香草莢的加工效率,並穩定產品的品質,為香草莢產業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本場將繼續致力於推動香草莢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發展,並與各界攜手合作,共同推動香草莢產業的升級與進步。期望未來能有更多的農友和業者參與進來,共同分享技術成果,攜手共創香草莢產業的美好未來。圖1.本場王毓華場長主持觀摩會。圖2.農糧署農業資源組饒美菊副組長致詞。圖3.三合院香草園曾鈺誠場長經驗分享。圖4.香草莢清洗裝置。圖5.葉志新副研究員(持麥克風者)介紹香草莢殺菁設備。 發布日期: 114-03-25 更新日期: 114-03-25 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認識原鄉傳統作物-臺灣藜 臺東農改場於臺東市豐里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 為讓學童親身體驗農耕,認識傳統作物的價值,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於本(114)年3月20日(星期四)至臺東市豐里國小,辦理「臺灣藜」食農教育課程,邀請第四屆百大青農林建中擔任講師,課程融合栽培應用、部落文化知識講解與農事體驗,讓孩子們從觸摸、觀察到動手種植,深入理解臺灣藜的魅力。豐里國小多年前開始推動「豐里慢食野餐活動」,成為重要校訂課程,鼓勵學童從產地到餐桌瞭解食材來源,讓學童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學會挑選在地、健康的食材。今年特別與本場合作辦理食農教育課程,以農育的觀點來認識原住民族傳統作物。講師特別帶來在部落所保存的不同品系且不同顏色的臺灣藜,讓學童近距離觀察,透過實物展示,向學童介紹臺灣藜的生長特性、營養價值及多元用途。臺灣藜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及多種微量元素,是營養豐富的糧食作物,講師也分享在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中,除了食用外,因穗形優美且色彩豔麗,更是部落祭儀慶典中,不可或缺的裝飾材料。課程安排實作體驗,在講師指導下,學童親自參與整地、播種及澆水等過程,學習栽培及管理技巧。參與的教師表示,過去學校課程較著重於健康飲食,藉由本次課程學生體驗親手耕作的樂趣,感受種植的辛勞,達到食育與農育的結合,體現了食農教育的精神,也豐富學童對原鄉傳統作物文化的認知。講師教學情形,並展示不同品系及不同顏色的臺灣藜學童上課認真聽講講師與學生課堂中互動交流講師示範播種臺灣藜學生進行農事體驗豐里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3-20 更新日期: 114-03-20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紅紅火火 火蔥節 想看傳統作物火蔥,各種的創新變化嗎?在這邊可以!114年「月眉火蔥節暨食農教育體驗活動」在壽豐月眉部落舉行,參加人數眾多,現場熱鬧滾滾。參與民眾除了體驗實際下田採火蔥之外,還現場利用火蔥粉來自己手動製作泡菜。活動邀請主廚以火蔥作物為主題來製作義式披薩及燉飯米,並提供台下試嚐活動現場民眾再開心享用美食之虞同時還觀賞由月眉國小演出的火蔥繪本舞台劇。其實火蔥能形成產業,還展現如此多變面貌,是墊基於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研究之上。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積極協助栽培技術解決病蟲害問題,還精選健康種球提供給部落栽種,都使得這個產業越來越健旺。這些變化壽豐鄉農會看在眼裡,他們也越來越有底氣向外擴展。壽豐鄉農會總幹事黃啓祥便表示,火蔥產業越來越大,明年他們規劃將這種傳統作物以「辦桌」方式呈現;此外,也計畫帶火蔥作物往都會區拓展,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獨特的嗆辣作物。正所謂的「根留在地發揚光大」,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發布日期: 114-03-17 更新日期: 114-03-17 花蓮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在地特色作物洛神葵 臺東農改場於臺東市康樂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 為推動食農教育,深化學童對在地農業的認識,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4)年3月14日(星期五)在臺東市康樂國小舉辦「洛神葵」食農教育課程,邀請第二屆百大青農呂宏文擔任講師,與學生們分享洛神葵的栽培管理與應用,共計48名師生參與。課程內容結合農事體驗,培養學童對農業的興趣與關懷。課程開始,呂宏文講師介紹洛神葵如何在臺東落地生根,經過多年栽培及改良,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品種。為加深學童印象,現場提供洛神蜜餞試吃,引導學童從不同的感官體驗洛神葵。接著講師解釋,所吃的洛神蜜餞,其實是花萼製成,老師及學生們對於這個有趣的知識都覺得很驚奇,也對洛神葵的利用方式有了新的認識。講師以自身農作經驗,帶領學童們體驗親手種植洛神葵,學習如何照顧以及防治病蟲害等問題,幫助學童瞭解友善環境的管理方式。參與的教師認為,透過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體驗,認識臺東在地特色作物,不僅打開學童對食物與種植的聯結,也從中探索農耕的多元性,有助於培養對在地農業的認同與尊重,是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程。臺東農改場持續推動的食農教育系列課程,藉由引領學童走進農田,實際參與農作物的種植與成長,在學習中認識並珍惜農業文化的價值,將食農教育的理念深植心中,為農業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講師教學情形學生品嘗洛神蜜餞學生主動上台分享洛神蜜餞的氣味、口感等心得講師指導學生進行點播種植學童實際體驗播種情形康樂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3-14 更新日期: 114-03-14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市農特產品推廣暨親子嘉年華活動 2025苗栗市農特產品推廣親子嘉年華今 (8) 日於苗栗巨蛋西門廣場熱鬧登場!現場有許多農特產攤位以及美食攤位要來跟大家一起享受苗栗的在地風情,並透過嘉年華歡樂的氣氛讓大朋友小朋友都玩得開心。苗栗地區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因此收穫了各式各樣且豐富的農特產品,為了讓更多人可以認識苗栗的農特產品以及相關產業,舉辦了熱鬧且有趣的嘉年華會來讓大家在一邊玩的過程中對苗栗的農特產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不只能為在地小農、青創商家帶來更多的曝光機會,也同時吸引全台的遊客來到苗栗進行深度的農村旅遊。縣長鍾東錦與立委邱鎮軍、縣議員孫素娥、曾美露、許櫻萍、徐筱菁、張志宇、楊明燁、鄭碧玉秘書、苗栗市長余文忠、主席陳仁杰及地方代表等一同出席嘉年華活動,一起為推廣苗栗盡一份心力。現場還有創意的親子DIY手作體驗,共有兩場,其中為嘉盛社區所研發出來的特色粄食「五行籠粄」製作體驗,在一邊揉製粄食的過程也一邊聆聽老師的米食小故事,要讓大小朋友們都能了解米食文化是從何而來進而可以接續傳承下去,另一個是運用各式各樣的葉子、花卉來拓印到袋子上面,藉由不同的擺放方式並慢慢地將植物的汁液揉到袋子上,就可以製作出最具個人特色的圖案。縣長鍾東錦表示,感謝大家一起來參加活動,市公所安排了很多充滿互動與樂趣的活動,從親子競賽到五行龍粄和植物拓印DIY,活動內容多元,期待每位參加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也希望在週末能讓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慢腳步,享受與家人一同度過的美好時光,現場還有農特產品推廣市集,集結了優質的苗栗農產品,讓大家認識在地農特產,消費還有送好禮,數量有限,送完為止,請大家支持我們在地農特產。苗栗市長余文忠指出,很開心能邀請到各地的民眾來到現場一起參與活動,並藉由這次的活動讓苗栗的小農或青創商家可以獲得更多的曝光。苗栗的農特產非常豐富也很具知名度,但農特產的創新以及創意結合需要大家一起來發揚光大,希望在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苗栗青年回到家鄉,為家鄉的農產品創造更多的行銷推廣機會。 發布日期: 114-03-08 更新日期: 114-03-10 苗栗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苗栗縣政府 中市農業局邀學童體驗食農教育活動 繽紛稻田彩繪迎接中台灣農業博覽會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積極打造富有魅力的農村風貌,輔導外埔區農會設置1.25公頃彩繪稻田,並與當地馬鳴國小聯手推動食農教育,於今(7)日辦理田間插秧活動,透過農田體驗與實地學習,讓孩子們更加了解食物的來源,並期望藉由彩繪稻田,宣傳2025年中台灣農業博覽會將在台中盛大舉行,讓更多人期待並關注這場農業盛會。農業局說明,期望藉由多元化的資源運用和社區合作,帶動地方休閒產業,提升當地經濟活力與居民福祉,並藉由食農教育活動,傳達環境永續(SDG2確保糧食安全,消除飢餓,促進永續農業)的概念,邀請學童參與活動,養成尊重農業與土地的正確態度。農業局表示,與外埔區農會在鄰近水流東休閒農業區永豐里六分路旁農田合作彩繪稻田,此次稻田彩繪的主題圖案以象徵外埔區優質農產品的火龍果寶寶為核心,火龍果寶寶頭上的小青蛙象徵友善耕作的農法,展現出農民對土地的關愛與守護,另外設計還融合了中華隊在113年世界12強棒球賽奪冠的喜悅,讓彩繪稻田不僅充滿活力,更蘊含著熱血與希望;運用活潑生動的稻田圖案吸引遊客的目光,也進一步宣傳2025年中台灣農業博覽會將在台中盛大舉行,讓更多人期待並關注這場農業盛會。農業局補充,彩繪稻田就像是一幅巨大的農田畫,首先,設計團隊精心構思圖案,然後由專業工作團隊進場,先進行整地、翻土,接著畫出精確的線條和座標定位,確保每一個細節都完美呈現,透過白色、綠色、黃色和紫色的稻秧巧妙地排列,編織出美麗的圖案,活動現場在經驗豐富的農友指導解說插秧知識與技巧後,學生和來賓們一同踏入田間體驗插秧的樂趣,感受在烈日下與泥土親密接觸的辛勞與成就。農業局指出,剛插完秧苗彩繪稻田圖案尚未成型,約45天後彩繪圖案逐漸顯現,最佳觀賞期在5月上旬,6月下旬之後隨著水稻結穗及成熟,原本的彩繪圖案也會逐漸消失,因此建議民眾把握時間,趁早來欣賞,可登高到水頭二路觀景台,從高處俯瞰整片田園美景,感受農村的寧靜與浪漫氛圍,除了壯麗的稻田彩繪,還能到鄰近休閒農業區及虎腳庄假日農夫市集,選購在地優質農特產品,以及造訪多家極具特色的農村酒莊,品味有著葡萄酒故鄉美譽的外埔區美酒,將農村的美好帶回家。此外,水流東休閒農業區擁有迷人的步道,從5月開始,步道兩旁的桐花盛開,是與親朋好友一同散步或騎單車的最佳時機,除此之外,休閒農業區全年都有各式各樣的農村體驗活動,並且會不定期舉辦快閃導覽,讓您隨時探索農村的無限魅力,活動資訊都會在水流東休閒農業區的臉書網頁上公布,趕快邀上親朋好友,一起享受自然與悠閒。今日活動由台中市政府農業局簡任技正林春良、外埔區公所技士王良暉、苗栗縣苑裡鎮農會主任陳茂松、外埔區農會理事長廖進昌、常務監事黃國正、總幹事李錦東、外埔區永豐里里長洪俊義與馬鳴國小校長李勝億帶領師生15人,與農民一同彎腰下田,親自參與插秧的農事活動,體驗農田耕作的辛勤與快樂。(3/7*12)*農業局 發布日期: 114-03-07 更新日期: 114-03-10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中市政府 共740筆資料,第12 / 37頁,每頁顯示20筆上一頁 1...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7 下一頁 到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