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搜尋 清除全部 全部收合 資料來源-單位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中央部會 全部 農業部 行政院 教育部 衛生福利部 文化部 環境部 原住民族委員會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 縣市政府 全部 臺北市政府 新北市政府 桃園市政府 臺中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 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 南投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 嘉義縣政府 屏東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 花蓮縣政府 臺東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 連江縣政府 基隆市政府 新竹市政府 嘉義市政府 農業部所屬機關 全部 農糧署 漁業署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農田水利署 農業試驗所 林業試驗所 水產試驗所 畜產試驗所 獸醫研究所 農業藥物試驗所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種苗改良繁殖場 農業類別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農 林 漁 畜 休閒 六大方針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縣市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北部 全部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中部 全部 苗栗縣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南部 全部 嘉義縣 嘉義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東部及外島 全部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排序 更新時間 發布時間 3 MAR 上萬民眾體驗拔胡蘿蔔 雲林縣深化食農教育展現農村美學 2025「國際台灣胡蘿蔔日」1日於東勢鄉盛大登場,吸引上萬民眾田間拔胡蘿蔔,體驗農事。縣長張麗善感謝活力東勢VDS連續第四年辦理這項活動,帶動農業升級與就業機會,同時讓全國民眾體驗食農教育,與農村美學,讓全世界看見雲林美麗與優質農產。國際台灣胡蘿蔔日安排萬人拔蘿蔔體驗、親子胡蘿蔔創意走秀、農機玩具迷宮、胡蘿蔔特色市集等活動,吸引逾萬人參加。縣長張麗善、立委張嘉郡、許宇甄、丁學忠、議員吳蕙蘭、顏嘉葦、蔡永富、蔡孟真、李明哲、農糧署中區分署長徐煇妃、縣農會總幹事陳志揚、東勢鄉長張健福等人到場與民眾體驗拔蘿蔔。縣長張麗善表示,國際台灣胡蘿蔔日在活力東勢VDS團隊董事長許月霞、總經理王文星率領下,愈辦愈精彩,規模愈來愈盛大。吸引來自全國民眾體驗農事生活,體驗拔蘿蔔的樂趣,感受農民辛勞,藉由親近土地更愛護地球。張麗善指出,活力東勢VDS團隊配合雲林縣府、東勢鄉公所,融入地方創生計畫,推動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不僅直接協助農民銷售胡蘿蔔,造福農民。更將農業從一級生產,推上結合行銷、觀光六級產業,加值農業價值,提升農民收益。張麗善進一步指出,活力東勢VDS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暢銷,在日本、香港、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超市,都也能看到VDS的產品。甚至長榮航空、星宇航空,都透過國際認證的食品安全標準,採用VDS的產品,提供給旅客。VDS不只是東勢鄉的驕傲,也是雲林,更是台灣的驕傲,縣府會持續全力支持「國際台灣胡蘿蔔日」活動。活力東勢VDS總經理王文星表示,今年國際台灣胡蘿蔔日主題為「五彩生活、美力東勢」。結合色彩美學與農事體驗,讓參加民眾感受胡蘿蔔的健康與美味,同時促進親子互動,帶動地方經濟,深化民眾對農業的關注與支持。縣府農業處長魏勝德表示,台南將軍、雲林東勢、彰化二林為台灣三大胡蘿蔔產地。雲林東勢種植面積約171 公頃,生產胡蘿蔔占全國產量 1/3,胡蘿蔔的品質數量是全台之冠。活力東勢透過現代科學技術,穩定胡蘿蔔的品質及安全,提升農產品價值,供應國人安心食材,讓消費者吃的安心,獲選「雲林良品」,行銷國內外市場,獲消費者肯定與喜愛。 發布日期: 114-03-01 更新日期: 114-03-07 雲林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雲林縣政府 培養孩子「聰明吃‧健康選」 南市首屆「飲食營養教育教案徵選」成果及表揚 展現創意教學 「您今天吃對了嗎?」臺南市政府教育局重視學生「聰明吃‧健康選」的能力,特別辦理首屆「飲食營養教育教案徵選活動」,並彙集優秀的教學資源,今(27)日於官田國小辦理飲食營養教育教案分享暨表揚大會,由教育局鄭新輝局長頒獎表揚獲獎教師,各校並進行績優教案的分享交流,期盼能提升教師與學生對於飲食營養教育的相關知能。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將「食育」納入第六育,更積極提升學校午餐品質、持續推動二果一乳以保障學童健康,也大力推動飲食營養教育。108年全國首創推動「餐前5分鐘」教育,113年出版《餐前5分鐘主題海報彙編》及教學手冊,並在全市各國中小學校加以推廣運用。透過教師的創意教學,將飲食營養教育融入課程,也藉此發展屬於各校的特色課程,這些年來成績斐然,也是外縣市推動飲食營養教育取經的最佳典範。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本次飲食營養教育教案徵選相當的踴躍,從諸多徵選教案作品中看見教師滿滿的創意與教學能量,不僅從知識面建構學生知能,更有跨域協同教學,結合AI元、PBL及探究教學法,讓教學充滿創意,也符應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理念,未來將會持續辦理並將優秀教案置於臺南市營養午餐教育網https://lunch.tn.edu.tw/ 提供各校教師參考使用。教育局表示,本次國中、小組共有98件教案參加評選,評定特優4件、優等6件、甲等13件及佳作12件,獲獎者除獎狀外,另可獲得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禮券。課程設計豐富多元,並有許多特色亮點,例如:西港國中教師將課程融入AI元素、PBL元素,從個人、學校、家庭再延伸至社區,整體課程設計貼近生活經驗與解決問題,讓學生從學習到實踐,培養帶著走的飲食觀念。文賢國中由學生對乳品相關問題的提問,再透過探究方式,學習運用資訊檢索找出答案,並將結果轉化成視覺簡報進行口頭分享,透過探究學習讓學生能主動了解乳品的差異,進而正確選擇對自身有益的乳品,實踐健康行為。立人國小教師有感於乳品對孩童發育的重要,設計乳品知識尋根探源,建立正確的知識,讓學生了解乳品對成長的重要性,進而安心而確實的飲用乳品補充鈣質。新化國小教師結合在地好食材新化五寶(鳳梨、麻竹筍、地瓜、橄欖、胡麻)將其融入課程,搭配與家人共同買菜做料理,鼓勵不偏食外,也要惜食愛物,更將飲食營養教育跨域融入藝術領域課程,繪出可愛的蔬菜,加深蔬菜對人體健康的重要。 發布日期: 114-02-27 更新日期: 114-03-07 臺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雲林縣政府 生產及消費端雙管齊下~創新茄砧品種暨IPM技術田間觀摩與食農教育並行 助力番茄產業升級向下紮根 番茄為重要之蔬果作物,很多人喜歡吃小番茄,卻不知道小番茄的盛產之地就在嘉義,每5顆番茄就有1顆來自嘉義,尤其是太保市,近三年來都是全國產量最多的鄉鎮!嘉義可說是小番茄的故鄉。為幫助降低農友栽培風險,促進番茄產業穩定生產,提升產業競爭力,本場選育出茄砧品種「臺南1號」,具有穩定抗青枯病能力,可供不同小果和大果番茄品種作為嫁接砧木,優化植株生長勢,維持產量與品質,提供產業廣泛利用,目前已技轉予稼穡種子有限公司及可樂種苗。3月4日本場分別與嘉義縣精緻農業協會吳世彥理事長及太保市安東國小合作,從生產端及消費端雙管齊下,在吳世彥理事長的溫室中,參加的農民朋友將能透過活動實地觀摩IPM技術成果,包含精準用藥、天敵昆蟲菸盲椿象、新銀行植物醉蝶花等,提供農友與業者具體的田間管理參考,並展示新品種茄砧嫁接不同番茄接穗品種,共同交流及分享。期望透過本次示範觀摩會,進一步推廣新品種,促進番茄產業穩定發展,並提升農友對IPM技術的應用,達成經濟效益與永續友善並重的生產模式。*「番茄品種嫁接茄砧臺南1 號暨IPM田間示範觀摩會」報導連結請點我開新網頁繼續觀看同一時間,本場和太保市農會合作,在安東國小同步進行「彩色番茄的奇幻旅程」,透過食農教育的引動,讓產地學童也是消費者認識不同顏色及風味的番茄品種,栽培過程中可以運用哪些昆蟲來幫忙?遇到病蟲害可以如何運用天敵防治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並透過角色扮演話劇演出的方式讓同學更了解天敵與害蟲之間的關係。開花後如何運用熊蜂幫忙番茄授粉,還有認識番茄的營養及食用方式,最令小朋友期待的就是彩色番茄糖葫蘆DIY,運用紅、黃、綠色的小番茄串出色彩繽紛糖葫蘆,看小朋友吃的好滿足的模樣!下午由番茄老師和昆蟲老師帶著小朋友們在溫室中,實際看到番茄的生育狀態及有益昆蟲扮演的角色,小朋友帶著昆蟲觀察罐,與昆蟲第一次親密接觸,近距離放大觀察菸盲椿象及熊蜂的樣貌,驚呼連連,有的很害怕,有的直呼好可愛!最後,讓小朋友們挑選紅、黃、橘三個顏色品種的小果番茄帶回家,與家人分享色彩繽紛的可口番茄,全家人票選出最喜歡的是紅色品種的小番茄!↑陳昱初場長(右)及黃靜玉總幹事(左)共同主持田間觀摩會↑本場陳昱初場長至安東國小和小朋友同樂番茄的奇幻旅程↑安東國小致贈感謝狀↑吳世彥理事長化身番茄老師帶領小朋友學習番茄的生長情形↑張淳淳助理研究員化身昆蟲老師帶領小朋友觀察菸盲椿象↑小朋友用昆蟲觀察瓶觀察授粉昆蟲-熊蜂 發布日期: 114-03-07 更新日期: 114-03-07 嘉義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段木香菇栽植及食農教育推廣體驗活動 推動林下經濟政策及鼓勵林農栽培段木香菇作為林下經濟重要發展項目,於113年12月19日於南澳工作站舉辦段木香菇栽植及食農教育推廣體驗活動,吸引轄境內相關農企業、合作社及林農等約40人報名參與。 發布日期: 114-02-13 更新日期: 114-03-07 宜蘭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走進彼桑拉返-布農里山生活特展」 花蓮分署於113年9月7日至20日辦理「走進彼桑拉返-布農里山生活特展」。 發布日期: 114-02-13 更新日期: 114-03-07 花蓮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段木香菇系列課程 辦理2場次段木香菇課程,旨在推廣林下經濟政策,並培訓學員習得栽植段木香菇之基礎知識,進而生產友善環境且品質良好的段木香菇。 發布日期: 114-02-13 更新日期: 114-03-07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食農農事體驗 於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辦理林後農事體驗-左手香防蚊液體驗、紅藜紅了沒、吃粉粿玩彩蛋(山黃梔)、左手香防蚊液體驗。 發布日期: 114-02-13 更新日期: 114-03-07 屏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水雉保育社區講座 以水雉度冬區域周邊社區(如官田里、隆本里、南廍里、烏山頭里、渡拔里)的民眾為優先對象,以「多面向的保育」為題,規劃水雉度冬區域周邊社區對濕地鳥類、友善耕種或在地文化有興趣的民眾為宣導對象,透過不同保育經驗的分享,認識在農田濕地乃至於大環境的不同面向與環境友善的概念,鼓勵社區與農民參與水雉生態保育的工作。 發布日期: 114-02-13 更新日期: 114-03-07 嘉義縣、嘉義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24里山生活市集 12月8日辦理2024里山生活市集,透過市集宣導里山倡議、友善環境經營理念,並推廣及販售台中里山、友善石虎等農友產品,約吸引3000人次參加,透過活動FB粉絲頁網路媒宣系列貼文宣導觸及人數達42613人次。 發布日期: 114-02-13 更新日期: 114-03-07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三貓下田去-安全用藥杭菊篇 火炎山生態教育館讓民眾一日體驗在地杭菊產業,體驗自行採摘杭菊。執行經費為7.5萬元,共計有35人參加。 發布日期: 114-02-13 更新日期: 114-03-07 苗栗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24山村市集「來去山村鬆一下」 為推廣農再基金-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執行成果,今(113)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於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山村市集,邀請了20攤社區夥伴共同參與,規劃2天各5場主題活動,包括山村說故事、精油按摩、提籃走讀、沙龍講座、山村早午餐等,使民眾透過導覽解說了解在地食材,並體驗各部落特色作物及產品,進一步認識兼具生態保育的山村綠色經濟之理念,所需經費約為130萬元整,參與人數達5,000人次,增加農業及農村經濟產值約44.8萬元。 發布日期: 114-02-13 更新日期: 114-03-07 全國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世代交流、老少共學 臺東農改場於海端鄉初來國小新武分校辦理樹豆食農教育課程 為推動食農教育政策,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4)年3月6日(星期四) 在海端鄉初來國小新武分校辦理食農教育課程,以「樹豆」為主題,邀請第二屆百大青農呂宏文擔任講師,學校也特別邀請部落文健站長者共同參與,藉由部落耆老的文化傳承與青農講師的經驗分享,不僅拉近長者與學童的距離,也是傳統與現代農耕知識的交流,幫助學童深刻瞭解這項傳統特色作物的價值。位於新武部落的初來國小新武分校是傳統布農族部落學校,將食農教育結合布農文化課程,讓部落文健站長者與學童共同上課。首先由部落耆老感謝學校邀請,並分享樹豆在布農族文化的故事及傳統農耕知識,樹豆在布農族稱為「真正之豆」,意思是最傳統的豆子,由於豆類方便攜帶,部落獵人會帶著上山打獵,與獵物一起煮湯食用,也可作為補充蛋白質的營養來源;青農講師接續介紹樹豆栽培管理及其利用價值。實作課程則由部落耆老進行祈福儀式後,講師帶領學員學習翻土整地及種植樹豆的方法,長者與學童們協同合作,透過互動來傳遞部落農耕技巧,增進學童理解樹豆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參與的老師認為以傳統作物作為食農教育教材,利用老少共學的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童的學習印象,也有助於未來與長者共同進行樹豆傳統飲食體驗,豐富學童對部落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講師上課情形學童於課堂上發問部落長者與青農講師分享傳統種植經驗部落耆老進行播種前祈福儀式部落長者與學童一起完成整地與播種初來國小新武分校參與食農課程師生與部落長者合照 發布日期: 114-03-06 更新日期: 114-03-06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2 FEB 推動食農教育 傳承原民文化 臺東農改場於臺東市南王國小辦理臺灣藜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食農教育政策,於本(114)年2月26日(星期三)在臺東市南王國民小學辦理「臺灣藜」食農教育課程,共計10名師生參與,並邀請第四屆百大青農林建中先生擔任講師,介紹臺灣藜種植技巧及多元應用,幫助學童理解食物來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並尊重自然資源,珍惜不浪費。南王國小於2018年轉型為「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成為第一所卑南族實驗小學,期望藉由教學活動推動文化傳承,因此課程特別選定原住民族傳統作物臺灣藜作為主題。課堂中講師首先分享臺灣藜與原住民飲食文化的關聯,再介紹其豐富的營養成分,是原住民族重要的保健食物,同時也教授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技巧。參與的學童表示,以前吃過紅藜,覺得很好吃,上完課後才知道,原來從種子變成食物,需要做這麼多工作,農夫真的很厲害!臺東農改場本年度規劃與轄區23所國中小學校合作辦理系列課程,依據各校的需求分別以在地特色作物為主題,結合青農協助擔任講師,藉由其豐富的實務經驗,引導學童進行農事體驗,深化對土地認同,並延續在地農耕文化的食農教育精神。講師教學情形講師與學生課堂中互動交流學生運用五感體驗認識原民傳統作物臺灣藜講師示範播種方式及技巧學生體驗播種後學習覆蓋土南王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2-26 更新日期: 114-02-26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 頒獎典禮盛大舉行 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 頒獎典禮盛大舉行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307期 2025/2/15 發行樹林分場 戴介三 02-26801841分機109農業推廣科 賴師儀 分機438農業部於今(114)年1月14日舉辦「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以表揚在食農教育推動具有卓越貢獻的個人或團體,全國共有273位報名者,經過初審、複審與實地訪查三級評選,最終選出15名得獎人,涵蓋了農業、教育領域,並涉及學校、農民團體、民營企業與公益法人等多個角色,展現食農教育的多面性及各界的重視與貢獻。本場轄區內獲獎個人組為臺北市立中正幼兒園蕭淑芬園長(優等),團體組為家福股份有限公司(特優)、財團法人臺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優等)、財團法人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優等)。行政院卓榮泰院長特別蒞臨頒獎典禮致詞表達祝賀之意,卓院長頒發特別貢獻獎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林如萍教授,感謝林教授提出臺灣本土食農教育ABC模式論述,以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及飲食生活與文化三面向,針對不同年齡學習者設計合宜的學習活動,建立食農教育推廣內涵架構。貢獻獎個人組共有5位得獎者,蕭淑芬為臺北市中正幼兒園園長,克服都市腹地限制,營造城市菜園與農園,種植30餘種作物,結合全食物利用理念舉辦「惜食大富翁」活動,設計市場小旅行與家庭共廚活動,促進社區、家庭與健康飲食教育的連結及推行「中正市場學」,完整呈現從生產到烹飪的食農全過程,奠定幼兒食農教育的基石,展現創新與永續性。貢獻獎團體組共有10位得獎者,其中,家福股份有限公司榮獲特優獎,整合內部資源與跨領域夥伴,推動「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透過「小小農夫體驗營」吸引萬餘人參與,推廣溯源與永續農業理念,並組織「產地之旅」,讓消費者瞭解友善農業與地方文化,善用賣場作為食農教育場域,設置互動專區,搭配影音與社群媒體推廣友善農業,增加友善農產品銷售及深化消費者對永續農業的認識。再者,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推動「健康食魚,食魚健康」計畫,培訓近1,600位教師與營養師,促進校園食魚教育的落實,開發多元教材與數位平台,強調識魚、知魚、愛魚理念,並透過水產精品競賽推動全魚利用與漁業升級,強化產銷控管及水產品品質,整合產地、生產加工、教育推廣與行銷,連結學校、業者與公私單位,形成合作平台,為永續漁業與飲食文化奠定基石。最後,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透過「灃食主廚之飲食知識我來教」計畫,成功輔導15縣市共22所國小推動健康飲食,開發多項教具與桌遊,製作影音影片與Podcast節目「Foodie Goodie夢想食驗室」,展現食農教育的廣泛影響力。舉辦「SUPER食育教師大賽」與「灃食夢想計畫」,並結合線上平台與博物館合作,深化公眾對食農議題的關注。圖1.行政院卓榮泰院長(中)頒發特殊貢獻獎給林如萍教授(右1)。圖2.個人組得獎者與卓榮泰院長(左4)、陳駿季部長(左5)合影。圖3.本場施錫彬副場長 (左)感謝蕭淑芬園長對於幼兒食農教育的貢獻。圖4.團體組得獎者與卓榮泰院長(左8)、陳駿季部長(左9)合影。圖5.本場施錫彬副場長 (左)恭喜家福股份有限公司蘇小真執行長榮獲團體組特優獎。圖6.本場樹林分場戴介三助理研究員(右1),晉級決審名單之列,由陳駿季部長(中)頒發入圍證明。 發布日期: 114-02-26 更新日期: 114-02-26 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222歡慶營養師節!竹市府攜手營養師公會推廣「健康吃、快樂動、食在地、享當季」健康理念 新竹市衛生局為宣揚均衡飲食及學習正確營養知識的重要性,攜手新竹市營養師公會於今(22)日營養師節,在新竹公園孔廟前廣場舉辦「餐桌上的嘉年華:專業有愛,營養加滿」活動,市府張治祥秘書長代表出席,與百位民眾共同歡跳「營養加滿打氣操」,現場充滿嘉年華的歡樂氣氛,活動還有各專業領域營養師及友善小農設置的互動宣導攤位,讓民眾能深入了解健康資訊,並推廣「健康吃、快樂動、食在地、享當季」的健康理念。「以身作則吃得均衡,落實營養健康在日常!」張秘書長現場分享,現代社會健康意識逐漸提升,營養師是指導民眾學習正確健康知識的重要角色,市府秉持市長高虹安「健康安心」施政理念,推薦市民選擇新竹市在地又天然原型的食材作為烹調的首選,一起用行動支持新竹市農民,減少碳足跡且食材更新鮮,讓家人吃得健康又放心。張秘書長表示,市府團隊非常重視市民的健康,呼籲大家做到以下三步驟來穩固自身的營養健康:1. 學習正確的健康知識2. 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均衡飲食3. 共同推廣食農教育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與態度,擴大營養健康的影響力,提升全體民眾的健康福祉,實踐全民健康的理念。今日活動市府張治祥秘書長與營養師公會理事長謝桂菁及多位營養師一同於2月22日2時22分象徵性時刻打開禮物盒,代表在營養衛教宣導上給予民眾滿滿健康祝福;並揭露字牌「我愛營養師」對全部的營養師獻上最熱情的祝福,共同歡慶營養師節,期望透過活動拋磚引玉,喚起更多人重視均衡飲食,共同打造健康安心的永續城市。衛生局指出,此次活動特別與新竹市農會合作,邀請友善大地的小農們現場擺攤,融入食農教育的概念,讓市民在趣味互動中認識食物「從農場到餐桌」的過程,深刻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精神。同時鼓勵市民珍惜食物、關愛環境,並推廣多元且正確的健康食材採購管道。衛生局說明,為推廣民眾均衡飲食的觀念,新竹市自107年起陸續成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及分中心,由專業營養師提供多元且深耕社區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營養門診諮詢、團體營養教育、社區營養照護人員培訓,以及輔導社區長者共餐據點和餐飲業者,學習如何烹調軟質飲食並提供均衡健康餐食。未來也將持續運用專業知識,協助市民打好健康基礎,創造健康生活。衛生局補充,新竹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及分中心分別設立於北區衛生所、東區衛生所及香山衛生所。如需相關服務,歡迎至新竹市衛生局官網查詢(https://reurl.cc/D4Dng6 ),或洽詢各區衛生所。 發布日期: 114-02-22 更新日期: 114-02-25 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新竹市政府 推廣食農教育 台中食農教育成果展帶領民眾認識在地農產業文化 為推廣食農教育,台中市政府農業局透過辦理「台中幸福城市‧食光相遇」系列活動,積極推動台中在地農業與產業文化的結合,讓食農教育更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提升市民對食農議題的關注與實踐。今(22)日在台中市歷史建築第四市場辦理「台中市食農教育成果展」,農業局表示,此次成果展特別與台中市產業故事館發展協會及在地小農共同合作,透過產地、觀光、文化與教育的結合,使民眾能更深入認識在地農產業文化。農業局表示,台中不僅是消費的城市,也是全台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地,其中台中柑橘、梨、甜柿、水蜜桃及蘋果產量位居全台前3名;此外,台中也生產優質稻米,來自烏日的農友林凡閔所種植的稻米在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中達成奪金大滿貫。今日現場邀請在地業者及小農,以台中特色農產與日常食材為核心,示範簡單實用的創意料理,分享料理靈感與食材選擇技巧,體驗台中美食的獨特風味,現場也有農特產品市集,讓參與的民眾可以在市集採購台中市優質農特產品。農業局指出,此次成果展以「幸福城市」與「食光相遇」為理念,向民眾展示台中市推動食農教育的核心目標,透過「穩基礎、挺好食、顧健康、愛土地」四大主軸,整合市府行政資源規劃各項推動策略,透過各種管道引領市民一同探索食材與農業的深層連結,認識食材來源、加工過程與營養價值,提升市民對食材選擇、珍惜食材及農業永續發展等議題的關注,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距離,攜手共創幸福食光,讓台中的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元,打造台中綠色未來,邁向永續農業發展。(2/22*10)*農業局 發布日期: 114-02-22 更新日期: 114-02-24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中市政府 與民眾體驗挖馬鈴薯 落實食農教育行銷農特產品 雲林縣長張麗善22日參加斗南鎮公所舉辦的「斗南馬鈴薯節」,與數百名大小朋友體驗田間採收馬鈴薯樂趣。張麗善縣長表示,縣府積極推廣食農教育,傳承農業敬天愛地惜福精神,倡議淨零永續農業,縣府將會全力支持地方辦理農事活動及食農教育。雲林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約1200公頃,佔全國42%,全國第一。其中斗南鎮種植面積超過400公頃,其中又以田頭里最多,是馬鈴薯生產重鎮。鎮公所今天於田頭里隴西宮旁舉行斗南馬鈴薯節暨農畜產品行銷推動活動,吸引數千名民眾參加,體驗田間挖馬鈴薯、馬鈴薯食材DIY等活動,購買各社區特食美食與農畜產品。張麗善指出,馬鈴薯營養豐富,尤其富含膳食纖維,有益身體健康。馬鈴薯也是多變的食材,可當主食也可做為配菜,還可以當做點心。現在正值斗南馬鈴薯產季,食當季、吃在地最佳時機。張麗善說,雲林是農業大縣,縣府積極推動食農教育,推廣在地農特產,帶農業經濟。她感謝斗南鎮長沈暉勛及公所團隊用心辦理活動,讓全國各地民眾到斗南鎮體驗採收馬鈴薯,親近田園土地,將斗南最優質的馬鈴薯行銷全國。斗南鎮長沈暉勛表示,斗南鎮氣候適宜,日照強、土壤土層深厚,種出的馬鈴薯外型飽滿,口感鬆軟香甜,品質優良,是雲林良品的最佳代表。今天馬鈴薯節獲得熱烈回響,公所團隊也很高興,期待藉由活動助斗南馬鈴薯產銷更上層樓,提高農民收益,帶動周邊地區商機。今天活動包括縣長張麗善、立委張嘉郡、斗南鎮長沈暉勛、議員蔡東富夫人洪惠玲等人到場,與大小朋友一起下田,體驗挖馬鈴薯、手作DIY樂趣。 發布日期: 114-02-22 更新日期: 114-02-24 雲林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雲林縣政府 北市首辦「友雞.菇一起來」食材推廣競賽,小小廚神展創意、午餐優化大升級!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十分重視學生健康、食品安全,全面推動營養午餐運用三章一Q國產可追溯食材,113學年度更首度舉辦國小食材推廣競賽,以「友雞.菇一起來」為主題,開放國小學生親子或師生組隊參加,鼓勵學生運用「友善飼養雞蛋、有機菇」設計兼具營養、美味及創意的料理,共計有36所國小66支隊伍報名參加,採書面審查及現場烹飪兩階段競賽,經初賽菜單書面審查共有10支隊伍脫穎而出,於今日在臺北市私立育達高級中等學校舉辦總決賽,進行現場烹飪,角逐最高榮耀,現場由林奕華副市長親自頒獎鼓勵獲獎親師生,肯定參與學生的創意表現。本次競賽自開放報名以來獲得熱烈回響,參賽親師生有來自原住民、新住民異國家庭、祖孫樂齡、資源班師生及學校外師加入組隊等。此次競賽不僅為學生提供展現廚藝的舞台,更讓他們學習如何運用在地食材,從菜餚名稱設計、食材成本計算、菜色內容及烹調技巧展現,發揮創意跨域學習,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龍安國小的吳爸爸表示之前親子時光多是打球騎車,透過這次料理競賽,除了營養知識的學習、動手操作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親子間充滿愛與幸福的互動在這過程中展露無遺。另經過初審,共有26支隊伍設計之料理菜單在內容上融合多元文化展現創意,獲得「特色獎」肯定,在歷經激烈的廚藝競技後,北市河堤國小「多元文化隊」脫穎而出,最終榮獲特優殊榮,展現絕佳的團隊合作與多元文化風味。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湯志民局長表示,臺北市率全國之先,從113年起於北市國中小營養午餐政策,導入有機菇及友善飼養雞蛋供應,並每年投入約1億5,000萬元經費補助學校採購有機蔬菜、有機米及有機菇等認證食材,共有近17萬名學生受惠,全面落實校園午餐食材品質優化升級。今日活動現場,不僅呈現參賽者精心設計的菜單,更展示了本市營養午餐供應食材,包括友善環境耕作之米、有機蔬菜及有機菇等認證食材,讓與會者能更深入了解本市對學童午餐採用認證食材的堅持。此外,也邀請士林國小及清江國小分享於校園推動加鈣餐及廚餘減量再利用的成果與心得,展現了臺北市在推動學童健康飲食及環境永續發展上的用心。此次競賽活動透過攜手產業界,共同為學童的健康飲食加值,特別感謝第一餐盒股份有限公司協助食材及餐盤準備,及友善企業耐用富林股份有限公司贊助烹飪鍋具及獎品,提供全天然陶瓷塗層環保成分產品,讓參賽學生料理過程享受健康便利,並透過贊助產品感受到樸實的手作溫度與料理樂趣。教育局表示,此次競賽活動獲獎的菜單,後續將於臺北市學校營養師團隊建置的「臺北市學校午餐營養探索樂園Eating right」網站分享,讓更多學生、家長及市民朋友欣賞及獲取營養資訊。北市長期致力於提升學童營養午餐品質,不僅嚴選有機認證食材,更推動學校彈性調整學生用餐時間,確保學童有充足的時間享用午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未來將持續推動相關政策,規劃增聘學校營養師,深化飲食教育,要讓孩子吃得健康又安心。 發布日期: 114-02-23 更新日期: 114-02-24 臺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北市政府 推動食農教育 臺東農改場於臺東縣池上鄉福原國小辦理小米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食農教育政策,提升學童對在地農業及特色作物的認識,於本(114)年2月24日(星期一)在臺東縣池上鄉福原國民小學辦理食農教育課程,以「小米」為主題,邀請第四屆百大青農林建中先生擔任講師,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19人,課程中讓學童們有機會親近土地,體會耕作的辛苦,學習惜食不浪費及愛謢環境的習慣。福原國小推動食農教育原以稻米作為課程材料,為拓展學童對於原鄉傳統作物的認識,加入小米主題,深入瞭解小米的飲食文化。講師首先介紹小米的栽培管理及其在原鄉文化中的重要性,並分享自身務農的經驗,在實作課程中,帶領學童實際種植小米,讓學生深刻理解農業的價值與辛勞,加深與土地的連結。課後參與的學生分享心得,覺得親手種植小米很不容易,而且要細心照顧才能長得好,期待看到長大之後的小米。參與老師也表示,課程讓學童探索小米的文化,並於種植過程中感受到耕種的辛苦與食物得來不易,也學習珍惜資源,培養對食物的感恩與惜福之心。臺東農改場本年度規劃與轄區23所國中小學校合作辦理一系列食農教育課程,邀請在地青農講師擔任講師,藉由講師豐富的實務經驗,引導學童進行農事操作,讓學童建立正確的農業與飲食之觀念,來傳達食農教育的精神。講師上課情形講師引導學生認識成熟小米講師帶領學生進行認識小米卡牌遊戲學生體驗小米脫粒情形講師帶領學生體驗小米播種福原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2-24 更新日期: 114-02-24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呷飽來良食 一起舒鴨趣 為使宜蘭養鴨產業穩定永續經營,鴨鄉鴨香系列活動邁入第18 周年,去年以鴨食農教育為主軸,舉辦「食鴨派對 gogogo」活動受到熱烈迴響。今年延續去年以食農教育為主軸舉辦「呷飽來良食 一起舒鴨趣」。為推動全民食展教育,立法院於111年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宜蘭縣政府則引領先驅於 109 年起便開始輔導宜蘭縣養鴨生產合作社推動宜蘭鴨食農教育活動,向下扎根宜蘭養鴨產業,至今五年已累計縣內22所小學參加。今年更延續去年熱潮,要帶給鄉親食鴨教育更多的體驗。今年活動以「鴨鴨美食村」及「鴨鴨大進擊」為宣傳主題,展開鴨鄉新體驗推廣活動。累積前17年的鴨鄉活動及 5年的食鴨教育成果打造闖關活動及鴨生態展示,藉以讓社會大眾認識養鴨產業的生態文化,期望能帶給國人鴨與生活更密切的認識。10月19至20日在冬山鄉農會良食農創園區舉辦二天「呷飽來良食 一起舒鴨趣」活動。在趣味的遊戲闖關下,讓一般民眾透過遊戲學習認識鴨子的知識,現場人聲鼎沸就是要體驗一下鴨子的魅力,還能免費品嚐在地業者的創新鴨美食料理。活動現場更有鴨鴨手作坊、鴨鴨大舞台、鴨鴨逛市集、拍賣農特產品等,更邀請氣球達人與現場民眾互動,豐富多樣的活動內容,讓人潮絡繹不絕。今年活動內容主要以下二大主題為進行目標:「鴨鴨大進擊」以農業部畜產試驗所東區分所的構想,設計出「趣味拼圖」、「小鴨的破殼大挑戰」、「找出受精卵」、「小鴨的公母鑑別」、「鴨常識問答」五關簡單益智且富教育意義的趣味關卡。「鴨鴨美食村」現場民眾可以吃到美味的宜蘭櫻桃鴨及在地農特產品,更希望傳達養鴨人家為了提供給消費者好食材所堅持的職人精神。今年度本活動達成的預定目標:傳統產業提升與永續經營。透過食鴨教育闖關及鴨美食,讓民眾增加對養鴨文化及鴨肉料理的認識,直接提升鴨肉、蛋的使用率。串聯縣內近30 家業者做策略聯盟,推廣更深入的蘭陽鴨鄉之旅,熱絡縣內觀光活動,直接帶動市場活絡。鴨食農課程結合學校鄉土文化教育,推動鴨產業文化,讓鴨產業文化向下扎根。亦讓鴨文化廣為宣傳,結合農業部食農教育法的政策通過,讓鴨產業更蓬勃發展。為期二天的活動,不僅提升了民眾對養鴨產業及鴨肉的認識,更刺激宜蘭消費,帶動整體宜蘭觀光。 發布日期: 113-10-19 更新日期: 114-02-21 宜蘭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農業部 共740筆資料,第13 / 37頁,每頁顯示20筆上一頁 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7 下一頁 到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