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搜尋 清除全部 全部收合 資料來源-單位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中央部會 全部 農業部 行政院 教育部 衛生福利部 文化部 環境部 原住民族委員會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 縣市政府 全部 臺北市政府 新北市政府 桃園市政府 臺中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 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 南投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 嘉義縣政府 屏東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 花蓮縣政府 臺東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 連江縣政府 基隆市政府 新竹市政府 嘉義市政府 農業部所屬機關 全部 農糧署 漁業署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農田水利署 農業試驗所 林業試驗所 水產試驗所 畜產試驗所 獸醫研究所 農業藥物試驗所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種苗改良繁殖場 農業類別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農 林 漁 畜 休閒 六大方針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縣市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北部 全部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中部 全部 苗栗縣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南部 全部 嘉義縣 嘉義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東部及外島 全部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排序 更新時間 發布時間 4 APR 農業部以響應教育夥伴身分參與「2025未來親子野餐日」 親子共學,一同體驗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重新建立人與食物、農民、土地的鏈結,為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增進國民對國產農產品及農業文化的認同及支持,農業部今(3)日以響應教育夥伴身分參與未來親子學習平台於新北大都會公園舉辦的「2025未來親子野餐日」活動,期透過親子野餐日交流,從家庭教育開始扎根,孕育出更多食農教育的幼苗,共創臺灣農業永續發展。家庭教育為食農教育重要的一環 邀請闔家同行探索食農知識奧妙農業部自108年首次參與「未來親子野餐日」即獲熱烈迴響,今(114)年再度共襄盛舉,在活動現場設置食農教育體驗宣導及農業永續專區,透過趣味闖關活動,讓大小朋友在體驗過程中,瞭解食農教育,並以寓教於樂方式,讓孩童與父母熟悉常見的農業知識,將食農教育落實於生活之中。農業部表示,培養兒童對食物有足夠的判斷力,並能選擇對自身健康、對農業生態環境都有助益的飲食,是食農教育的目標之一。因此,將食農教育落實在家庭生活裡,是一件刻不容緩,而且必須持之以恆的任務,就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不斷邁進吧!讓國人從小就能參與農業 讓農業不只是農民的農業農業部與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特別從「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小天下」中,挑選「蔬菜學校:讓孩子愛上蔬果不挑食」共同致贈曾參與「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及「食農教育推廣計畫」的40所國民中小學及幼兒園,由臺北市立中正幼兒園蕭淑芬園長代表受贈。該部特別表示,看書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希望學校藉此鼓勵孩子們多接觸臺灣農業及食農教育等書籍,享受沉浸在農業的文化饗宴。此外,該部也致贈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予「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之得獎單位,教材內容對應食農教育內涵的三大面向—「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飲食生活與文化」,並以圖文對照的方式完整呈現各種農漁畜產品。該部期盼讓食農教育的知識與文字的力量持續傳遞下去,從日常生活建立孩子對於食物永續的意識,從小開始認識我們生長的環境。當令食材說在地故事 展現臺灣青農新食力農業部說明,為推廣「每月15食物日」運動,與親朋好友共享在地當季食材、珍惜食物不浪費,並建立「食在地、享當季」觀念,特別邀請該部輔導的10位傑出青年農民到場展售臺灣各地當季特色食材與農村美味料理,民眾能輕鬆購買全臺各地特色農產,透過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溝通及對話,交換彼此對食物的看法與理念,搭起互信的橋樑,同時瞭解產地和農場資訊,增加對農業永續的認識和關注,身體力行低碳足跡的飲食生活。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提供多元食農教育資源農業部自105年起,大力推行全民的食農教育,並於107年建置「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https://fae.moa.gov.tw/),近年持續整合各界食農教育資訊、活動、課程和人才庫,並提供豐富的教案、教材、食譜、場域等學習資源。特別設計「臺灣農產地圖」,從農業生產、營養健康到飲食文化,介紹臺灣豐富的農漁畜產品。無論是一般民眾、教育人士、食農教育推廣人員,皆能在該平臺找到相關資源,進而瞭解食農教育的意涵,達成推動食農教育之目的。農業部補充,食農教育自土地而起,進而深入到各式文化底蘊和生活型態中,近年透過農業面、教育面、社會面推動與環境共好、自發實行健康飲食生活、人際互動與文化傳承,許多人漸漸的都具有正確的農業觀念,也對農業相關議題投入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將食農教育落實於生活,需仰賴全民齊心支持及參與,該部樂見國人對食材來源瞭解的過程中,能更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發布日期: 114-04-03 更新日期: 114-04-08 新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農業部 環境部與綠色公益基金會攜手舉辦「綠色生活低碳飲食研討會」 2050淨零排放是當今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日常生活的轉型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每一個小小的行動,都是改變的起點。環境部與財團法人綠色公益基金會合作,在環境部舉辦「綠色生活低碳飲食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餐飲業者及政府機關代表,共同探討如何透過低碳飲食來推動綠色生活。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致詞時表示,全世界的吃肉量包含臺灣都在持續增加,但肉食對土地負荷高,大家應思考食物與土地關係,以不損害未來世代獲取食物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公平正義原則,在食物生產、加工、分配和消費過程中,應避免產生溫室氣體、避免過度使用資源和過度耕作土地,確保糧食安全及生物多樣性、有效利用水資源、減少食物浪費。部長致詞時分享,要讓永續食物更好吃,以提高民眾吃的頻率,可透過表揚來鼓勵提供永續食材的農民,並藉由培養製作永續食物的廚師,使他們受到重視。我們也可以從推動永續食物餐廳,串聯永續食物的生態系統,讓大家看到市場的未來,讓更多人響應支持。本次研討會,分別由環境部綜合規劃司司長洪淑幸、中華經濟研究院吳俊彥博士、善果集團創辦人嚴心鏞、綠色公益基金會執行長戴慶華博士及綠蔬食評鑑委員會主席田定豐,就環境政策、健康科學、產業創新等角度,剖析低碳飲食的挑戰與機遇,由環境部分享淨零綠生活的理念、專家帶領探討實踐經驗、餐飲集團分享如何把環保做出價值、透過餐廳業者分享從菜單設計到創意故事,將理念融入餐廳經營,進行5場專題演講與綜合交流。環境部洪司長分享,政府所推動的「零浪費低碳飲食」包含 鼓勵食在地當令與低碳烹調、減少食材浪費、自備環保餐具、惜 食減少剩食、外食優先選擇環保餐廳,目前亦順應淨零趨勢精進 環保餐廳,並規劃編撰淨零轉型餐飲指南,協助餐廳業者綠色轉 型,邀請業者響應政策加入低碳生活的行列。環境部近年來致力推動與社會的對話,透過本次產官學界齊聚「綠色生活低碳飲食研討會」的交流與討論,希望能夠與民間業者及企業深度對話,共同為地球的永續發展努力,讓綠色生活理念深入每個人的心中,一起響應「淨零綠生活」 發布日期: 114-04-02 更新日期: 114-04-08 澎湖縣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澎湖縣政府 東光國小學童化身綠色廚師 永續飲食減碳料理美味上桌 學生烹調永續飲食減碳料理台中市北屯區東光國小自今(1)日起舉辦7場次「我的健康餐盤廚藝競賽」,將永續飲食結合均衡飲食。六年級各班學童歷經上學期的規劃,不斷與導師及校園營養師討論,最後在畢業前大展身手,各組設計一套健康均衡的永續餐點,並在活動當天到超市選購「三章一Q」食材,動手烹調出屬於自己的「綠色」均衡餐點,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環境永續目標。教育局長蔣偉民表示,市長盧秀燕重視孩子們吃得健康,為教育學童從小建立選擇健康、營養、衛生安全食物的正確觀念,教育局在113學年度以「永續飲食之地球守護站」為主題,透過《柑仔超人》故事內容,響應聯合國倡議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教育局指出,競賽過程中,學童們練習食材採購的經費分配,選購具有標章認證的安全食材,也展現精湛廚藝,從清洗、切塊、蒸炒,留意每個製餐環節,配膳時依照「我的健康餐盤」口訣,盛取適量且均衡的餐點,每個學童都化身為綠色廚師,將永續均衡的飲食落實在餐盤上。東光國小營養師洪菱窕分享,此次競賽不僅是一場廚藝的比賽,更是一次永續飲食教育的實踐,讓孩子們從小培養永續且均衡的飲食觀念,了解食物的價值,並學習如何珍惜食材,減少浪費。東光國小校長吳嘉賢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食農及永續飲食教育,透過多元化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培養永續飲食的觀念,為地球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4/1*7)*教育局 發布日期: 114-04-01 更新日期: 114-04-08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中市政府 2025高雄山城春日田園饗宴 高山露營野趣森呼吸之旅!! 春光燦爛,高市府農業局精心策劃「2025高雄田園饗宴——漫步山城 • 野趣森呼吸」於3月29日至30日圓滿落幕!本次活動帶領來自各地的遊客深入六龜與桃源區,結合六龜的禾畝農創和興旺烘培,以及深入桃源寶山的燿興原生山茶咖啡工坊,在田園與山林間體驗最純粹的自然與人文風情。農業局說明,今年高雄田園饗宴以「永續物產地圖」為核心主軸,秉持「友善耕作」、「少添加物」、「低碳蔬食」、「本土生產」與「資源循環」五大永續原則,依時令季節、農產食材及風貌特色設計體驗。透過這次活動,旅人們不僅走入田間,透過實際行動支持在地農業與食材,更共同傳遞友善的在地飲食態度,朝向農業淨零排放的目標努力。活動第一天帶領民眾走進六龜翠綠蓊鬱的果園,在農友解說下,解密芭樂的生態奧秘,親手摘採鮮嫩芭樂。隨後動手製作甘草芭樂與芭樂點心,不僅享受了DIY的樂趣,更深入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文化。伴隨夜晚到來,遊客們於山間露營或入住部落特色民宿,感受山林夜晚的靜謐。第二天透過手洗愛玉與山茶茶凍DIY,親身體驗這片土地孕育的美好。「高雄田園饗宴」自2013年開始辦理,融合文化工藝、部落體驗、食農料理等元素,讓民眾透過親手操作,了解食物種植、生產、取得的過程,思考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讓民眾在遊玩之餘,也能有更多學習與感受。例如桃源區的寶山部落,遊客們能跟著布農族族人探訪山林,學習依節氣採集山茶與愛玉的智慧。短短兩天一夜的「高雄田園饗宴」為參與者帶來了豐富而難忘的體驗,從田間到山林,從味蕾到心靈,每一刻都充滿驚喜與感動。高市府農業局未來將持續帶著旅人們走入高雄農村,走入農民日常中,把滋養土地的各種新鮮在地食材,轉換為農夫誠心款待的私房料理 ,一同在大自然餐桌上,用味蕾認識高雄在地食材、共同探索更多田園之樂,體驗最道地的農村文化!農業局相關精彩活動,請關注「高通通-高雄Super Go-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臉書粉絲專頁。 發布日期: 114-03-31 更新日期: 114-04-08 高雄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高雄市政府 大貓熊都說好吃!花蓮箭筍美味出擊 花蓮縣政府攜手光豐農會、台北市立動物園推廣食農教育 花蓮縣政府積極推廣在地農特產品,特別是光豐地區季節限定的特色農產—箭筍。為提升民眾對箭筍的認識與食農教育的關注,縣府攜手光豐地區農會、光復鄉公所及台北市立動物園,於3月30日在台北市立動物園舉辦「慢遊箭筍趣&食農教育創新整合活動」,現場吸引許多民眾參與,活動不僅展現箭筍的多元風味,亦透過專家講解、主廚示範及互動體驗,加深大眾對箭筍農業生產與健康飲食的理解。縣長徐榛蔚表示,花蓮不僅風景秀麗,更是農業資源豐富之地,其中,光豐地區的箭筍以鮮嫩口感與高營養價值廣受好評,更是大貓熊最愛的食物之一。縣府長期支持在地農業發展,透過此次活動,期望向更多都會區民眾推廣花蓮優質農產,讓大家知道,花蓮不只是旅遊勝地,更擁有豐富的農業文化與美食饗宴。為讓活動更具教育與趣味性,現場規劃多項食農教育闖關遊戲寓教於樂,提升參與者對農業的興趣,並邀請花蓮在地私房料理名廚—加家食堂主廚李健煇與舒苑飲食文化執行長林東立,運用創意手法設計匠心獨具的箭筍料理,將花蓮山海風味融入佳餚,帶來驚喜味覺饗宴。此外,加上原民特色的烤筍、烤鹹豬肉還有原民藝品文化工作坊來讓消費者製作體驗相關的竹藝品與藤編文化,可以更深入的瞭解光復鄉原民的特色產業文化,讓民眾親手感受傳統技藝與花蓮天然食材的美味。縣長徐榛蔚說,希望透過與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合作,透過大貓熊的認證,讓更多都會區民眾認識花蓮特色農作物箭筍,並支持本土農業,推廣健康飲食與永續發展理念。未來,縣府將持續辦理各類食農教育活動,深化民眾對在地農產的認識,並攜手各界打造兼具文化、農業與觀光價值的特色產業,誠摯邀請民眾一同參與,共同感受花蓮的美食與文化魅力。 發布日期: 114-03-30 更新日期: 114-04-08 花蓮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花蓮縣政府 挖地瓜焢土窯活動 不同於澎湖其他社區冬至捏雞母狗、製作菜繭,白沙鄉小赤社區今(21)日挖地瓜控窯,大人重溫童年鄉間野趣,小孩則認識家鄉。活動場地在白沙鄉親呂英昭種植的台農57號地瓜田,他2011年返鄉,推動白沙鄉地方農業發展,種植地瓜、雪翠高麗菜、蘆筍等作物,獲選澎湖縣模範農民。呂英昭熱愛家鄉,致力打造白沙富麗家園願景,拋棄都市生活,毅然而然返鄉務農,帶動家鄉小農共同發展。白沙鄉長宋萬富說,呂英昭返鄉從農精神令人欽佩,白沙鄉公所推動地方產業觀光,今年首次舉辦挖地瓜、控窯烤番薯活動,吸引許多鄉親踴躍報名,共有白沙鄉本島及離島約300人不分老女老幼熱情參與,許多人三代同堂同樂,重拾童年生活回憶。現場人聲鼎沸,離島吉貝、鳥嶼、員貝鄉親也專程搭船跨海共襄盛舉,主辦單位鳴笛後,眾人手握鋤頭與鏟子,挖出台農57號地瓜,不一會兒收穫滿滿,提著辛苦挖出的地瓜到控窯場烤番薯。 發布日期: 113-12-21 更新日期: 114-04-02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澎湖縣政府 113年澎湖縣政府推行食農教育宣導活動 為推廣在地特色飲食文化,深入澎湖縣湖西鄉湖東社區,透過在地角度延伸,結合當地資源作為基本素材,以契合「食農教育六大推動方針」與「三章一Q」達到宣導之目的。 發布日期: 113-12-09 更新日期: 114-04-02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澎湖縣政府 113年度澎湖縣政府食農教育推廣研習(場次2) 藉由辦理「113年度澎湖縣政府食農教育推廣研習」,將「食農教育-菜市場家禽生物學」、「紅羅魚灶的修復與新轉譯」、及「銀合歡廢棄物循環利用」進行課程串聯,邀請相關專業師資及社區進行實際案例分享:透過「菜市場家禽生物學」,了解雞的飲食文化、遺傳多樣性、及雞蛋與雞肉的生產,也結合育種、營養與管理技術,創造共善共好模式,鼓勵善待蛋雞與提升動物福利,以共創人與動物、環境的良好互動。以澎湖石滬為核心,延伸不同層面的潮間生活體驗,結合島民生活智慧,從環境永續到文化傳承,感受台灣海洋文化資產之美,打造連結潮間帶與社區文化館,復興失去漁業功能的石滬,重新建立石滬與時俱進的價值,以轉型永續產業為方向前進。深耕澎湖多年的樸植作工作室,應用可再生自然資源和文化技藝,重拾澎湖人依海而生的生活智慧,活用澎湖外來入侵「銀合歡」,結合設計創新,致力於發展ESG永續材料加值應用,實踐「取之自然.用於生活」的精神。 發布日期: 113-11-28 更新日期: 114-04-02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澎湖縣政府 113年度澎湖縣政府食農教育推廣研習(場次1) 藉由辦理「113年度澎湖縣政府食農教育推廣研習」,將「食農教育法-與澎湖縣推展現況簡介」、「澎湖縣海洋資源教育(含友善漁法)」、「農業三生創造金牌農村」及「澎湖縣農業現況與特色農作物(含友善農法)」進行課程串聯,邀請相關專業師資及社區進行實際案例分享:透過「食農教育法」的推動,了解農業生產與環境、個人健康與消費與社會飲食生活與文化,結合社區、農村再生…等,讓食農體驗生活化,推廣在地飲食特色文化,落實「地產地消」政策,更透過六大方針的串聯,連結人與自然環境情感維繫。藉由吃在地、食當令,講解從「大海」到「餐桌」的歷程,也藉由田野調查的資料進行轉譯,達到寓教於樂之目的,綠色旅遊發展,友善並傳承海洋文化,串聯社區一同推動惜食理念,珍惜每一尾魚,用「吃魚拉近人與海之間的距離」。「湖東永續綠生活・青銀共創漾活力」,透過生活、生產、生態、文化、未來性等面向,實現半農半魚社區的多元化發展,推動農村生活永續發展,農漁產品、產業六級化與青年設計力的產業跨域整合,落實地產地銷,打造宜居宜遊的生活環境。水土資源、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動物福祉與消費者權益,促進農業友善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之維護,有些農民雖符合有機農業原則,但因種種因素轉而申請加入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這些農民的生產過程屬於有機農業中的「友善環境耕作」。 發布日期: 113-11-27 更新日期: 114-04-02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澎湖縣政府 湖西鄉「山海食旅」生態體驗 營造田野與海洋的記憶 為推動食農教育與環境保育,澎湖縣湖西鄉公所23日上午舉辦「山海食旅」生態體驗活動,吸引鄉親齊聚青螺真武殿,深入潮間帶與田野,親身體驗農村與海洋的獨特魅力。蔬菜採摘、潮間帶扒紅蚵與戶外野炊等項目,讓參加者在休閒娛樂中學習,深刻感受湖西鄉的自然風貌與在地文化。活動由青螺真武殿正式啟動,在導覽員的引導下,參加者首先前往潮間帶,體驗扒紅蚵的樂趣與挑戰,並由公所人員進行潮間帶生態與安全知識的講解,讓大家在享受自然的同時,提升海洋保護意識。接著,進入湖西鄉的田野,學習當地農作方式並親手採摘新鮮蔬菜。湖西鄉鄉長陳振中表示:「湖西擁有豐富的農漁資源與文化底蘊,此次活動希望透過親手參與,讓大家了解田間與海洋的生態價值,並一同守護我們的家鄉。」同時,陳鄉長也感謝社區的投入,讓活動得以圓滿舉辦。壓軸野炊共餐,共享採摘的新鮮蔬菜與來自大海的食材,參加者不僅品嘗了湖西的自然滋味,更加深了彼此間的交流與友誼。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都是回鍋參與,還有同學會報名,相約再回到故鄉參加。除了讓參加者充分融入大自然,也肩負起食農教育的重任,讓大家認識農漁工作的辛勞與價值。陳振中期盼,透過此類活動提升鄉親的環境保護意識,凝聚在地居民的共同力量,打造永續發展的湖西家園。包括陳毓仁議長、縣府蘇啟昌參議、許育愷議員、蔡清續議員服務處蔡清謀主任、呂黃春金議員、湖西鄉民代表會陳紘諒主席、呂平清副主席、甄開源、林清鑫、林振強、王經邦、洪志銘、李麗美代表、馬基隊王朝慶士督長、青螺村李玉立村長、青螺社區發展協會李文仁理事長、湖西村辛天澤村長、馬公前市長葉竹林等到場同歡。 發布日期: 113-11-23 更新日期: 114-04-02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澎湖縣政府 湖西鄉環境教育-濕地尋蹤暨海域遊憩安全宣導 湖西鄉轄區擁有廣大的潮間帶,由於不論是捕撈或遊憩等水域活動,風險意外事故高,為推動海洋環境教育,強化海域遊憩安全宣導,湖西鄉公所16日假青螺社區,與民衆分享研究成果,吸引不少親子報名參加。此次特委由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調查分析近海捕撈路徑,了解各近海村莊潮間帶從事相關捕撈活動所需路線、注意事項及安全與危險區域,製作圖說公告圖,提供參與或從事捕撈活動之遊客、居民參考並達到警示作用,防止不利於人民之事件發生。同時,邀請到首屆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得獎人鄭謙遜,帶領民衆探索青螺潮間帶,認識溼地獨特的生態環境與生物樣貌,提供最直接的生活環境教育,培養民衆環境保育知能,讓大家充分在做中學,期能帶給民眾不一樣的湖西鄉遊憩體驗。湖西鄉長陳振中提醒鄉親在潮間帶活動時安全第一,蔡清續議員服務處蔡清謀主任、湖西鄉民代表會李麗美代表、洪志銘代表等人到場表達對海洋環境教育的支持。 發布日期: 113-11-16 更新日期: 114-04-01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澎湖縣政府 澎湖農產品聯合成果展售活動 由縣府農漁局輔導,澎湖縣農會主辦的113年度「澎湖農產品聯合成果展售活動」已於本(113)年6月29日圓滿結束,在馬公第三漁港國際廣場擺設將近50攤位進行農產品促銷展示及美食試吃,參觀民眾絡繹不絕。活動首先由山水國小帶來的舞獅擊鼓表演熱鬧展開,期間搭配歌唱表演節目,讓展售活動氣氛拉到最高點。活動重頭戲由溯源農戶減價促銷當季生鮮農特產品,包含有機黃宮菜、有機空心菜、甘藷(葉)、蘿蔔、甜玉米、菜豆、南瓜、白膜花生、風茹草乾等,民眾反應熱烈,搶購一空。農漁局指出,參展溯源農戶包含有機及QR-CODE,往年都會對農戶農產品做不定期農藥殘留抽驗,這次展售的生鮮農產品在安全農業政策輔導之下均無使用農藥安全生產,民眾買回去後可安心食用。本次活動還提供民眾免費品嚐美食小吃,除了嘉寶瓜、洋香瓜、紅鈴西瓜、大西瓜、紅龍果、白膜花生等澎湖特色農產品外,現場還有蘿蔔糕、芋粿巧、南瓜粿、南瓜炒米粉、南瓜麵疙瘩、土豆粿、草仔粿、米糕、花枝丸、花枝蝦卷、香茹茶等多樣化選擇,吸引數千民眾排隊嘗鮮,大飽口福。此外,高雄改良場澎湖分場也在現場展示高雄2號洋香瓜、高雄1號南瓜等品種及分享自行研發的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商品名:救你一命)抗病用途,讓活動內容更加專業豐富。農漁局表示,活動主要目的是讓民眾看到農友辛苦生產成果,目前已經進入夏季氣候相當炎熱且不定期有雨,田間農作物容易滋生病蟲害,農友們今天仍然拿出這麼多樣優質生鮮農產品來展售且無使用化學農藥實屬不易,希望民眾買回去後能多加推廣給親朋好友支持澎湖在地農產品。活動雖然告一段落,農漁局仍會持續輔導農友生產更多安全無農藥優質農產品,吸引更多遊客來澎湖購買,感謝大家共同前來參與這場農業盛宴。 發布日期: 113-06-29 更新日期: 114-04-01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澎湖縣政府 親子採果樂! 田間體驗活動 為推廣樂活農耕與在地農產品,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日前在湖西鄉湖東果園舉辦「親子田間採果體驗」活動,共吸引150位民眾熱情參與。本次活動結合農業教育與親子互動,透過講師講解農作物栽種入門知識與採收技巧,並設計農業知識闖關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增進對飲食、環境與農業的連結。農漁局表示,澎湖地區因受東北季風影響,雨量稀少,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嚴峻,導致作物栽培受限。為提升農地利用效率,農漁局透過農業補助及多元農業推廣活動,推動農村產業發展,並加深民眾對在地飲食文化的理解。此次活動特別選在湖東果園,讓親子體驗番茄採摘,親手感受務農的樂趣與辛勞,學習番茄的生長歷程及田間管理技巧,並認識自然與農業的緊密關聯。農漁局表示,這不僅是一場田間體驗,更是與土地深度連結的機會,期望孩子從小建立對農業的尊重與環境保護的意識。若未能參與此次活動,今年度預計將推出第二波親子農業體驗,歡迎關注本局臉書。此外,農漁局亦計畫辦理農業相關講習,歡迎有興趣的農民朋友洽詢,攜手推動澎湖永續農業發展。 發布日期: 114-03-09 更新日期: 114-04-01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澎湖縣政府 玉色蘭香喜迎春植樹活動 湖西鄉公所在植樹節當日,辦理玉色蘭香喜迎春植樹活動,為鄉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隱身在距離公所不遠的寧靜農路上,今天共種植了約40棵玉蘭花樹,這些玉蘭花將為鄉親帶來更多的綠意和花香。這次的種植活動除了環保意義外,還具有美化環境,增添風景的效果。玉蘭花是一種具有觀賞性和芳香的樹木,花開時美麗動人,花香四溢,為周圍的環境帶來了一種愉悅的氛圍。這些玉蘭花樹的種植將為湖西鄉增添更多的美麗風景,使鄉村成為一個宜居宜遊的地方。當天的來賓包括湖西鄉長、中油營業處周武憲處長、蔡清續服務處蔡清謀主任、湖西村辛天澤村長,以及活潑可愛的鄉幼小朋友們。大家齊心協力,將這片土地換上綠意盎然的新面貌,陳振中鄉長期許,這條玉蘭花小徑成為鄉親們散步休憩的新去處,充滿著花香和生機。 發布日期: 113-03-12 更新日期: 114-04-01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澎湖縣政府 強化溯源水產品管理與宣導推廣講習會2場次 藉由溯源水產品資訊登錄管理作業規範及登錄實例說明、放流魚苗法規教育與漁船勞動法令宣導,強化溯源水產品管理,活動計100人次。 發布日期: 113-10-18 更新日期: 114-04-01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澎湖縣政府 植物界的紅寶石-洛神葵 臺東農改場於臺東市光明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推動食農教育政策,邀請在地青農吳美樺小姐擔任講師,於本(114)年4月1日(星期二)在臺東市光明國民小學辦理「洛神葵」食農教育課程,參與學生與教師合計62人。本次課程透過瞭解特色作物生產過程,強調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健康飲食觀念。光明國小為讓學生們親身體驗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在校內規劃一片「小菜園」,種植番茄、玉米、草莓…等,作為農作學習的場域,今年特別與臺東農改場合作,以特色作物洛神葵為素材,結合青農講師實務經驗,介紹洛神葵品種、生長特性、栽培管理、營養價值及病蟲害防治等農業知識。課堂中,講師教導學生如何查詢食品安全資訊,示範在衛福部食藥署「食品原料整合查詢網站」上搜尋洛神葵,從資料顯示洛神葵的花萼可食用,而未確認安全性的蒴果與果實則不得使用,藉由學習資料查找幫助學生認識洛神葵,也培養查證資訊的能力,提升食品安全意識。在實作課程,講師以事先準備的幼苗,帶領學童將幼苗移植至校園的小菜園中,教導種植及管理的注意事項,讓學生體驗親手栽培的樂趣及體會耕作的辛勞。課後參與的教師回饋,這次課程讓學生學習到實用的技能,從農育知識延伸到食品安全的實踐,使教育更貼近日常生活。臺東農改場持續推廣食農教育課程,讓學生們理解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且能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加深對食品來源的關注與判斷,培養尊重自然、珍惜食物的態度。講師教學情形學生課堂上與講師進行互動分享講師引導學生進行洛神葵摘心體驗講師帶領學生進行洛神葵幼苗移植學生細心的為洛神葵幼苗澆水光明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4-01 更新日期: 114-04-01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3 MAR 113年農漁村青年成果展暨「創生逗陣來」 澎湖縣「農漁村青年成果展暨創生逗陣來市集」,今天下午在文化園區演藝廳前廣場登場,「草草瞭事」等40個農漁創意文化,展現島嶼青年文創,讓民眾更加認識農漁村文化,帶動發展。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舉辦「農漁村青年成果展暨創生逗陣來市集」,今天下午由澎湖縣長陳光復、政院南部服務中心副執行長陳慧玲、農漁局長陳高樑等人共同開幕,並一一至各青年文創攤位,肯定青年透過各種不同的思維創生,帶動農漁村的發展。澎青共創平台成果嘉年華活動,以「創生逗陣來」作為青年共創之主題市集,活動以「好農、好手藝、好食力、文化力、在地力」5大主軸展出,共計有40個農漁創意文化同步展示文創成果,以具體行動一同推廣澎青共創平台及澎湖好農,現場湧進人潮,其中「草草瞭事」利用澎湖在地常見的風茹、海芙蓉、蘆薈等10種植物,研發出數道的草本茶品與食譜等成果,成為成果展示的亮點之一,也為澎湖好農注入新的活力。澎湖農漁局表示,「農漁村青年成果展暨創生逗陣量來市集」,除了有「草草瞭事」、「海龍海釣」、「蚵漆製物」等逾40個農漁創意文化成果展示外,還有社區特色美食、手作文創、互動式體驗、限量好禮兌換與抽獎活動,透過種種文創成果展示,拉近地方創生的距離,讓民眾重視農漁村文化。 發布日期: 113-11-17 更新日期: 114-03-31 澎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澎湖縣政府 梅嶺春季農遊體驗 推廣食農教育與休閒農業 臺南市楠西梅嶺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出優質的梅子,成為台灣知名的梅產地之一。然而,近期地震對當地農業及觀光產業帶來衝擊,部分農民與業者面臨挑戰。市長黃偉哲表示,為協助災後振興,吸引遊客前來賞梅體驗農村生活。當地休閒農業區結合豐富的自然景觀與特色農產品,發展出多元的農遊體驗,從採梅、製梅到品梅,讓遊客深入了解梅嶺的農業文化與風土特色。農業局長李芳林表示,為促進地方經濟復甦、推廣食農教育與農遊行程,本局與梅嶺休閒農業區及當地梅農合作114年3月26日(星期三)假玉井工商舉辦「楠西梅嶺農遊樂—脆梅製作食農體驗活動」,帶領遊客親手製作脆梅,從挑選新鮮梅果、搓揉去澀、醃製入味,到封存等待脆梅熟成,讓參與者深入體驗傳統梅製品的製作過程。透過動手DIY,不僅能品味手作的樂趣,也能認識脆梅的獨特風味與保存技巧。農業局表示,梅子不僅可製作成脆梅,還能釀成梅酒、熬製梅醬,甚至泡製梅子茶,是臺灣常見的養生食品。梅子富含有機酸,能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而脆梅則因經過特殊醃製工序,保有梅果的脆爽口感,適合作為開胃小菜或零食食用。此外,梅子經過適當處理後,還能減少澀味與酸度,使其風味更溫潤順口。透過本次活動,遊客不僅能享受DIY的樂趣,還能學習如何挑選與運用梅製品,支持在地農業的同時,也將健康與美味帶回家。農業局誠摯邀請民眾踴躍參與,透過旅遊與消費支持當地產業,為楠西梅嶺的震後重建盡一份心力,攜手迎向更加美好的未來。新聞連絡人:農會輔導科王科長仁志 電話:06-6575063、0939-582979 發布日期: 114-03-26 更新日期: 114-03-31 臺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南市政府 雲林縣府攜手雲林縣農會舉辦「漁你麥進」食農教育 提升校園午餐品質與推廣在地農業文化 為提升雲林縣校園午餐品質,並深化學校營養師與午餐秘書對在地農漁食材的認識,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與雲林縣農會於今日(3/27)共同舉辦「漁你麥進」食農教育活動,邀請縣內國中小學營養師及午餐秘書等人員熱情參與。透過實地走訪食農教育場域,期能增進教職人員對在地農業文化的認識與興趣,進而將豐富的食農知識融入校園午餐及教學中,讓未來的學子們更了解並珍惜農業、環境與生態資源。雲林縣府攜手雲林縣農會舉辦食農教育,邀請縣內國中小學營養師及午餐秘書等人參與,提升雲林校園午餐品質。本次食農教育活動行程豐富多元。上午,參與人員首先來到麥寮鄉的「月光下友善農場」,在農場主人郭慧蟬的引導下,深入了解麥寮以小麥命名的歷史淵源,並親眼見證農場如何以友善耕作的方式,成功復育一片生機盎然的小麥田。透過導覽解說,營養師及午餐秘書們對於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業在人體健康、土地永續及生物多樣性上的差異有了更深刻的體認,並實際體驗了小麥的種植方式與應用,透過小麥巧藝手作更深入了解小麥。一位參與的營養師表示,麥寮以小麥命名的故事非常吸引她,而手作體驗也讓她更貼近農業的真實樣貌。隨後一行人並在後安社區活動中心享用以在地食材烹調的美味午餐。活動安排參與人員至「月光下友善農場」,深入了解麥寮以小麥命名的歷史淵源下午由「品安鮮物」執行長林佳樺親自向大家介紹其獨特的養殖模式。品安鮮物結合台灣鯛與白蝦的養殖,不僅能有效節約水資源,更展現了循環經濟的理念。隨後,參與人員前往品安鮮物的養殖場,親身體驗魚塭的科技應用,並進行餵魚及撒網等互動,近距離了解雲林縣的養殖漁業發展。此外,活動最後一站來到麥寮社教園區,參訪智慧圖書館與生活美學館,感受在地文化底蘊,並了解食農教育如何與地方文化結合。參與人員透過撒網、餵魚等活動,近距離了解雲林縣的養殖漁業發展。縣長張麗善表示,雲林縣作為農業大縣,擁有豐富的農產資源,在地優質農產品應讓縣內的學童也能吃到。今天透過縣府與縣農會安排學校營養師與營養午餐秘書到產地的食農教育體驗活動,讓負責學校營養午餐的他們能對在地農產更加認識,進而深入了解如何選擇更健康、安全的在地食材,並應用於學童的日常飲食中,共同守護學童飲食安全與健康。雲林縣農會總幹事陳志揚也強調,透過食農教育實作體驗能加深飲食、環境與農業的連結,促使大家重視自身健康,瞭解在地飲食文化並加以發揚與創新,以達農業及農村永續發展。本次活動主要以五感重新學習關於食物的知識與農事的技能,不僅讓學員們親身體驗農漁業生產的過程,還通過互動和交流,增進了他們對食農教育的理解,為他們未來在校園中推廣食農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表示,透過本次「漁你麥進食農教育」活動,不僅讓學校營養師及午餐秘書們有機會親身體驗雲林在地多元的農業樣貌,更創造了教職人員與食農教育場域經營者直接交流的平台。期盼藉由這樣的互動,能激發更多實際可行的食農教育案例與教學資源,讓雲林的下一代能在校園中就能接觸到豐富且具體的食農教育內容,從小培養珍惜食物、尊重環境的觀念。活動結束後,營養師們也表示將把此次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帶回校園,並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提升學校午餐食材選擇與多樣性,讓學童從餐桌開始,認識並珍惜腳下這片土地所孕育的美好滋味。 發布日期: 114-03-27 更新日期: 114-03-31 雲林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雲林縣政府 永續扎根校園食農教育 中市教育局表揚績優教案學校 榮獲食農教案績優學校之優等頒獎台中市政府教育局推動校園食農教育,今(28)日在市府陽明市政大樓舉辦成果發表會暨114年度推動計畫說明會議及種子教師培訓初階研習,體育保健科長尤敦正代表教育局長蔣偉民頒獎表揚獲評績優教案的學校,並邀請其中3所學校分享推動校園食農教育經驗,鼓勵其他學校一起加入推動食農教育的行列,形塑永續扎根校園。尤科長表示,市長盧秀燕重視校園食農教育,教育局每年提供經費補助推行食農教育的學校,並辦理評選獎勵績優的學校,協助學校推動食農教育,並落實食在地、吃當季,地產地銷的好習慣。教育局指出,此次說明會邀請沙鹿高工、台中國小及后綜高中等3校分享推動經驗。沙鹿高工推動食農教育是以阿寶花園及食農園區為基地,結合普特融合教育並落實飲食教育,由資訊科師生共創智能澆灌系統,另結合環境教育透過師生共同製作落葉堆肥,做為農事種植所需的土壤肥力來源,將種植成果主動與沙鹿食物銀行分享,結合一同傳遞愛土與親土的理念。此外,台中國小以「走出教室、食在健康」的十二堂課,讓學生從認識腳下的土壤,透過實作參與,了解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珍惜資源,不浪費食物;后綜高中以在地馬鈴薯為主題,透過料理、營養健康、食材選購與保存,探討馬鈴薯的歷史及全球糧食議題,並呼應聯合國SDGs目標,讓學生理解食農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局也提到,為深化校園食農教育知識,教育局另邀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樹林分場長吳安娜講授「都市農業植栽養護系統協力校園食農教育農業體驗輔導實例」課程,讓台中市學校認識都市型農業發展。教育局表示,台中市校園食農教育總體計畫,從高中職、國中到國小教育階段,向下扎根,藉由環境教育、農事教育及飲食教育等,結合108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規劃課程與活動,持續推動下去,希望更多學校加入推動食農教育的行列。(3/28*7)*教育局 發布日期: 114-03-28 更新日期: 114-03-31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中市政府 共806筆資料,第14 / 41頁,每頁顯示20筆上一頁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1 下一頁 到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第38頁第39頁第40頁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