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搜尋 清除全部 全部收合 資料來源-單位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中央部會 全部 農業部 行政院 教育部 衛生福利部 文化部 環境部 原住民族委員會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 縣市政府 全部 臺北市政府 新北市政府 桃園市政府 臺中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 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 南投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 嘉義縣政府 屏東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 花蓮縣政府 臺東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 連江縣政府 基隆市政府 新竹市政府 嘉義市政府 農業部所屬機關 全部 農糧署 漁業署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農田水利署 農業試驗所 林業試驗所 水產試驗所 畜產試驗所 獸醫研究所 農業藥物試驗所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種苗改良繁殖場 農業類別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農 林 漁 畜 休閒 六大方針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縣市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北部 全部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中部 全部 苗栗縣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南部 全部 嘉義縣 嘉義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東部及外島 全部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排序 更新時間 發布時間 2 FEB 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 頒獎典禮盛大舉行 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 頒獎典禮盛大舉行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307期 2025/2/15 發行樹林分場 戴介三 02-26801841分機109農業推廣科 賴師儀 分機438農業部於今(114)年1月14日舉辦「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以表揚在食農教育推動具有卓越貢獻的個人或團體,全國共有273位報名者,經過初審、複審與實地訪查三級評選,最終選出15名得獎人,涵蓋了農業、教育領域,並涉及學校、農民團體、民營企業與公益法人等多個角色,展現食農教育的多面性及各界的重視與貢獻。本場轄區內獲獎個人組為臺北市立中正幼兒園蕭淑芬園長(優等),團體組為家福股份有限公司(特優)、財團法人臺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優等)、財團法人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優等)。行政院卓榮泰院長特別蒞臨頒獎典禮致詞表達祝賀之意,卓院長頒發特別貢獻獎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林如萍教授,感謝林教授提出臺灣本土食農教育ABC模式論述,以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及飲食生活與文化三面向,針對不同年齡學習者設計合宜的學習活動,建立食農教育推廣內涵架構。貢獻獎個人組共有5位得獎者,蕭淑芬為臺北市中正幼兒園園長,克服都市腹地限制,營造城市菜園與農園,種植30餘種作物,結合全食物利用理念舉辦「惜食大富翁」活動,設計市場小旅行與家庭共廚活動,促進社區、家庭與健康飲食教育的連結及推行「中正市場學」,完整呈現從生產到烹飪的食農全過程,奠定幼兒食農教育的基石,展現創新與永續性。貢獻獎團體組共有10位得獎者,其中,家福股份有限公司榮獲特優獎,整合內部資源與跨領域夥伴,推動「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透過「小小農夫體驗營」吸引萬餘人參與,推廣溯源與永續農業理念,並組織「產地之旅」,讓消費者瞭解友善農業與地方文化,善用賣場作為食農教育場域,設置互動專區,搭配影音與社群媒體推廣友善農業,增加友善農產品銷售及深化消費者對永續農業的認識。再者,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推動「健康食魚,食魚健康」計畫,培訓近1,600位教師與營養師,促進校園食魚教育的落實,開發多元教材與數位平台,強調識魚、知魚、愛魚理念,並透過水產精品競賽推動全魚利用與漁業升級,強化產銷控管及水產品品質,整合產地、生產加工、教育推廣與行銷,連結學校、業者與公私單位,形成合作平台,為永續漁業與飲食文化奠定基石。最後,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透過「灃食主廚之飲食知識我來教」計畫,成功輔導15縣市共22所國小推動健康飲食,開發多項教具與桌遊,製作影音影片與Podcast節目「Foodie Goodie夢想食驗室」,展現食農教育的廣泛影響力。舉辦「SUPER食育教師大賽」與「灃食夢想計畫」,並結合線上平台與博物館合作,深化公眾對食農議題的關注。圖1.行政院卓榮泰院長(中)頒發特殊貢獻獎給林如萍教授(右1)。圖2.個人組得獎者與卓榮泰院長(左4)、陳駿季部長(左5)合影。圖3.本場施錫彬副場長 (左)感謝蕭淑芬園長對於幼兒食農教育的貢獻。圖4.團體組得獎者與卓榮泰院長(左8)、陳駿季部長(左9)合影。圖5.本場施錫彬副場長 (左)恭喜家福股份有限公司蘇小真執行長榮獲團體組特優獎。圖6.本場樹林分場戴介三助理研究員(右1),晉級決審名單之列,由陳駿季部長(中)頒發入圍證明。 發布日期: 114-02-26 更新日期: 114-02-26 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222歡慶營養師節!竹市府攜手營養師公會推廣「健康吃、快樂動、食在地、享當季」健康理念 新竹市衛生局為宣揚均衡飲食及學習正確營養知識的重要性,攜手新竹市營養師公會於今(22)日營養師節,在新竹公園孔廟前廣場舉辦「餐桌上的嘉年華:專業有愛,營養加滿」活動,市府張治祥秘書長代表出席,與百位民眾共同歡跳「營養加滿打氣操」,現場充滿嘉年華的歡樂氣氛,活動還有各專業領域營養師及友善小農設置的互動宣導攤位,讓民眾能深入了解健康資訊,並推廣「健康吃、快樂動、食在地、享當季」的健康理念。「以身作則吃得均衡,落實營養健康在日常!」張秘書長現場分享,現代社會健康意識逐漸提升,營養師是指導民眾學習正確健康知識的重要角色,市府秉持市長高虹安「健康安心」施政理念,推薦市民選擇新竹市在地又天然原型的食材作為烹調的首選,一起用行動支持新竹市農民,減少碳足跡且食材更新鮮,讓家人吃得健康又放心。張秘書長表示,市府團隊非常重視市民的健康,呼籲大家做到以下三步驟來穩固自身的營養健康:1. 學習正確的健康知識2. 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均衡飲食3. 共同推廣食農教育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與態度,擴大營養健康的影響力,提升全體民眾的健康福祉,實踐全民健康的理念。今日活動市府張治祥秘書長與營養師公會理事長謝桂菁及多位營養師一同於2月22日2時22分象徵性時刻打開禮物盒,代表在營養衛教宣導上給予民眾滿滿健康祝福;並揭露字牌「我愛營養師」對全部的營養師獻上最熱情的祝福,共同歡慶營養師節,期望透過活動拋磚引玉,喚起更多人重視均衡飲食,共同打造健康安心的永續城市。衛生局指出,此次活動特別與新竹市農會合作,邀請友善大地的小農們現場擺攤,融入食農教育的概念,讓市民在趣味互動中認識食物「從農場到餐桌」的過程,深刻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精神。同時鼓勵市民珍惜食物、關愛環境,並推廣多元且正確的健康食材採購管道。衛生局說明,為推廣民眾均衡飲食的觀念,新竹市自107年起陸續成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及分中心,由專業營養師提供多元且深耕社區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營養門診諮詢、團體營養教育、社區營養照護人員培訓,以及輔導社區長者共餐據點和餐飲業者,學習如何烹調軟質飲食並提供均衡健康餐食。未來也將持續運用專業知識,協助市民打好健康基礎,創造健康生活。衛生局補充,新竹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及分中心分別設立於北區衛生所、東區衛生所及香山衛生所。如需相關服務,歡迎至新竹市衛生局官網查詢(https://reurl.cc/D4Dng6 ),或洽詢各區衛生所。 發布日期: 114-02-22 更新日期: 114-02-25 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新竹市政府 推廣食農教育 台中食農教育成果展帶領民眾認識在地農產業文化 為推廣食農教育,台中市政府農業局透過辦理「台中幸福城市‧食光相遇」系列活動,積極推動台中在地農業與產業文化的結合,讓食農教育更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提升市民對食農議題的關注與實踐。今(22)日在台中市歷史建築第四市場辦理「台中市食農教育成果展」,農業局表示,此次成果展特別與台中市產業故事館發展協會及在地小農共同合作,透過產地、觀光、文化與教育的結合,使民眾能更深入認識在地農產業文化。農業局表示,台中不僅是消費的城市,也是全台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地,其中台中柑橘、梨、甜柿、水蜜桃及蘋果產量位居全台前3名;此外,台中也生產優質稻米,來自烏日的農友林凡閔所種植的稻米在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中達成奪金大滿貫。今日現場邀請在地業者及小農,以台中特色農產與日常食材為核心,示範簡單實用的創意料理,分享料理靈感與食材選擇技巧,體驗台中美食的獨特風味,現場也有農特產品市集,讓參與的民眾可以在市集採購台中市優質農特產品。農業局指出,此次成果展以「幸福城市」與「食光相遇」為理念,向民眾展示台中市推動食農教育的核心目標,透過「穩基礎、挺好食、顧健康、愛土地」四大主軸,整合市府行政資源規劃各項推動策略,透過各種管道引領市民一同探索食材與農業的深層連結,認識食材來源、加工過程與營養價值,提升市民對食材選擇、珍惜食材及農業永續發展等議題的關注,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距離,攜手共創幸福食光,讓台中的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元,打造台中綠色未來,邁向永續農業發展。(2/22*10)*農業局 發布日期: 114-02-22 更新日期: 114-02-24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中市政府 與民眾體驗挖馬鈴薯 落實食農教育行銷農特產品 雲林縣長張麗善22日參加斗南鎮公所舉辦的「斗南馬鈴薯節」,與數百名大小朋友體驗田間採收馬鈴薯樂趣。張麗善縣長表示,縣府積極推廣食農教育,傳承農業敬天愛地惜福精神,倡議淨零永續農業,縣府將會全力支持地方辦理農事活動及食農教育。雲林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約1200公頃,佔全國42%,全國第一。其中斗南鎮種植面積超過400公頃,其中又以田頭里最多,是馬鈴薯生產重鎮。鎮公所今天於田頭里隴西宮旁舉行斗南馬鈴薯節暨農畜產品行銷推動活動,吸引數千名民眾參加,體驗田間挖馬鈴薯、馬鈴薯食材DIY等活動,購買各社區特食美食與農畜產品。張麗善指出,馬鈴薯營養豐富,尤其富含膳食纖維,有益身體健康。馬鈴薯也是多變的食材,可當主食也可做為配菜,還可以當做點心。現在正值斗南馬鈴薯產季,食當季、吃在地最佳時機。張麗善說,雲林是農業大縣,縣府積極推動食農教育,推廣在地農特產,帶農業經濟。她感謝斗南鎮長沈暉勛及公所團隊用心辦理活動,讓全國各地民眾到斗南鎮體驗採收馬鈴薯,親近田園土地,將斗南最優質的馬鈴薯行銷全國。斗南鎮長沈暉勛表示,斗南鎮氣候適宜,日照強、土壤土層深厚,種出的馬鈴薯外型飽滿,口感鬆軟香甜,品質優良,是雲林良品的最佳代表。今天馬鈴薯節獲得熱烈回響,公所團隊也很高興,期待藉由活動助斗南馬鈴薯產銷更上層樓,提高農民收益,帶動周邊地區商機。今天活動包括縣長張麗善、立委張嘉郡、斗南鎮長沈暉勛、議員蔡東富夫人洪惠玲等人到場,與大小朋友一起下田,體驗挖馬鈴薯、手作DIY樂趣。 發布日期: 114-02-22 更新日期: 114-02-24 雲林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雲林縣政府 北市首辦「友雞.菇一起來」食材推廣競賽,小小廚神展創意、午餐優化大升級!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十分重視學生健康、食品安全,全面推動營養午餐運用三章一Q國產可追溯食材,113學年度更首度舉辦國小食材推廣競賽,以「友雞.菇一起來」為主題,開放國小學生親子或師生組隊參加,鼓勵學生運用「友善飼養雞蛋、有機菇」設計兼具營養、美味及創意的料理,共計有36所國小66支隊伍報名參加,採書面審查及現場烹飪兩階段競賽,經初賽菜單書面審查共有10支隊伍脫穎而出,於今日在臺北市私立育達高級中等學校舉辦總決賽,進行現場烹飪,角逐最高榮耀,現場由林奕華副市長親自頒獎鼓勵獲獎親師生,肯定參與學生的創意表現。本次競賽自開放報名以來獲得熱烈回響,參賽親師生有來自原住民、新住民異國家庭、祖孫樂齡、資源班師生及學校外師加入組隊等。此次競賽不僅為學生提供展現廚藝的舞台,更讓他們學習如何運用在地食材,從菜餚名稱設計、食材成本計算、菜色內容及烹調技巧展現,發揮創意跨域學習,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龍安國小的吳爸爸表示之前親子時光多是打球騎車,透過這次料理競賽,除了營養知識的學習、動手操作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親子間充滿愛與幸福的互動在這過程中展露無遺。另經過初審,共有26支隊伍設計之料理菜單在內容上融合多元文化展現創意,獲得「特色獎」肯定,在歷經激烈的廚藝競技後,北市河堤國小「多元文化隊」脫穎而出,最終榮獲特優殊榮,展現絕佳的團隊合作與多元文化風味。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湯志民局長表示,臺北市率全國之先,從113年起於北市國中小營養午餐政策,導入有機菇及友善飼養雞蛋供應,並每年投入約1億5,000萬元經費補助學校採購有機蔬菜、有機米及有機菇等認證食材,共有近17萬名學生受惠,全面落實校園午餐食材品質優化升級。今日活動現場,不僅呈現參賽者精心設計的菜單,更展示了本市營養午餐供應食材,包括友善環境耕作之米、有機蔬菜及有機菇等認證食材,讓與會者能更深入了解本市對學童午餐採用認證食材的堅持。此外,也邀請士林國小及清江國小分享於校園推動加鈣餐及廚餘減量再利用的成果與心得,展現了臺北市在推動學童健康飲食及環境永續發展上的用心。此次競賽活動透過攜手產業界,共同為學童的健康飲食加值,特別感謝第一餐盒股份有限公司協助食材及餐盤準備,及友善企業耐用富林股份有限公司贊助烹飪鍋具及獎品,提供全天然陶瓷塗層環保成分產品,讓參賽學生料理過程享受健康便利,並透過贊助產品感受到樸實的手作溫度與料理樂趣。教育局表示,此次競賽活動獲獎的菜單,後續將於臺北市學校營養師團隊建置的「臺北市學校午餐營養探索樂園Eating right」網站分享,讓更多學生、家長及市民朋友欣賞及獲取營養資訊。北市長期致力於提升學童營養午餐品質,不僅嚴選有機認證食材,更推動學校彈性調整學生用餐時間,確保學童有充足的時間享用午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未來將持續推動相關政策,規劃增聘學校營養師,深化飲食教育,要讓孩子吃得健康又安心。 發布日期: 114-02-23 更新日期: 114-02-24 臺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北市政府 推動食農教育 臺東農改場於臺東縣池上鄉福原國小辦理小米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食農教育政策,提升學童對在地農業及特色作物的認識,於本(114)年2月24日(星期一)在臺東縣池上鄉福原國民小學辦理食農教育課程,以「小米」為主題,邀請第四屆百大青農林建中先生擔任講師,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19人,課程中讓學童們有機會親近土地,體會耕作的辛苦,學習惜食不浪費及愛謢環境的習慣。福原國小推動食農教育原以稻米作為課程材料,為拓展學童對於原鄉傳統作物的認識,加入小米主題,深入瞭解小米的飲食文化。講師首先介紹小米的栽培管理及其在原鄉文化中的重要性,並分享自身務農的經驗,在實作課程中,帶領學童實際種植小米,讓學生深刻理解農業的價值與辛勞,加深與土地的連結。課後參與的學生分享心得,覺得親手種植小米很不容易,而且要細心照顧才能長得好,期待看到長大之後的小米。參與老師也表示,課程讓學童探索小米的文化,並於種植過程中感受到耕種的辛苦與食物得來不易,也學習珍惜資源,培養對食物的感恩與惜福之心。臺東農改場本年度規劃與轄區23所國中小學校合作辦理一系列食農教育課程,邀請在地青農講師擔任講師,藉由講師豐富的實務經驗,引導學童進行農事操作,讓學童建立正確的農業與飲食之觀念,來傳達食農教育的精神。講師上課情形講師引導學生認識成熟小米講師帶領學生進行認識小米卡牌遊戲學生體驗小米脫粒情形講師帶領學生體驗小米播種福原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2-24 更新日期: 114-02-24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呷飽來良食 一起舒鴨趣 為使宜蘭養鴨產業穩定永續經營,鴨鄉鴨香系列活動邁入第18 周年,去年以鴨食農教育為主軸,舉辦「食鴨派對 gogogo」活動受到熱烈迴響。今年延續去年以食農教育為主軸舉辦「呷飽來良食 一起舒鴨趣」。為推動全民食展教育,立法院於111年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宜蘭縣政府則引領先驅於 109 年起便開始輔導宜蘭縣養鴨生產合作社推動宜蘭鴨食農教育活動,向下扎根宜蘭養鴨產業,至今五年已累計縣內22所小學參加。今年更延續去年熱潮,要帶給鄉親食鴨教育更多的體驗。今年活動以「鴨鴨美食村」及「鴨鴨大進擊」為宣傳主題,展開鴨鄉新體驗推廣活動。累積前17年的鴨鄉活動及 5年的食鴨教育成果打造闖關活動及鴨生態展示,藉以讓社會大眾認識養鴨產業的生態文化,期望能帶給國人鴨與生活更密切的認識。10月19至20日在冬山鄉農會良食農創園區舉辦二天「呷飽來良食 一起舒鴨趣」活動。在趣味的遊戲闖關下,讓一般民眾透過遊戲學習認識鴨子的知識,現場人聲鼎沸就是要體驗一下鴨子的魅力,還能免費品嚐在地業者的創新鴨美食料理。活動現場更有鴨鴨手作坊、鴨鴨大舞台、鴨鴨逛市集、拍賣農特產品等,更邀請氣球達人與現場民眾互動,豐富多樣的活動內容,讓人潮絡繹不絕。今年活動內容主要以下二大主題為進行目標:「鴨鴨大進擊」以農業部畜產試驗所東區分所的構想,設計出「趣味拼圖」、「小鴨的破殼大挑戰」、「找出受精卵」、「小鴨的公母鑑別」、「鴨常識問答」五關簡單益智且富教育意義的趣味關卡。「鴨鴨美食村」現場民眾可以吃到美味的宜蘭櫻桃鴨及在地農特產品,更希望傳達養鴨人家為了提供給消費者好食材所堅持的職人精神。今年度本活動達成的預定目標:傳統產業提升與永續經營。透過食鴨教育闖關及鴨美食,讓民眾增加對養鴨文化及鴨肉料理的認識,直接提升鴨肉、蛋的使用率。串聯縣內近30 家業者做策略聯盟,推廣更深入的蘭陽鴨鄉之旅,熱絡縣內觀光活動,直接帶動市場活絡。鴨食農課程結合學校鄉土文化教育,推動鴨產業文化,讓鴨產業文化向下扎根。亦讓鴨文化廣為宣傳,結合農業部食農教育法的政策通過,讓鴨產業更蓬勃發展。為期二天的活動,不僅提升了民眾對養鴨產業及鴨肉的認識,更刺激宜蘭消費,帶動整體宜蘭觀光。 發布日期: 113-10-19 更新日期: 114-02-21 宜蘭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農業部 每天2份奶,健康跟著來 根據台灣地區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發現,10~12歲兒童鈣質缺乏嚴重,98%的男童、99.98%的女童鈣攝取量不足,鈣質攝取不足的後果可能增加罹患骨質疏鬆與軟骨症的風險,以及容易蛀牙的後遺症。而良好的鈣質吸收有二大原則:充足的鈣質來源、良好的吸收率,而奶類食物(包含:鮮乳、保久乳、起司、奶粉、優酪乳…等)就符合這兩大原則。另外,奶類食物也富含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與多種維生素,除了可以幫助腦部發育、維持情緒穩定、鈣質更是構成骨骼、牙齒的重要成分唷!農業部委託董氏基金會辦理每天兩份奶校園/社區宣導活動,113年度計辦理30場次,共3,675人參與。宣導內容包含教導學童乳品的營養價值及好處、乳品的製程(含產製、加工、包裝、保存、標章)、澄清乳品迷思等;向師長說明健康飲食行為及原則、建立兒童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及正確飲食觀念等。 發布日期: 114-02-21 更新日期: 114-02-21 全國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農業部 國產羊品質優良四季都適合食用 懂吃的饕客不可錯過 中華民國養羊協會12月4日於北市格萊天漾大飯店舉辦2024「四季好食國產羊」國產羊肉推介記者會,推廣從草地到餐桌的四季美味國產羊料理,並邀請獲獎無數的知名大廚吳文智到場推薦羊肉特色創意料理,搭配藝人李懿一起分享羊肉好吃的秘訣。「過往的食補觀念是入冬吃羊肉爐進補,但事實上國產羊屬於溫補,一年四季都適合享用。」養羊協會理事長鐘承信表示,國產羊的品質具國際水準,不僅飼養改良技術獨步全球,所生產出的羊肉營養價值高且口感絕佳,只要消費者品嘗幾乎都會讚不絕口、感到驚艷。再者,由於羊肉四季皆適合食用,且國產羊具有新鮮、在地、優質且安全等多項優勢,因此也讓養羊協會更有信心向全台的饕客大力推薦;更重要的是,羊肉可以用在煎、煮、炒、炸、烤,以及眾所周知的羊肉爐湯品,多元的料理方式凸顯出羊肉的價值。鐘理事長強調,台灣的羊肉市場有90%是進口羊的天下,不過隨著永續意識抬頭,飄洋過海的進口羊不僅碳足跡較長,會在運輸過程中增加更多碳排,且容易有明顯的羶味,會讓初次嘗試的消費者感到怯步。然而,國產羊可以從草地直通餐桌,符合環保趨勢,再加上沒有太多羶味、口感鮮甜優質,更適合台灣人的口味。為讓到場參與記者會的媒體及貴賓們實際體驗國產羊的魅力,主辦單位準備了100份的國產羊肉料理,在吳文智大廚及李懿生動的分享介紹下,羊肉料理瞬間一掃而空,從貴賓們滿意的表情來看,相信國產羊在未來勢必會有更佳優異的銷售表現。吳文智大廚表示,縱橫國內外各大美食賽事多年,羊肉始終是他特別鍾愛的食材之一,而且國產羊的肉質結實有光澤,多了其他肉類比不上的細緻口感,可以為他的創意料理加分不少;同時他也重申羊肉溫補不上火,四季都非常適合食用的特色,非常推薦喜愛肉類美食的饕客多多選購,一起讓國產的優質羊肉走進更多家庭的餐桌。 發布日期: 113-12-04 更新日期: 114-02-21 全國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農業部 推動食農教育 臺東農改場於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國小辦理小米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食農教育政策,本(114)年2月20日(星期四)於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國民小學辦理食農教育課程,以「小米」作為主題,邀請第四屆百大青農林建中先生擔任講師,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28人,本次課程藉由小米脫粒及實際播種耕作,拉近學生對小米與農耕的距離,進而關心土地與食物的生產安全。為了讓校園與生活環境緊密結合,大王國小持續推動食農教育課程,並融入校園各項課程來提升學童學習興趣,本次選用小米為課程主題。講師詳細介紹小米種植與田間管理的技巧,並結合部落傳統知識的經驗分享,增進學童對在地作物的文化連結,實作課程學童體驗小米的脫粒,並實際種植這些親手脫粒的小米。課後學生分享心得,覺得種植小米很有趣,也體會到農夫的辛勞,是很特別的課程。參與的教師認為,課程中講師運用圖卡與學童進行互動遊戲,可以加深學童對在地作物的認識,課程內容也與在地文化做連結,幫助學生了解小米與文化的珍貴意義,是一堂很有價值的課程。臺東農改場本年度規劃與轄區23所國中小學校合作辦理系列課程,邀請在地青農擔任講師,藉由講師豐富的實務經驗,引導學童認識在地農耕文化與食農教育的內涵。講師上課情形學童上課情形講師運用圖卡與學童進行互動遊戲學生體驗小米脫粒情形學生體驗播種前整地技巧大王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2-20 更新日期: 114-02-20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推動食農教育 臺東農改場於太麻里鄉香蘭國小辦理樹豆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食農教育政策,本(114)年2月14日(星期五)於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國民小學以「樹豆」為主題辦理食農教育課程,邀請第二屆百大青農呂宏文擔任講師,參與課程師生合計39人。香蘭國小以往的食農教育課程主要著重於小米,為擴大學童對臺東部落食材的認識,本次課程特別選定樹豆作為體驗素材。課程首先介紹樹豆起源及利用價值,透過原住民族樹豆勇士湯的介紹,說明樹豆在傳統飲食文化上的意涵及營養成分。實作課程讓學童進行種植體驗,學童認真學習育苗、翻土整地等技巧,透過實際操作加深學習印象,認識樹豆生長特性及管理技巧,課後也分享學習心得。一般樹豆煮食需花費許多時間,本場也提供新開發的即食樹豆讓參與的小朋友品嘗試吃,可方便直接食用或泡水食用,立即享受到樹豆的滋味。參與教師們表示,「做中學」的體驗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加深學童瞭解樹豆在原住民族傳統飲食中的重要性。臺東農改場本年度規劃與轄區23所國中小學校合作辦理系列課程,邀請在地青農擔任講師協助推動,藉由講師豐富的實務經驗,帶領學童體驗農事操作,傳達農耕文化的食農教育精神。講師上課情形課程中交流提問學童品嘗試吃即食樹豆皆反應好吃回饋與討論講師帶領學生種植樹豆香蘭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教師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2-14 更新日期: 114-02-14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推動食農教育 臺東農改場於海端鄉霧鹿國小及利稻分校辦理小米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推動食農教育政策,本(114)年2月11日(星期二) 於海端鄉霧鹿國民小學及利稻分校辦理食農教育課程,以「小米」為主題,邀請第四屆百大青農林建中先生擔任講師,本次課程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63人。課程中講師運用圖卡及有趣的互動遊戲,引導學童瞭解小米栽培管理技巧及所含營養成分,並以實作課程帶領學童種植小米,讓學童親身體驗這項傳統作物的栽培過程,對其有更深刻的認識。參與老師表示,教學活動以特色作物小米為體驗材料,不僅幫助學童建立與在地傳統文化的連結,也豐富學童對部落風土環境與飲食文化的認知,是一堂很棒的食農體驗課程。臺東農改場本(114)年度規劃與轄區23所國中小學校合作辦理系列課程,邀請在地青農講師協助推動食農教育,藉由講師豐富的實務經驗,帶領學童體驗農事操作,傳達農耕文化的食農教育精神。講師介紹小米栽培與田間管理講師教導學童脫殼脫粒技巧學生認真學習小米脫殼脫粒情形透過圖卡互動遊戲引導學童認識小米學生農事體驗情形霧鹿國小全體師生大合照利稻分校全體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2-11 更新日期: 114-02-11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潭子搖滾馬鈴薯推廣活動熱鬧登場 邀民體驗耕作辛苦及豐收喜悅 潭子是台中馬鈴薯主要產區之一,挖馬鈴薯活動已邁入第6年。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輔導潭子區農會今(9)日在東寶分部舉辦「114年度潭子搖滾馬鈴薯產業文化推廣活動」,讓民眾在親手挖馬鈴薯的過程中更親近土地,更認識潭子的農特產,同時體驗農民耕作的辛苦及收穫後的喜悅。農業局指出,潭子區農作物以水稻、竹筍、馬鈴薯、椪柑等為主,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約140公頃,年產量約3,718公噸。潭子馬鈴薯口感綿密、營養豐富、脂肪含量低,只要正確烹調,是相當好的減肥食物。市府為推廣潭子生產的優質馬鈴薯,由農會租借約5分地的馬鈴薯田供民眾開挖,吸引一千多人報名參與,活動現場結合搖滾音樂會,讓參加民眾越挖越有勁。農業局表示,潭子區農會今日也同時舉辦農民節表彰大會,感謝農民長年致力於農業生產、研發及推廣等工作的辛勞,並透過績優農民的表揚及經驗分享,讓農民見賢思齊,不斷改進栽種技術與經營模式,提升生產運銷技術、開拓市場,一同保存傳統農業社會文化及重視農業發展的根本價值,吸引更多青年農民投入農業,促進農村活化。農業局提到,此推廣活動從農村再生、鄉土文化及地產地消的角度出發,將自然好食材、食農教育等關鍵價值融入,以建立潭子在地農業文化品牌基礎。台灣馬鈴薯冬季裡作一年一產,要嘗鮮要快,歡迎民眾到現場選購新鮮馬鈴薯及馬鈴薯麵,消費集章還能參加手工醬油DIY及馬鈴薯葉拓標本DIY活動,一起享受動手挖、動手做的假日親子共融時光。今日活動,立法委員楊瓊瓔、市議員蕭隆澤、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曾宥紘、農業局簡任技正林春良、科長吳建威、潭子區長劉汶軒、弘文高中校長張輝政、潭秀國中校長晏傳嫘、華盛頓國小校長楊麗玲、東寶國小校長陸朝炳、潭陽國小校長吳德惠、新興國小校長王玉龍、僑忠國小主任梁玉燕、潭子區農會理事長林增華、常務監事林廷基、總幹事林淑茵等皆到場,市議員賴朝國、周永鴻、吳呈賢、吳建德、徐瑄灃、潭子區各里長及各社區發展協會也派代表到場同樂。(2/9*6)*農業局 發布日期: 114-02-09 更新日期: 114-02-10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中市政府 114年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課程 為配合農業部推動食農教育,本所規劃一系列食農教育課程。於114年2月6日舉辦「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培育課程」,由本所生物組黃子鳴助理研究員以深入淺出方式介紹食農教育政策與法案說明,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及培訓辦法解說,以及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介紹外,特別邀請實務經驗豐富的真理大學觀光數位知識學系洪飛絮博士帶領各位學員進行食農教育推動活動的詳細介紹與實務解析。本次活動參與人員共計58人,有大學院校教師,國高中與國小組長、專員、教師與營養師,各地農漁會成員,農業推廣人員與志工,以及農牧場負責人參加。課程由與會學員發表並交流推廣食農教育的經驗,並請學員提供有關食農教育推廣實務上遇到的困難,以及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員對食農教育推廣上所需要的支援協助,未來再將參與學員的意見分析回饋給農業部。希望藉由本課程使與會學員取得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時數,建立一個協作食農教育的交流平台,期待未來有更多取得食農教育專業資格人員一起合作協力推廣食農教育。黃建元主任秘書致詞介紹食農教育的重要性黃子鳴助理研究員介紹食農教育政策與法案說明真理大學洪飛絮博士介紹食農教育推動方向與實務解析真理大學洪飛絮博士介紹食農教育推動方向與實務解析與會學員於課程分組活動中踴躍討論交流與會學員於課程分組活動中踴躍發表意見與會學員與講師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2-10 更新日期: 114-02-10 臺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獸醫研究所 1 JAN 第7屆百大青農洪柏榕:綠竹筍農二代導入省工農機助力產業永續發展 青農報報第7屆百大青農洪柏榕:綠竹筍農二代導入省工農機助力產業永續發展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306期 2025/1/15 發行農業推廣科 洪巍晉 分機431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賴師儀 分機438北部地區是臺灣綠竹筍的主要產地,109年農業部統計(全年作)北部地區綠竹栽培面積7,518公頃,占全國總種植面積70%以上。洪柏榕的家族在淡水與八里地區世代務農,父親種植綠竹多年。108年,因父親年事已高,從事科技業的洪柏榕決定接手家業,一肩扛起綠竹種植工作。洪柏榕導入有機農法,農場內除種植綠竹外,擴大種植文旦柚、甘藷及蔬果,致力於提供消費者安全且優質的農產品。112年,洪柏榕的高品質綠竹筍率先打入棉花田連鎖通路,打響有機黃金筍的名號,農場也隨之以品牌化為導向的經營模式,為了進一步強化品牌影響力,他注重與消費者的互動,積極推廣綠竹筍食農教育,農場與新北市八里國中、新北市三民中學、新北市米倉小學及桃園市瑞豐國小等國中小學共同辦理食農體驗活動,讓參與者親身瞭解綠竹筍的生產過程與環境價值。113年,洪柏榕與台灣好農、乾杯餐飲集團等多家知名連鎖業者簽訂供應合同,在品牌與通路效益加值下,當年農場所產綠竹筍可達每公斤300元的高價,農場種植面積現已擴增至5.8公頃。為增加來年竹筍產量,在冬春兩季需進行砍老竹及去老竹頭等清園作業,然而傳統的人工作業方式耗時費力,採用高效便捷的綠竹清園方法成為柏榕經營的必要功課。在本場的輔導團隊協助下,柏榕引進了小型挖土機及綠竹粉碎機,小型挖土機的投入不僅大幅提升了清園效率,從傳統方式1天只能處理3-5叢竹叢增加至數倍以上,有效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與清園成本。更重要的是,粉碎後的竹屑還能加值製成堆肥、竹粉或綠竹板等再生資源,資源利用率顯著提升,展現循環農業的可行性與價值。洪柏榕願景為結合科技、農業與社會公益,他計畫未來吸引更多青農參與綠竹工班,全面推廣綠竹筍新的生產技術與品牌價值,帶動北海岸綠竹產業蓬勃發展,並將產業提升至「永續循環、惜食減碳、共食公益」的新高度。圖1.青農洪柏榕向陳駿季部長說明八里榕爺有機綠竹筍。圖2.本場農業推廣科姜金龍科長(左前2)率本場同仁,向洪柏榕表達祝賀之意。圖3.為響應機械化去老竹,洪柏榕帶領新北市青農操作綠竹粉碎機。圖4.洪柏榕與新北市米倉國小合作舉辦綠竹筍食農體驗營,提升八里綠竹產業知名度。 發布日期: 114-01-24 更新日期: 114-01-24 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年味從廚房開始:蘿蔔糕的製作攻略 年味從廚房開始:蘿蔔糕的製作攻略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306期 2025/1/15 發行作物改良科 任珮君、何昱圻 分機253、261白蘿蔔(菜頭)象徵「好彩頭」,製作出來之蘿蔔糕(高)有「步步高升」之意,為中華文化年節慶典及喜慶時必備佳餚。你知道蘿蔔糕製作運用到什麼加工原理嗎?蘿蔔糕為米漿型米食,是將在來米(秈稻)加水研磨成米漿,利用在來米中澱粉受熱糊化作用產生之黏度,將白蘿蔔絲均勻分散於其中,接著利用蒸煮使澱粉結構定型,便可製作成口感綿密Q彈之蘿蔔糕。以下將介紹蘿蔔糕做法,有興趣朋友可以在家一起動手做看看。一、所需材料及器具(一)製作材料1.傳統台式蘿蔔糕常以白蘿蔔、在來米及水為基底,加些許食鹽及胡 椒粉進行調味。台式蘿蔔糕常習慣沾醬一同食用,蘿蔔糕本體調味輕淡,可直接品嚐到白蘿蔔鮮甜風味。2.配料部分可依個人喜好做調整,例如加入爆香之香菇、蝦米、絞肉及紅蔥頭等,增添蘿蔔糕香氣及風味。3.廣式蘿蔔糕調味較重,以油脂小火煎至兩面金黃,不沾醬直接食用,常添加臘腸、臘肉、干貝、蔥花等特色性食材。(二)所需設備及器皿製作步驟加工小知識Q1:在來米是什麼類型的米?A1:1.依米質特性臺灣稻米可分為稉米、秈米及糯米(依外型又分為圓糯及長糯)。2.秈米又稱在來米,米粒細長,呈透明或半透明狀,烹煮出來米飯口感鬆散、黏度低。臺灣早期都是以秈米為主食,隨著日治時期政府大力推廣稉稻品種,臺灣人飲食逐漸日化,慢慢習慣食用具有彈性及黏性之稉米。3.秈米因直鏈澱粉含量高(>25%),研磨成漿狀進行炊蒸具有不錯之凝膠,可製作成口感Q彈之蘿蔔糕、芋頭糕、水粄等製品,然而米製品因水分含量高,保存期限較短,製作完應趁新鮮儘速食用完畢。圖19.稻米依米質特性可分為稉米、秈米及糯米。Q2:在來米粉是怎麼製作的?A2:1.早期製作蘿蔔糕十分繁瑣,米洗淨、浸泡1-2 小時,再研磨成漿狀後與白蘿蔔絲等配料調配進行炊蒸,製作時間往往要耗費半天至一天的時間。2.「在來米粉」是米穀粉業者便於消費者操作而開發之產品,預先將米漿脫水乾燥製作成粉料,消費者在家僅需將粉料復水、添加蘿蔔絲配料調製及炊蒸,即有熱騰騰的蘿蔔糕上桌。Q3:如何挑選在來米粉?A3:1.為符合消費者知的權利,«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規定:「食品應明確標示內容物,其為2種以上混合物時,應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分別標示之。」故我們能從產品標示明確了解「在來米粉」之成分。2.若產品成分標示僅有標示在來米1項,表示該產品是由100%在來米製作而成。若產品還有標示其他成分,例如玉米澱粉、小麥澱粉(澄粉)及馬鈴薯澱粉等,表示該產品為調和粉。3.調和粉並非全然不好,有時是基於產品品質特性之考量。例如港式蘿蔔糕製作常會加入其他澱粉進行組織結構修飾,製作出來的蘿蔔糕外觀平滑且截切容易,容易煎出四周酥脆、內部柔軟之質地。消費者可依自身需求及喜好,選擇適合之原料及加工製程。 發布日期: 114-01-24 更新日期: 114-01-23 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113年食農教育講座:國產豬肉的食安小知識,推動食農教育! 為了提升全民食農教育,獸醫所積極推出專業培育方案,讓教師、營養師和農業推廣志工們都能掌握相關知識!在10月9日,我們舉辦了第三場食農教育講座,並加入趣味的體驗活動!首先,由邱玉瑋助理研究員分享「全民推動食農教育」的立法精神和資源,還有成功的推廣範例,讓大家對食農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接續由黃子鳴助理研究員介紹「國產豬肉的食安小知識」的課程,讓我們了解臺灣養豬產業現況、常見豬隻與豬肉種類,以及如何挑選優良豬肉。為了讓學員了解如何挑選豬肉,舉辦豬肉部位有獎徵答,使學員認識豬肉部位名稱,更進一步了解適合的豬肉料理,讓我們能夠挑選合適的豬肉烹調出美味的豬肉料理。邱玉瑋助理研究員分享「全民推動食農教育」的課程黃子鳴助理研究員介紹「國產豬肉的食安小知識」的課程與會學員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1-20 更新日期: 114-01-20 新北市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獸醫研究所 113年食農教育講座: 享用國產牛乳的小知識 為了提升全民食農教育,獸醫所積極推出專業培育方案,讓教師、營養師和農業推廣志工們都能掌握相關知識!在12月18日,我們舉辦了第四場食農教育講座,並加入趣味的體驗活動!首先,由黃子鳴助理研究員分享「全民推動食農教育」的立法精神和資源,還有成功的推廣範例,讓大家對食農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接續由黃春申副研究員介紹「享用國產牛乳的小知識」的課程,讓我們了解國產牛乳與牛隻統計,國產牛乳的食安Q&A,以及如何挑選優質的國產牛乳。本次活動參與人員共計17人,有國高中與國小教師、營養師,以及各地農漁會與民間團體成員等推廣食農相關活動人員參加。為了讓學員體驗課堂的牛乳介紹,本課程提供「鮮乳風味品嘗」體驗活動,特地準備不同來源地與種類的牛乳,帶領學員一同了解牛乳風味的差異,使學員更進一步認識到牛乳產地與消毒方式對牛乳風味的影響,讓我們能夠挑選與享用國產的優質牛乳。黃子鳴助理研究員分享「全民推動食農教育」的課程黃春申副研究員介紹「享用國產牛乳的小知識」的課程與會學員大合照鮮乳風味品嘗體驗活動。 發布日期: 114-01-20 更新日期: 114-01-20 新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獸醫研究所 113年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課程(第二場) 為配合農業部推動食農教育,本所規劃一系列食農教育課程。於113年12月13日舉辦「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培育課程」,由本所生物組黃子鳴助理研究員以深入淺出方式介紹食農教育政策與法案說明外,以及黃春申副研究員講解食農教育推動活動實務解析。本次活動參與人員共計21人,有國高中與國小校長、組長、教師、營養師,以及各地農漁會成員等推廣食農相關活動人員參加。課程由與會學員發表交流推廣食農教育的經驗,並請學員提供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培訓課程與資格取得的意見,未來再將參與學員的意見回饋給農業部。希望藉由本課程使與會人員取得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時數,且未來與更多取得食農教育專業資格人員一起合作推廣食農教育。黃建元主任秘書致詞介紹食農教育政策精神黃春申副研究員介紹食農教育推動方向與實務解析黃子鳴助理研究員介紹食農教育專業人員申請資格與會學員於課程分組活動中踴躍討論交流與會學員與本所講師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4-01-20 更新日期: 114-01-20 新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獸醫研究所 113年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課程(第一場) 為推動我國食農教育,農業部積極規劃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培育方案,並精進各級學校教師、營養師、營養午餐主辦人員與參與農業推廣團體協會志工有關食農教育知識。本所於113年9月13日舉辦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課程,內容為食農教育政策推動方向及推廣活動實務解析,上課學員可取得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時數。本次共計有來自各大專院校教授講師、國中小學校與教育團體老師、營養師與農業推廣團體志工報名參加。課程首先由本所黃建元主任秘書介紹食農教育精神與授課講師,除由本所疾病診斷組技輔室邱玉瑋助理研究員以深入淺出方式介紹食農教育政策與法案說明外,另邀請實務經驗豐富的真理大學觀光數位知識學系洪飛絮博士講解食農教育推動活動實務解析,再由與會學員發表交流推廣食農教育的經驗,最終由黃建元主秘主持討論座談,讓學員表達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培訓與資格取得的意見,將來再把參與學員的意見回饋給農業部。希望藉由本課程使與會人員取得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時數,且未來有更多取得食農教育專業資格人員一起加入推廣食農教育行列。與會學員與本所講師合照黃建元主任秘書介紹食農教育精神邱玉瑋助理研究員介紹食農教育政策與法案說明真理大學洪飛絮博士介紹食農教育推動方向與實務解析新北市三民高中莊豐萁老師發表學校推廣食農教育活動經驗與會學員於課程分組活動中踴躍討論交流與會學員於課程分組活動中踴躍討論交流 發布日期: 114-01-20 更新日期: 114-01-20 新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獸醫研究所 共806筆資料,第17 / 41頁,每頁顯示20筆上一頁 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1 下一頁 到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第38頁第39頁第40頁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