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搜尋 清除全部 全部收合 資料來源-單位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中央部會 全部 農業部 行政院 教育部 衛生福利部 文化部 環境部 原住民族委員會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 縣市政府 全部 臺北市政府 新北市政府 桃園市政府 臺中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 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 南投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 嘉義縣政府 屏東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 花蓮縣政府 臺東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 連江縣政府 基隆市政府 新竹市政府 嘉義市政府 農業部所屬機關 全部 農糧署 漁業署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農田水利署 農業試驗所 林業試驗所 水產試驗所 畜產試驗所 獸醫研究所 農業藥物試驗所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種苗改良繁殖場 農業類別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農 林 漁 畜 休閒 六大方針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縣市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北部 全部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中部 全部 苗栗縣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南部 全部 嘉義縣 嘉義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東部及外島 全部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排序 更新時間 發布時間 1 JAN 臺東農改場舉辦「食農×原力暨年度試驗研究推廣成果研討會」圓滿成功 為彰顯臺東地區之在地飲食及部落農耕文化,並展現年度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於本(113)年1月19日在該場區域教學中心舉辦「食農×原力暨年度試驗研究推廣成果研討會」,轄內農政單位及農友等來賓合計211人熱烈參與。研討會內容豐富,不僅邀請專家與農政單位進行專題演講,臺東農改場亦發表年度重要研究成果,期藉由各界交流以激發創新研究構想,並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提升臺東地區農業發展。臺東農改場陳信言場長指出,臺東地區具有特殊的環境條件與多元族群文化,發展出許多特色農產業。為促進在地農產業發展,臺東農改場致力開發各項特色作物之栽培技術,發揚原民傳統農耕智慧,並深入各鄉鎮學校,推動食農教育,將農事體驗活動融入相關課程,培養富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生態環境與健康飲食生活型態。本次研討會以「食農」及「原力」為雙主軸,結合臺東農改場「原生特色、早熟豐產、有機樂活」之核心價值,進行各項議題發表。上半場由農業部輔導處農業推廣科郭愷珶科長、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許如君教授,分別宣導食農教育相關政策、分享案例及介紹食農教育與農藥使用之關係;接續由土坂部落藍保‧卡路風(Langpaw Kalijuvung)及力卡咖啡館武撒恩‧卡羅(Usan Karo)分享部落保種與文化傳承之重要性及南迴永續旅行聯盟之緣起與成果。下半場則由臺東農改場研究人員發表6篇年度重要成果之研究論文,包括跨域合作推動臺東地區食農教育、臺東原鄉傳統農耕智慧及飲食文化研究、樹豆省工經濟栽培模式之研究、臺東原鄉雜糧機械化栽培試驗、小萊豆預煮加工技術初探及番荔枝夏期果精準灌溉技術之研究等成果。除了成果分享外,本次研討會進行產、官、學界知識和經驗的交流,期能激發創新構想及研究能量,讓臺東農改場能更進一步開創新技術與發展臺東食農教育,維護臺東原民農業永續,厚植臺東農業發展利基。 發布日期: 113-01-19 更新日期: 113-01-23 臺東縣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食農教育課程涵蓋率100%,「日日好農」食農教育活動盛大登場 為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強化飲食、環境與農業之連結,並促進國民對國產農產品及農業文化的認同及支持,農業部今(2)日於臺南新化的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及畜產試驗所辦理「日日好農 2023食農教育暨農畜聯合開放日及第27屆種苗節活動」,上午陳代理部長駿季蒞臨現場,說明食農教育迄今的成果,感謝所有共同協力推動的單位,同時也邀請民眾一同到現場從「乳牛」、「萵苣」、「玉米」及「稻米」等不同主題的食農教育內容及體驗,更加認識在地特色農業的生產及發展。食農教育立法後,讓農業不只是農民的農業 更是全民共同參與的農業 陳代理部長表示,食農教育法於111年5月4日經總統公布後,該部協同相關部會及各地方政府積極落實食農教育法,完備相關法規及推動計畫,作為後續推動食農教育的基礎。 立法迄今,透過各界共同努力推動下,學校午餐三章一Q國產可溯源食材,覆蓋率達到98.25%,讓孩子每一口飯菜都吃得安心;另外與教育部合作,目前全國公私立國小、國中及高中所有學校(共3,871所)將食農教育融入課程之涵蓋率業已100%,讓孩子能從產地到餐桌、認識臺灣的農業;食農教育也以零飢餓理念實現社會救助,透過175個農村社區、115家農漁會擴大供餐服務,計有57.9萬人次受惠,同時設置145處的農漁會惜食專區,並協同企業參與配送食材及暖暖包給有需要的人,並販售60元幸福餐盒,提供公益幸福餐食給社福團體,讓社會有需要的人都能得到照顧。 農業部感謝各界對食農教育的支持,期促進全民共同參與,達到提升國人對國產農產品認同、促進農業文化傳承與農業永續發展的目標。食農教育結合開放日活動,邀請民眾閤家共同體驗 農業部說明,全臺各試驗改良場(所)係集結農業研究及推廣的專家,每年舉辦開放日活動,讓民眾瞭解全臺重要的農漁畜產品研究成果。而今日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及畜產試驗所場區所舉辦的活動,特別將「乳牛」、「萵苣」、「玉米」及「稻米」等主題的農業知識及研究成果,透過科普化的介紹、各種有趣的食農DIY及體驗活動,讓民眾用五感親自感受及體驗,藉此更加認識農業。 此外,第27屆種苗節也在當日同時辦理,現場展示各式各樣新穎品種、蔬果花藝設計及有獎徵答與趣味競賽等。趁著秋高氣爽的時節,農業部歡迎民眾攜家帶眷共遊,享受青青大草原的風情、從食農教育體驗活動中更加認識我們熱愛的這塊土地及農業! 發布日期: 112-12-04 更新日期: 113-01-12 全國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農業部 屏東熱博彩稻插秧活動暨屏東飯湯節 在涼爽宜人的冬至時節,2024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的暖身活動即將開跑囉!屏東縣政府將於112年12月23日(星期六)上午9點至下午4點於屏東農業物產館辦理「屏東熱博彩稻插秧活動暨屏東飯湯節」,活動當天特別邀請竹田鄉「頓物劇團」帶來熱鬧有趣的農村歌舞劇,緊接著縣長周春米及本次熱博彩稻圖案的授權單位將與來賓下田與民眾一起體驗插秧,宣示2024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啟動暖身,現場另有屏東飯湯節活動,由農會推出不同風味飯湯料理供民眾品嘗。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處長鄭永裕表示,屏東縣擁有獨特且多樣的飯湯文化,從海到陸各有風味,當中還蘊含著廟會節慶及庶民美食的多元飲食內涵。屏東縣各家農會為了本次飯湯節活動,不僅用心準備在地特色食材,更以閩南、客家、原民、異國等四種風味主題出發,展現出象徵著屏東縣多元族群融合的各式飯湯豐盛美味。活動當天上午除了彩稻插秧活動,還有提供上千碗的美味飯湯讓民眾大快朵頤,下午的「食米小學堂」食農體驗做湯圓、牛搵水(客家麻糬)的DIY親子活動,物產館內也安排飯湯展示及農特產品展售活動,各樣農特產品一次購足,好吃好玩好買又好逛,歡迎民眾趁著假日攜家帶眷一起來感受彩稻的田園風光,體驗屏東農特產的豐饒滋味。 發布日期: 112-12-19 更新日期: 113-01-12 屏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屏東縣政府 112年彰化食農教育嘉年華-「彰化食農花食季‧立冬補冬來田尾」 彰化縣政府與田尾休閒農業協會合作辦理的「彰化食農花食季‧立冬補冬來田尾」,11月18日在田尾怡心園登場,活動並結合「彰化食農體驗嘉年華」,吸引上千人潮,熱鬧滾滾;彰化縣長王惠美與會同樂,呼籲親子踴躍走入農村,透過實境解謎與食農體驗活動,深入認識彰化的人文、美食與美景,感受彰化農村的魅力風情。王縣長表示,這次活動共分為「花食農嘉年華」、「食農教育show」及「食農教育摸彩大賞」等三部分,由食農教育學校、各鄉鎮農會與青農、農業部台中區農改場,還有縣內網路人氣美食攤商等共45個攤位,規劃安排豐富的食農體驗與闖關活動,主舞台區還有精彩的節目表演;只要闖關集章或報名體驗活動,就可兌換摸彩券,每小時整點抽獎一次,讓參與民眾好吃、好玩、「有食閣有掠」。 發布日期: 112-12-28 更新日期: 113-01-12 彰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彰化縣政府 2023彰化食農體驗嘉年華- 低碳食農趣 為讓民眾體驗彰化獨特的食農嘉年華,彰化縣政府於10月14日起至11月18日止,週週皆辦理豐富且多元的食農體驗遊程活動。縣長王惠美表示,彰化縣農業資源相當豐富,目前有26個休閒農場及3個休閒農業區,青農人數2,584人全國最多,今年農業部辦理第一屆全國創新食農教育體驗活動競賽,彰化縣就有5個單位獲得優選,另埤頭青農食農遊程提案亦榮獲十大食農體驗經典路線,可見彰化縣極力推展食農教育且成效良好。去年推出第1次食農嘉年華,以餐盤食物小旅行為概念,由農會辦理4場次系列活動,今年嘉年華擴大辦理,特地結合農會、休閒農場、畜牧場、農村社區、在地青農及學校等單位,規劃18條適合闔家大小參加的動態食農體驗學習之旅。 發布日期: 112-12-28 更新日期: 113-01-12 彰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彰化縣政府 畜產試驗所於10月22日甘藷文化季推廣鮮乳食農教育 畜試所於10月22日辦理鮮乳食農教育活動,結合新化區在地甘藷文化季及青農場域(瓜瓜園地瓜生態教事館)推廣食農教育,透過教材教具製作與解說,讓民眾了解鮮乳及乳牛飼養相關知識,參加互動遊戲的民眾,可以自己動手繪製小牛、小豬或小雞圖案,製作屬於自己的磁鐵或鑰匙圈,共計300人熱情參與。#甘藷製作青貯料也可以做為牛飼料 #鮮乳小學堂 #食農教育 發布日期: 112-10-22 更新日期: 113-01-12 臺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畜產試驗所 112年開放日「國產甘藷食農教育推廣闖關」-甘藷點點名 一、前言甘藷在台灣有悠久的歷史,是一種重要的農產品,不僅在過去扮演著關鍵的糧食角色,在農業改良場不斷改良甘藷品種下,使其有更多元化的運用,近年來也成為取代精緻澱粉的健康飲食之一。2022年台灣通過食農教育法,希望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強化飲食、環境與農業之連結,以增進國民健康,傳承與發揚飲食及農業文化,促進農漁村、農業及環境之永續發展。因此在食農教育法六大方針的架構下,本年度開放日將以「甘藷食農教育」做為主題,設計六關甘藷食農教育推廣闖關攤位,活動中帶入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等觀念,透過寓教於樂的闖關遊戲來推廣甘藷,使民眾更加認識甘藷在台灣的歷史脈絡、飲食文化與營養健康。二、辦理單位主辦機關: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三、辦理時間及地點辦理時間:中華民國112年10月28日(星期六)上午09:00至下午16:00活動地點: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樹林分場(地址:新北市樹林區佳園路3段253號)四、活動對象:一般民眾五、辦理方式(一)闖關集點活動本活動採民眾自由入場,各關安排食育講師及助教擔任知識解說,在各關提供食農教育六大方針及甘藷相關資料展示。並運用遊戲參與使民眾在短時間內即可透過互動掌握食農教育要點。(二)手作活動本區活動採現場報名進行,上午及下午各100份。上午10點開始依序開放 100組民眾參與活動,額滿為止 ; 下午1點開始依序開放100組民眾參與活 動,額滿為止。六、活動內容(一)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台灣有許多甘藷品種,藷皮與藷肉各不相同,以闖關方式讓民眾組合各種甘藷品種藷皮與藷肉,了解不同品種的甘藷特性。(二)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甘藷營養多多,此關卡讓民眾透過遊戲方式了解地瓜營養成分及對身體的好處。(三)珍惜食物減少浪費此關卡傳遞地瓜全食物利用概念,並運用甘藷格外品再利用進行互動,提供民眾將原本可能會丟棄的食物轉廢為用概念。(四)傳承創新飲食文化甘藷在台灣不同年代各有不同運用,以甘薯發展史讓民眾理解歷史及文化脈絡,了解各時代甘藷的運用及代表料理。(五)深化飲食連結農業此關卡以簡圖讓民眾了解地瓜生長的過程,並以實物展示葉用甘藷和一般甘藷品種的差異。(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透過遊戲讓民眾認識多種台灣特色地瓜加工食品及其加工過程。七、活動流程 發布日期: 112-10-28 更新日期: 113-01-12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本場「青農知能UP主題系列課程」食農教育設計知能UP課程-食農教育可以這樣做 本場「青農知能UP主題系列課程」食農教育設計知能UP課程-食農教育可以這樣做中華民國112年11月7日 為提升中彰投地區農會推廣人員與青農食農教育知能,今(7)日辦理「食農教育設計知能UP課程」,特別邀請「芒果社企股份有限公司」林雅恩創辦人兼營養師講述「食農教育資源盤點與規劃實戰演練」課程,以及第四屆百大青農「仁和鮑魚」吳鴻銘創辦人講授「跳脫傳統產業模式 為國產鮑魚拚一片天」課程。本次課程藉由營養師的角度切入食農資源盤點,讓大家更精準掌握食農教育的各項資源,並透過實戰演練規劃活動相關細節,最後藉由鮑魚養殖業導入食農教育,跳脫傳統模式,闖出另類的食「漁」教育,擦出與食農教育不一樣的火花,現場農業推廣人員與青農共計約70人參與。 本場楊宏瑛場長致詞表示,食農教育是農業部現今重要且熱門的政策之一,而今日約有1/4的學員曾參與食農教育的相關實作經驗,因此場長透過有獎徵答方式,引導學員思考自己課後最想凝聚的東西為何,同時建議大家課前先訂定目標及預計想學習到的新知識,課中專注聽講並勤作筆記,朝設定目標前進,課後持續複習且活用課堂所學知識,保持完美的學習曲線,後續再將自身產業與食農結合,一起致力推廣食農教育,為下一代打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最後祝福學員能學以致用且收穫滿滿。 本場為讓轄區農會推廣人員與農友能走在時代尖端,規劃於本(112)年度辦理「青農知能UP主題系列課程」,邀請業界名師講授友善栽培應用、電農行銷技巧、食農教育設計技巧、標竿青農品牌技巧等4種不同面向的訓練課程,期望透過名師講述讓各位學員獲取新知識,以因應新時代浪潮的來襲。 上午場次課程期間林雅恩營養師表示,透過將飲食和農業相關知識融入課程或平日旅遊當中,創造接觸食物與農業的機會,讓孩子們參與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進而明白食物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與生活技能,同時也能懷著感激之情與學會尊重及珍惜食物。接著透過實戰演練引導學員透過「食農教育活動規劃九宮格」以小組討論模式設計出屬於自己的食農體驗教案並上台與大家分享,每組設計的課程內容都相當豐富有趣,雅恩營養師也針對教案內容逐一給予小組建議與回饋。 下午場次由吳鴻銘創辦人於課堂中建議可將餐桌設置於產地或讓顧客親至產地體驗,讓顧客不僅吃得到也能更貼近原產地,同時也與學員一同探討「地方創生」的定義,與會學員們非常踴躍分享。課程最後鴻銘創辦人也鼓勵大家把握每次邀約採訪的機會,增加品牌曝光度,開創屬於自己的食「農」教育。本次整日6小時的課程內容相當扎實與精彩,參訓學員表示今日滿載而歸,不僅對資源盤點更加有頭緒,對於教案方面也更能發揮出新創意,是個滿載而歸的一天。▲ 本場「青農知能UP主題系列課程-食農教育設計知能UP課程-食農教育可以這樣做」圓滿成功,與會人員大合照。▲ 本場楊宏瑛場長為本次課程進行致詞,鼓勵大家強化自己的學習曲線,並持續複習所學。▲ 上午課程由「芒果社企股份有限公司-林雅恩營養師」講述「食農教育資源盤點與規劃實戰演練」課程。▲ 下午課程由「仁和鮑魚-吳鴻銘創辦人」講授「跳脫傳統產業模式 為國產鮑魚拚一片天」課程。▲ 本場楊宏瑛場長對學員的食農教案提供意見交流。▲ 林雅恩營養師引導學員製作食農教育活動規劃九宮格。▲ 學員認真思索食農教案規劃。▲ 各組學員透過食農教育活動規劃九宮格以小組討論模式實戰演練設計屬於自己的食農體驗教案。▲ 各組學員透過食農教育活動規劃九宮格以小組討論模式實戰演練設計屬於自己的食農體驗教案。▲ 各組學員透過食農教育活動規劃九宮格以小組討論模式實戰演練設計屬於自己的食農體驗教案。▲ 林雅恩營養師引導學員製作食農教育活動規劃九宮格。▲ 學員於課後向林雅恩營養師進行提問。▲ 學員們踴躍分享對於「地方創生」的定義,鴻銘創辦人也贈送由鮑魚殼製作而成的鑰匙圈。▲ 學員們踴躍分享對於「地方創生」的定義,鴻銘創辦人也贈送由鮑魚殼製作而成的鑰匙圈。 發布日期: 112-11-07 更新日期: 113-01-12 全國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112年度臺中區田媽媽專業教育訓練 112年度臺中區田媽媽專業教育訓練中華民國112年11月13日 本場11月13日辦理112年臺中區田媽媽專業教育訓練,共有轄區田媽媽班員及農會督導、指導員共23人參加。訓練由推廣科楊嘉凌科長主持開訓,勉勵學員認真學習,精進烹調技術,課程由張惠真研究員講授食農教育內涵與活動設計,說明分散在各地的田媽媽最了解在地、當季的好食材及飲食文化,透過好手藝,煮出媽媽的味道、回家吃飯的感覺,運用這些優勢設計活動,落實食農精神。 接著由臺灣養生創意美食發展協會余沛葒老師及林英元老師帶領示範及實作課程,包括傳香滷味、米食傳承與創新-五色米發糕及麻香糖心蛋,從食材的認識、烹調要點及過程應注意小細節詳細說明示範,學員分組進行實作,在老師指點下都能做出好成品,訓練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下畫下句點,希望將學習知識與技能,運用於產品開發及改進,對田媽媽的經營有所助益。▲ 課程結束學員與余沛葒老師(前排右3)及林英元老師(後排左1)合照。▲ 米食傳承與創新-五色米發糕。▲ 楊嘉凌科長為本次課程主持開訓。▲ 張惠真研究員講授食農教育內涵與活動設計。▲ 余沛葒老師(右1)帶領示範及實作課程。▲ 學員分組實作傳香滷味與麻香糖心蛋。▲ 學員分組實作傳香滷味。▲ 學員呈現傳香滷味成品。▲ 米食傳承與創新-五色米發糕。 發布日期: 112-11-13 更新日期: 113-01-12 臺中市、南投縣、彰化縣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新北市大坪國民小學:科技結合食農的影響力 樹林分場 李婷婷、周匡文、蔡詠竹 02-26801841分機111、210新北市大坪國民小學 賴智偉組長 02-24929461 大坪國小位於大坪台地,主要生產高品質地瓜大坪國小位於新北市萬里區大坪台地,主要生產高品質地瓜,萬里區公所也推廣高山地瓜節成立地區自有品牌。因此,除了學校師生外,亦舉辦多場全校性的特色活動,邀請家長與社區專家一起參與,讓食農教育課程更為豐富。大坪國小由於鄰近甘藷耕作區,故學童可進行體驗的場域範圍廣,教師常帶領學童至社區農田以及租借的農田學習甘藷種植過程中的起壟、托藤及施肥等技巧;並結合百年校慶,由學童學習割藤、使用鋤頭挖地瓜、分類地瓜等,依照學童的年段分配任務,讓學童能夠學習到社區的農產特色。 師生進行食農課程時,於校園中的夢想農田實際栽種番茄、地瓜、九層塔、蒲瓜等等,讓小朋友學習到農作照顧的技巧,並請小朋友紀錄農田日誌。種植期間可能面臨炎夏需提高澆水頻率,或長假無法親自到校澆水等問題,故配農業部111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 (樂農城市組) ,由本場都農技術輔導團隊協助設置自動灌溉系統,讓自動化、數據化的農耕技巧成為大坪食農教育的亮點。並讓學生學習著數位的控管技術,促進克服未來環境的素養。此外,由於大坪的氣候與環境條件特殊,可能因此影響在地的作物與產業型態。故教師亦將本場導入之科技監控設施,結合大坪的校本課程食農主軸,收集陽光、水、土壤等的數據。引導並鼓勵學童利用收集到的數據,自發地觀察並研究影響在地農作的氣候因子,以拓展學生的學習面向,將科技與食農結合發揮影響力。 另由於大坪國小年平均降雨日數高,食農課程與活動常受到天氣影響。期可藉由本場導入之環境監測及澆水設備,以及後續將提供的病蟲害友善管理技術,協助降低或避免過於潮濕所造成的病害問題,以改善多種作物種植不易的問題,進而提升師生於採收作物時帶來的成就感,提高學童參與食農相關知識之興趣。 發布日期: 112-11-15 更新日期: 113-01-12 新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彰化食農教育嘉年華 彰化食農教育嘉年華中華民國112年11月18日 本場與彰化縣政府、彰化縣各級學校、農會,於今(18)日在彰化縣田尾鄉怡心園一同辦理食農體驗嘉年華活動,本場楊宏瑛場長親臨現場與民眾一起認識、體驗食農教育的多樣化,並表示本場為實踐全民食農素養,以食農教育三面六項規劃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飲食生活與文化三大區,介紹中部地區雜糧產業、認識食物六大類與我的餐盤,展示在地古早味料理與故鄉好味道食譜,認識安全農業三章一Q等,並由大村農會四健會義指互動說明堆肥製作與友善環境,透過闖關遊戲加深民眾印象,闖關通過,隨即贈送小禮物。 在舞台區,本場設計2場體驗活動,楊場長與民眾互動,介紹本場育成的薏苡台中5號,薏仁爆米花製作方式,並分享試吃天然香甜的薏仁爆米花。為了讓學校老師在辦理食農教育課程活動時,能加深食農課程的豐富度,楊場長介紹農業部輔導之青年農民,推薦學校老師認識農夫老師,了解農業產業與農事工作,並由農夫老師分享經營農場的經驗與食農教育推動方式,藉由交流,期能成為推動食農教育的好夥伴。▲ 本場與彰化縣政府、彰化縣各級學校、農會一同辦理農體驗嘉年華活動。▲ 楊宏瑛場長致詞時說明食農教育推動的重要性。▲ 楊宏瑛場長親自與民眾互動介紹食農教育的架構。▲ 楊場長(中)與青年農民介紹食農教育課程與活動。▲ 本場蘇致柔助理研究員(右一)介紹薏仁爆米花製作方式。▲ 楊宏瑛場長(左1)、楊嘉凌科長(右1)與大村鄉農會四健會賴仲由義指一同推廣天然資材循環再利用。▲ 透過闖關遊戲加深民眾的食農小知識。▲ 食農教育闖關活動現場民眾參加踴躍。 發布日期: 112-11-18 更新日期: 113-01-12 彰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食魚教育團隊培力與輔導結業典禮,推廣食魚教育有你有我 近年來漁業署積極推動食魚教育及培育專業人才,鼓勵各界共同參與及建立全民正確食魚觀念,讓食魚文化向下扎根、向外擴散。今(18)日在臺北市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辦「2023食魚教育團隊培力與輔導計畫」發表會及年度食魚教育推廣成果展,現場設有DIY手作、闖關互動遊戲,並邀請7間食魚推廣團體共同參與,讓民眾於娛樂中認識臺灣在地漁業特色,培養正確的國產水產品知識及食魚觀念。培力與輔導專業團隊,響應推動食魚教育漁業署說明,去(111)年食農教育法公布施行後,漁業署為協助各界團體順利推動食魚教育工作及確立推廣主軸,特藉由辦理食魚教育團隊培力與輔導計畫,邀集產、官、學界深具食魚教育推廣經驗的業師,協助相關推廣團體整合及傳承推廣經驗。本次共計28組團隊提案,經專業委員遴選出7組團隊進行4個月的現場訪視、陪伴與輔導,讓各團隊將漁民的漁撈、養殖及加工作業等,製作系列的遊覽體驗課程,並透過推廣講座、教案及課程的開發、研發水產品料理、拍攝影片、在地魚塭及魚市場導覽等,讓社會大眾透過漁村遊程體驗更加認識及關心臺灣在地漁業,傳承豐富的漁業知識與文化,促進產業永續發展。多元推廣食魚教育,帶領國人知魚、懂魚、愛吃魚漁業署進一步表示,自106年起即與財團法人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共同攜手合作,每年在全臺各國小舉辦食魚文化巡迴講座,透過行動話劇、唱遊及闖關一系列活動,將漁業知識用有趣又易理解的方式呈現,今(112)年度更首創以「音樂劇」的形式,讓學童於戲劇互動中知魚、識魚,並搭配闖關互動遊戲及升級「挑魚刺」2.0教材包的開發與運用,學習魚體構造、如何挑魚刺等實用生活知識,輕鬆、快樂地學習漁業知識,迄今已辦理166場次,觸及全臺超過3萬7,000名學童。109年起漁業署亦於全臺北、中、南等地舉辦戶外親子食魚文化園遊會,邀集各地漁會、漁業團體、學校等共同參與,讓民眾透過寓教於樂方式認識漁業,迄今已逾2萬4,000人次參與。此外,每年舉辦的教師及營養師研習營、教材教具的設計開發、教案競賽等活動,亦深獲大眾的喜愛,漁業署及財團法人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統整歷年以孩童閱聽角度開發的海報、學習單、食魚文化專書、教案、歌曲及影片等各式教材放置於本署「食魚鱻知站」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aquadf.org.tw/fishknowledge/)歡迎各界下載教學運用。漁業署長期致力推動食魚教育及文化推廣,每年均透過多元方式推廣漁業知識,從國小校園推廣至家庭,進而到社會大眾,鼓勵國人更加重視食魚教育議題,珍惜在地食材,開始知魚、懂魚,進而愛上吃魚,培養食當季、吃在地的永續精神,也期盼更多團隊能一同加入食魚教育推廣行列,為臺灣漁業共好永續發展努力。 發布日期: 112-11-18 更新日期: 113-01-12 全國、臺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漁業署 新北市福營國中:可食地景的科技農作管理 台北分場 吳安娜、周匡文、蔡詠竹 02-26801841分機103、210 新北市福營國中位於新北市新莊區,配合推動十二年國教強調學生多元適性發展政策,104年賴啟能老師即創辦幸福綠光社團,引領七、八年級學生,相繼開闢學校閒置屋頂及校園畸零空地為蔬果農場,除作為學校可食地景應用外,教化學生實際當個小農夫,從種菜過程到餐桌料理,以親身體驗方式持續推動食農教育理念迄今。 110年3月本場都會農耕管理技術輔導團隊,首次到校訪視體驗農場營運現況,針對場域日照條件與作物澆水管理問題,技術團隊即刻提供現有的都市農耕智慧管理技術與資源協助農場管理。福營國中賴老師長期投入學校食農教育特色活動策畫與教學,除爭取活動經費,對農作管理技術亦期能獲得專家資源。111年在新北市教育局校園科技農作實施計畫經費補助下,學校大幅度調整體驗農場植栽管理設備,並規劃架設具省工、省水效率之遠距澆水管理系統,在資訊課程中更新增科技農作體驗教學,培養學生深入農業安全生產與環境鏈結的食農素養。 福營國中體驗農場的營運管理和食農教育相關課程安排,在本場輔導團隊的技術協助後,相信老師們對農作省工智慧管理與專業知識的取得資源有更深的認識,亦期待學校能為後進學生,持續深化食農教育課程,共同重視並珍惜國內農業永續發展。 發布日期: 112-09-15 更新日期: 113-01-12 新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新北市桃子腳國民中小學:師生科技農作的初體驗 樹林分場 吳安娜、周匡文、蔡詠竹 02-26801841分機103、210新北市桃子腳國民中小學 林宜靜老師 02-89703225 新北市桃子腳國民中小學是個標榜清水模極簡風格的綠建築與沒有圍墻開放式校園的國民學校。2位國小三年級的自然老師規劃校舍外,和鄰近北大社區人行道上的林蔭路樹與矮樹籬間的空地上,運用種菜容器的分區排列農作方式,在面積約莫600平方公尺水泥鋪面,佈建了一處約100平方公尺體驗的小農園,引領學生蔬菜栽種體驗傳統農作過程,並從旁引導農作生長觀察到餐桌實際料理品嘗,協助校園食農教育的基礎扎根。 111年2月配合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校園導入科技農作實施計畫,導入本場的「校園智慧植栽照護管理系統」,由都農技術輔導團隊,針對學校食農體驗場域樹冠下協助規劃低日照適栽作物種類、澆水管理與作物病蟲害防禦設備。本場技術團隊成員一路陪伴引導老師課前準備,輔助食農體驗農場作物健康生長與省工管理,從旁減輕老師學期間農作栽培失敗的壓力,再由老師設計學習教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農作安全管理與飲食營養料理知識的學習。今(112)年6月技術團隊更將新開發之校園枯枝落葉堆肥技術,因應校方需求建置小型堆肥裝置進行測試,期冀此套新式堆肥裝置能發揮效用,協助學校將廢棄樹枝落葉循環再利用製成環保堆肥再利用。 桃子腳國中小學校因鄰近本場樹林分場,相隔僅有700公尺的距離,教學老師得以就近且迅速取得技術團隊的現場支援服務,尤其對於體驗農場的作物病蟲害管理及澆水設備遠距運作與控制問題,較能及時得到解決。同時也期許學校重視校園資源永續再利用議題,在維護景觀的同時,將廢棄樹枝落葉製成堆肥再利用,協助學童強化食農素養,也共同為環境永續、資源再利用的教育理念有實質貢獻。 發布日期: 112-10-15 更新日期: 113-01-12 新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推動茶葉食農教育 共同推廣臺灣好茶 文圖/ 產業服務科 羅士凱*、楊美珠、蘇宗振(* 電話:03-4822059 轉803)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及培訓辦法已於112 年5 月4 日正式發布,申請者需參與農業部指定的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時數8 小時以上,其中完成5 小時實體課程「食農教育推動方向及實務解析」可申請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因此,本場配合政策特別舉辦食農教育共同培訓課程,以擴展茶飲相關食農教育理念。本場特於112 年6 月13 日及8 月8 日舉辦兩次食農教育培訓課程,合計約100人次。該課程特別針對學校教師及具有食農推廣經驗的農友進行培訓,內容豐富多元,食農教育共同培訓課程完成後可取得食農教育共同培訓時數5 小時的證書。活動吸引了許多參與者,一同朝推動食農教育,提升國人對於食物、農業、土地以及環境的認識努力。以茶葉為媒介 推廣食農教案本場第一次食農教育「茶葉食農教育種子教師培訓」,由桃園市國教輔導團綜合活動領域小組,帶領全市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召集人專業成長參加研習活動。活動參與者包括桃園市各校的校長和老師,還有綜合活動領域輔導團的召集校長蘇彥瑜、副召集校長蘇品如,以及退休召集校長黃麗米,與活動連絡人鍾翠芬老師,他們一大早就來到茶園,親自了解茶樹,摘下一片葉子放進口袋,到下午感受葉子散發的香氣變化。接著,本場產業服務科楊美珠科長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的課程內容,讓與會教師們對茶葉有更深入的認識。課程內容包括茶葉品種的介紹、不同茶葉與風味輪之間的關係、風味輪的習作,以及品飲綠茶、鐵觀音茶、紅茶、東方美人茶和龍泉烏龍茶等。本場第二次食農教育共同培訓課程中,則以深入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案例為主要內容,課程首先進行茶園巡禮,接著由產業服務科羅士凱副研究員介紹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培訓課程,並探討食農教育政策與法案;另外,下午課程由桃園市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輔導團專任輔導員鍾翠芬老師分享有關食農教材教案的設計;而產業服務科楊美珠科長詳細介紹特色茶風味輪,以及泡一壺好茶的技巧。最後由蘇宗振場長與學員們互動,學員們皆踴躍分享心得與討論,在知性及歡樂聲中完成結訓。這兩次參與活動的教師們也紛紛表示,這次研習活動帶給他們豐富的收穫。他們在茶葉食農教育方面獲得了新的知識和教學方法,並深刻體驗到茶葉的多樣風味和文化價值。教師們表示將把這些學習帶回校園,與學生們分享茶葉的故事和價值,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們的食農意識和品茶文化素養。 發布日期: 112-09-25 更新日期: 113-01-12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大豆食農教育增能研習課程 大豆食農教育增能研習課程中華民國112年10月4日 為推動食農教育及推廣國產雜糧以提升雜糧自給率,本場於今(4)日在大禮堂辦理大豆食農教育增能研習課程,協助食農教育種子師資深入瞭解國產大豆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以食農教育三面六項概念來學習「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及「飲食生活與文化」,透過大豆全利用手做體驗活動,豐富大豆「飲食生活與文化」內涵,進而提升學員對國產優質大豆的認同支持與推廣教學能力,共計37位對辦理食農教育有興趣之各級學校教職人員、農會推廣人員及有志從事食農宣導的工作者,完成6小時的增能培訓。課程由本場楊宏瑛場長致詞,勉勵參訓學員透過本次培訓獲取更多大豆之農業與食育知識,提升食農教育觀念與實務操作能力,有效導入日後大豆食農教育推廣教學活動。 上午課程由本場陳鐶斌助研員講授「國產大豆產業與生產」,從本土大豆品種特色、在地栽種與產業現況,引導出大豆生產過程與挑選技巧。郭雅紋助研員說明大豆栽培管理作業曆與其施肥要素,教導根瘤菌接種方法,認識根瘤菌如何在大豆主根或支根形成根瘤,發揮互利共生固氮成效,從而有效改善土壤肥力。蘇致柔助研員介紹大豆種子從萌芽到長成豆芽菜的生長過程與型態,讓學員動手DIY自製豆芽,掌握孵豆芽方式與要點,並應用豆芽菜作出創意料理。下午由張惠真研究員精彩講述大豆豐富的食農知識,透過「大豆營養與食用價值」說明,讓學員瞭解大豆營養成分與健康價值,引領認識透過不同加工方法變身多元豆類製品。曾康綺助研員介紹豆漿營養,教導學員掌握煮豆漿技巧與秘訣,並就製漿剩下的豆渣炒製為可口美味的豆酥料理,進行大豆全食利用,體驗瞭解豆漿飲食文化。最後的綜合討論,講師與學員熱烈交流互動,對本次課程與內容提供建議,圓滿結束以大豆為主題的食農教育種子教師增能培訓。▲ 大豆食農教育增能研習課程圓滿成功大合照。▲ 本場楊宏瑛場長致詞勉勵學員,致力推廣大豆食農教育推廣教學。▲ 學員體驗豆漿汁渣分離實作。▲ 學員體驗豆漿DIY製作。▲ 本場張惠真研究員介紹「大豆營養與食用價值」。▲ 本場郭雅紋助理研究員解說「大豆與根瘤菌夥伴關係」。▲ 本場曾康綺助理研究員示範並引領學員進行「體驗學習活動-大豆全食利用」。▲ 本場蘇致柔助理研究員講述「大豆大變身-芽菜製作」。▲ 本場陳鐶斌助理研究員講授「國產大豆產業與生產」。▲ 參與研習課程學員獲頒研習時數證書。▲ 參與培訓學員對本次課程與內容提供建議。 發布日期: 112-10-04 更新日期: 113-01-12 臺中市、南投縣、彰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漫遊新竹峨眉-桔祥農莊綠旅行 冬天到了,是柑橘收成的季節,吃一口香甜微酸的柑橘,總會讓人心裡有一種幸福的感覺~「我們又採滿一籃了,繼續加油!」「快!這裡還有好多橘子。」大朋友、小朋友興高采烈地採滿一籃又一籃的柑橘,這是新竹慈心2月12日在北埔的秸祥農莊舉辦的綠保產地輕旅行,大家正在進行分組採橘子競賽,玩得不亦樂乎。我們可以在商店裡買到各種綠保標章的農產品,卻很少有機會實際看看這些農產品是在怎樣的天然友善環境生長,以及有多少動物朋友共食共存。透過這次和里仁合作的輕旅行,讓消費者們攜家帶眷,全家一同來走訪及感受綠保果園的美好能量及豐富生態。「瞧!那是穿山甲的洞穴。」慈心義工們講解農場的環境,小朋友們驚呼連連,真是難得的校外教學體驗。「這三排柑橘樹是緩衝帶,用它們來隔離鄰田的農藥汙染。」「慣行的柑橘皮比較好撥,綠保柑橘皮比較硬。」「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綠保柑橘的味道比較濃郁」。果園主人讓大家一起現場剝橘子及品嘗橘子,實際體驗慣行柑橘及綠保柑橘的差異,大家細細品嘗差異,讓自己的五感重新回到最單純及敏銳的狀態。午餐是披薩DIY,大家一起從揉麵糰、塗醬到加配料,烤箱烘烤出來後香氣滿溢,親手做的披薩最美味,大小朋友們各個成就感滿滿。果園主人也貼心地準備了柑橘麵包、柑橘吐司、柑橘冰淇淋等讓大家品嘗。午餐後慈心義工更以布偶演出及有獎徵答來教導小朋友們綠保觀念,教育種子從小扎根,未來各個成為綠保小尖兵。最後每人各提一大袋親採的柑橘滿載而歸。一場綠保輕旅行,小朋友們學習滿滿,也玩樂滿滿,有吃有做有學有拿,大朋友們也讓心靈放鬆再充電。未來慈心將持續和里仁合作,辦理綠保輕旅行系列活動,歡迎共襄盛舉,活動訊息將公布在慈心粉專與里仁網站,敬請持續追蹤及關注。一起來按讚秸祥農莊 https://www.facebook.com/Chuxiangfarm 發布日期: 112-10-16 更新日期: 113-01-12 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112年度蔬果安全農安視訊研習 為因應去(111)年度通過食農教育法,辦理推廣食農教育,本年度辦理3場次蔬果安全農安教育研習,分別為7/14、7/28及8/16 推廣人數共828人,參加對象為學校老師、教職員、志工媽媽等有興趣之同仁與民眾,採【視訊方式】不受時間及空間限制,讓更多國人能瞭解國產蔬果的優質及安全。 發布日期: 112-08-16 更新日期: 113-01-12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農業藥物試驗所 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強攻多元產品加工原料市場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新聞稿彰化縣大村鄉松槐路370號中華民國 112年8月15日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強攻多元產品加工原料市場 大豆是重要的進口雜糧,面對環境變遷與食品產業永續需求,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歷時7年,育成秋作高蛋白大豆‘台中1號-九月豆’,該品種蛋白質含量高達40%,並可克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危害,兼具耐候及低投入栽培特性,推廣期間受契作農民及3家技轉業者青睞,今(112)年栽培面積可望達到350公頃,可部分取代進口黃豆並減少運輸碳足跡,並持續布局強攻黃豆芽、植物奶、植物肉及發酵類之大豆多元產品原料市場,提升國產食用大豆自給率。 111年臺灣進口主要雜糧大豆、小麥及玉米約873.8萬公噸,其中大豆274.6萬公噸,占31%,僅次於玉米進口量,是重要的進口雜糧。為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及降低再生稻面積,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自103年起配合農業政策於轄區臨海鄉鎮推廣種植大豆,104年及105年9月底分別受杜鵑及梅姬等颱風侵襲影響,導致大豆推廣田區災害損失率達30~95%。如採延後種植又易受東北季風影響,使植株普遍矮小,每公頃產量僅1,500公斤。鑒於國內大豆消費需求量極大,為因應中部地區氣候環境特性,以及考量後端多元加工應用,該場歷時7年育成適合秋作種植、高蛋白質、豐產的大豆新品種‘台中1號~九月豆’。該品種植株高度約88公分、節間數18個、分枝數4個,生育期100天,每公頃產量可達2,400公斤,於中部地區種植可延至9月中旬播種,降低颱風豪雨損害,加上與後端加工鏈結應用多元,是中部地區二期作轉作品項的最佳選擇。 臺中場進一步說明,大豆‘台中1號’選育過程採用低投入管理,植株生長勢強耐莖潛蠅,可節省20%農藥與肥料使用,並提高節水效率20%,另採收期植株可於田間完全乾枯不裂莢,提高烘乾效率10%及降低調製損耗率5%,另種子具高蛋白質(40%)、低油脂(14.6%)及籽粒小(百粒重11公克)特性,除可用於豆漿、豆腐、豆皮等一般黃豆製品外,並擴散多元應用於黃豆芽、植物奶、植物肉、發酵類及機能性蛋白脆片等產品。 臺中場最後表示,國內食用大豆以美國及加拿大為主要進口國,運輸距離長,貯運期久,國產大豆具有新鮮及低碳足跡之優勢。目前大豆‘台中1號’以「種子繁殖與生產技術」公告技轉,並與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及植物肉大廠弘陽食品進行簽約授權,今年整體契作面積更達350公頃,未來期透過開發多元加工產品,持續推廣優質高蛋白國產大豆給予民眾,以消費端拉動契作生產端,逐步擴大栽培面積,以達農業部規劃國產食用大豆自給率10%的目標。聯絡人: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農業推廣科 楊嘉凌 科長電話:04-8523101#400e-mail:jialing@tcdares.gov.tw撰稿人: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科 陳鐶斌 助理研究員電話:04-8523101#232e-mail:tcdchenhb@tcdares.gov.tw▲ 圖1. 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強攻多元產品加工原料市場記者會之與會人員共同合影(前排左3為臺中農改場楊宏瑛場長、前排左4為弘陽食品李金和經理、前排左2為鈺統食品陳姬玲經理、前排右3為宏昇芽菜洪正欣總經理、後排左2為臺中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陳建瑋總經理、前排左1為豆樂逗樂公司曾譽聞業務代表、前排右2為臺中農改場陳鐶斌助理研究員、前排右1為臺中農改場陳裕星科長)。▲ 圖2. 臺中農改場楊宏瑛場長向與會媒體簡報說明「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強攻多元產品加工原料市場」相關內容。▲ 圖3. 臺中農改場楊宏瑛場長向與會媒體簡報說明大豆台中1號省肥及減少國外運輸之碳排效益。▲ 圖4. 臺中農改場楊宏瑛場長(左)與陳鐶斌助理研究員(右)接受媒體記者採訪,說明新品種特性及多元加工產品應用。▲ 圖5、植物肉大廠弘陽食品謝奇峯董事長接受媒體記者採訪,說明以大豆台中1號為原料之植物肉特性。▲ 圖6、記者會現場展示大豆台中1號乾燥植株及種子。▲ 圖7、記者會現場展示大豆台中1號多元加工產品之植物肉及國產大豆蔬食餐加值應用。▲ 圖8、記者會現場展示大豆台中1號多元加工產品之履歷黃豆芽加值應用。▲ 圖9、記者會現場展示大豆台中1號多元加工產品之發酵類加值應用。▲ 圖10、記者會現場展示大豆台中1號多元加工產品之健康機能類及植物肉加值應用。▲ 圖11、記者會現場展示大豆台中1號多元加工產品之植物肉試吃。▲ 圖12、大豆‘台中1號’在秋作東北季風環境下具有生長勢強之優勢。▲ 圖13、大豆‘台中1號’落葉性佳且不易裂莢,適合推廣大面積機械採收。▲ 圖14、大豆‘台中1號’(右)植株具分枝多、節間數及莢數多等優異產量性狀。▲ 圖15、大豆‘台中1號’籽粒小、種皮顏色均質。▲ 圖16、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技轉大豆‘台中1號’之研發擴散產品。▲ 圖17、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技轉大豆‘台中1號’之研發擴散產品。▲ 圖18、植物肉大廠弘陽食品技轉大豆‘台中1號’之研發擴散產品。 發布日期: 112-08-15 更新日期: 113-01-12 全國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課程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8月11日辦理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課程。邀集有志取得食農教育專業人員的農友、農場、營養師、教師、協會、食品餐廳業者等,不同背景的推動夥伴共同參與。本日課程內容為食農教育政策的簡要說明、教學資源分享、申請專業人員的相關規定及推動案例解析的分組討論課程。學員除了藉此了解食農教育推動的內涵方向與現況更透過案例解析的討論來吸取經驗_組員間也能彼此認識交流。相信經過這次的課程,參加的夥伴都能增進一甲子的功力,在推動食農的路上也能彼此支持成長。 發布日期: 112-08-11 更新日期: 113-01-12 宜蘭縣、花蓮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共740筆資料,第31 / 37頁,每頁顯示20筆上一頁 1...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頁 到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