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搜尋 清除全部 全部收合 資料來源-單位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中央部會 全部 農業部 行政院 教育部 衛生福利部 文化部 環境部 原住民族委員會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 縣市政府 全部 臺北市政府 新北市政府 桃園市政府 臺中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 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 南投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 嘉義縣政府 屏東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 花蓮縣政府 臺東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 連江縣政府 基隆市政府 新竹市政府 嘉義市政府 農業部所屬機關 全部 農糧署 漁業署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農田水利署 農業試驗所 林業試驗所 水產試驗所 畜產試驗所 獸醫研究所 農業藥物試驗所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種苗改良繁殖場 農業類別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農 林 漁 畜 休閒 六大方針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縣市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北部 全部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中部 全部 苗栗縣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南部 全部 嘉義縣 嘉義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東部及外島 全部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排序 更新時間 發布時間 3 MAR 2024彰化食農體驗嘉年華-飽食番茄豐盛之旅 3月9日員林市農會辦理「飽食番茄豐盛之旅」食農體驗活動,結合在地琉璃仙境休閒農場及青農會長劉建孟設計出以番茄為主題的體驗活動,先由青農講解番茄的生態、如何分辨及種植需知等,並進行採果體驗、番茄蔬菜沙拉及梅汁番茄DIY等體驗,讓參加的大朋友、小朋友從親手採收、清洗、料理,最後送上餐桌品嚐?️,全程由自己監製,吃得安心。琉璃仙境位於彰化員林,係以婚紗攝影基地為主題的觀光休閒農場,園區內提供20幾個3D彩繪牆提供旅客拍攝,休閒外拍或專業婚紗攝影都非常適合,此外還有證婚亭♥️、紫風車、有機農業教育推廣、大型白沙攤、戶外教學寓教於樂,更經常舉辦精彩多樣的主題活動(如童玩水樂園⛲、中秋晚會、跨年晚會、耶誕嘉年華等)。 發布日期: 113-03-09 更新日期: 113-03-20 彰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彰化縣政府 2024彰化食農體驗嘉年華-鄉村藝趣教室‧鮮採‧文化‧藝術 埔鹽鄉農會3月17日結合在地青農施並賢及瓦磘社區發展協會辦理食農體驗活動,首先帶領參加的大、小朋友摘採新鮮玉女小番茄與水果玉米,親身體驗農夫的日常與驚喜,並體驗焦糖爆米花及玉米葉手抄紙等DIY活動,接著由在地資深文史工作者,進行古蹟與人文導覽,深度了解瓦磘社區的古往今來,寓教於樂一整天。青農施並賢(阿賢)在彰化埔鹽從事有機耕作,創立阿賢有雞農場,每日忙於田間和養雞場的農忙工作,以友善種植稻米、蔬果,並採放牧家禽,提供雞鴨們一個快樂的生活空間,使用生態兼食物鏈的觀念管理農場。 發布日期: 113-03-17 更新日期: 113-03-20 彰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彰化縣政府 2024彰化食農體驗嘉年華計畫-金趣味桔伴同行來尋寶 大村鄉農會3月17日於劍門生態休閒農場辦理「金趣味桔伴同行來尋寶」食農體驗活動,帶領參加的大小朋友認識將日常生活中產出的蔬菜果皮、枯枝落葉等再加上微生物EM菌發酵分解後,變成是可以回歸果園、菜園的珍貴資材,另外亦進行農場巡禮及品嘗現打新鮮金桔果汁、金桔果醬DIY等體驗活動。劍門生態休閒農場榮獲農業部第一屆全國創新食農體驗行程優選單位,為一處家傳四代的專業柑橘園區,農場農舍及整片果園四週被一大片大約20公頃綠油油的稻田所圍繞,有著無人打擾的閒適,正是劍門生態休閒農場最吸引人的地方。 發布日期: 113-03-17 更新日期: 113-03-20 彰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彰化縣政府 2024彰化食農體驗嘉年華-「洋溢伸港,蔥滿勝蒜」 伸港鄉農會3月2日辦理「洋溢伸港,蔥滿勝蒜」食農體驗活動,現場參加的大小朋友透過紀錄片及互動學習,認識伸港兩大特色農作物「洋蔥與蒜頭」,並於在地青農林任寰帶領下,將洋蔥入菜做成餃子、利用洋蔥皮膜做成美麗的洋蔥花及進行採洋蔥農事體驗等。另外還到有「最夯打卡景點-白色海豚屋」之稱的彰化縣自然生態教育中心進行濕地生態導覽,體驗彰化濱海生態之美。彰化縣自然生態教育中心,位於彰化縣國家級濕地-大肚溪口重要濕地旁,動植物非常豐富,常見鳥類以大杓鷸、黑腹濱鷸、東方環頸鴴、小燕鷗為主,偶爾可以觀察到瀕臨絕種的種類黑面琵鷺或黑嘴鷗等,為了解西濱生態最好的入口,也是網傳地表最美的打卡景點白色海豚屋,其栩栩如生的的3D彩繪牆、如海豚躍動般的建築造型,讓您拍美照同時還能好好體驗一趟生態之旅。 發布日期: 113-03-02 更新日期: 113-03-20 彰化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彰化縣政府 從產地到餐桌的春日限定美味! 「奔跑吧!神農」神岡文化季邀您來體驗 致力推動食農教育,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輔導神岡區公所舉辦「神岡文化季春日活動」已邁入第6年,今年2024神岡文化季綠藝生活節以「奔跑吧!神農」為主題,透過在地特色農產融入食農教育精神,規劃「挖薯伴伴」、「手手料理師」、「小職人點心家」、「田野藝術家」、「Hi神龍馬寶」等活動,讓參與民眾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春日限定美味。農業局指出,神岡文化季中的「挖薯伴伴」、「手手料理師」、「小職人點心家」活動,內容包括讓民眾親手製作香軟美味的蘿蔔糕,藉以推廣大甲溪好水灌溉的神岡在地優質好米;另在秋收到春耕的兩期稻作空檔間,在地農民會栽種馬鈴薯,今日活動也帶領民眾體驗挖薯樂趣,並親手料理成焗烤薯泥通心粉。民眾不僅可從中認識在地農特產、農產品安全標章及相關農業知識,也能瞭解「食在地、享當季」觀念,善用當季食材,呼應SDG2-消除飢餓的永續發展目標。此外,今日也規劃「田野藝術家」綠意環保手作、「食農教育~上課囉」、「Hi神龍馬寶」休閒馬術等活動,結合神岡在地人文、美學、園藝,讓參與的大小朋友親身體驗農事生產、親近土地,認識神岡區稻米、馬鈴薯、神農蛋、葵百合等農特產與當地馬術運動文化,用心感受農村的綠藝美學生活,重新建立與土地間的連結,促進在地農產消費及農業永續發展,同時享受親子共學食農好時光。農業局表示,為提升民眾暸解農業生產過程、維護飲食安全與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局攜手神岡區公所,透過文化季活動活絡神岡農業發展,盼藉由一連串的活動規劃,落實「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重新建立民眾與農業、飲食、環境的連結,讓食農教育向下扎根。(3/16*8)*農業局 發布日期: 113-03-16 更新日期: 113-03-18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中市政府 推動食農教育系列課程 臺東農改場於臺東市卑南國小辦理臺灣藜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積極推動食農教育政策,本(113)年3月14日(星期四)於臺東縣臺東市卑南國民小學辦理「食農教育課程」,以「臺灣藜」為主題,邀請第四屆百大青農林建中先生擔任講師,課程內容包含臺灣藜種植技巧及多元應用方式,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35人。課堂中講師介紹臺灣藜為原住民族傳統作物,主要產地為臺東縣、花蓮縣及屏東縣。臺灣藜具良好營養價值,除作為穀類食用外,藉由豔麗外觀,也常用於原住民族傳統頭飾或造景美化,為全株具有高利用價值之作物。實作課程學童進行種植體驗,認識臺灣藜生長特性及管理技巧。參與課程的學童期待未來能用自己種植的臺灣藜編織獨一無二花環。老師也表示,未來將結合綜合課程進行傳統頭飾教學,藉由食農教育推廣傳承部落文化,並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本次課程不僅融入農事體驗,更邀請青農協助,並分享傳統農耕及作物栽培知識,讓食農教育更生活化,呈現出多元的樣貌。五顏六色的臺灣藜果穗,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學生體驗傳統部落於臺灣藜果穗脫粒、脫殼技巧講師引導學生以條播方式種植臺灣藜卑南國小參與食農課程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3-03-18 更新日期: 113-03-18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推動食農教育系列課程 臺東農改場於大武鄉尚武國小辦理樹豆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推動食農教育,本(113)年3月12日(星期二)於大武鄉尚武國小,以「樹豆」為主題辦理課程,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25人。本次課程邀請第二屆百大青農呂宏文先生擔任講師,介紹樹豆起源及利用價值。樹豆是原住民族主食之一,除了烹調製作料理,也常被部落的孩子當成零嘴食用。樹豆種子顏色有白色、茶褐色及黑色,因富含蛋白質使其成為族人重要的能量來源,常和豬腳烹調成「勇士湯」,供應部落勇士打獵時體力和耐力所需,顯見樹豆在原住民族傳統飲食中的重要性。在課堂中,學童認真學習樹豆育苗,以及翻土整地及直播栽培技巧,透過實際操作加深學習印象,課後也分享學習心得。現場老師表示,「做中學」的體驗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加讓學童充分理解部落傳統食材及飲食文化的關聯性。臺東農改場本(113)年度持續結合20所國中、小校園及在地青農,共同推動食農教育系列課程,未來也規劃結合飲食體驗課程,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認識家鄉的土地與文化。學童認真分辨三種樹豆的顏色變化特徵學童學習利用育苗盆培育樹豆幼苗講師帶領學生體驗翻土整地尚武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3-03-15 更新日期: 113-03-15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火蔥!我們採收了! 月眉國小的火蔥食農教育,今天進入最為令人興奮的階段~ 全校學童當初自己種下的火蔥,如今也由他們自己來採收。 顆粒很大種得相當成功,這些採收的火蔥將會部分留種未來讓學童持續種植,以了解作物的生長方式及食用文化。而本場則是為月眉國小建立了一個標準的栽培模式,並形成一套可依循的食農教育,讓老師得以實際執行來教導學童獲得了火蔥的栽培及食農教育模式老師們也覺得獲益良多呢!耶!採收了!/本場原民研究室吳伊婷(左)解說火蔥採收及晾乾方式連一、二年級學童也會自己採收/早種或晚種會有大小顆的差異 發布日期: 113-03-13 更新日期: 113-03-13 花蓮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推動食農教育系列課程 臺東農改場於長濱鄉寧埔國小辦理樹豆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食農教育政策,本(113)年3月7日(星期四)分別於長濱鄉寧埔國小以「樹豆」為主題辦理食農教育課程,邀請第二屆百大青農呂宏文先生擔任講師,講授樹豆的飲食文化及多元利用,並實際指導學生作畦種樹豆的農耕體驗,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30人。寧埔國小的食農教育課程以「樹豆」為主題,講師生動解說樹豆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等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亦是人類糧食及飼料的重要來源之一。樹豆在臺灣主要以食用為主,其種子富含蛋白質及各種營養成分,被廣泛應用於乾籽實及鮮嫩莢果。講師更透過原住民族樹豆勇士湯的介紹,說明樹豆在傳統飲食文化上的獨特用途。在課堂中,學童不僅有機會觀察到樹豆種子不同種皮顏色的多樣性,包括白色、茶褐色及黑色,也透過實作體驗中分組種植不同種皮的樹豆,藉此培養他們對農事活動的興趣。參與的學生表示,第一次做畦很有趣,是一個很特別的農耕經驗。也有學生表示,好期待一年後的收成,可以用不同顏色的樹豆煮樹豆排骨湯、豆花、豆漿,肯定非常美味、好吃。老師表示,藉由實作體驗能夠啟發學童的好奇心,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發現問題和共同解決問題,實踐農事體驗學習的目標。臺東農改場本(113)年度結合校園及在地青農共同推動特色作物食農教育系列課程,讓學童認識部落傳統食材及飲食文化的價值,並瞭解不同族群文化與飲食的密切關聯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食農素養。有學生表示,第一次做畦是一個很特別的農耕體驗。講師帶領學生種植樹豆寧埔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3-03-13 更新日期: 113-03-13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推動食農教育系列課程 臺東農改場於太麻里鄉賓茂國中辦理小白菜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食農教育政策,本(113)年3月8日(星期五)於太麻里鄉賓茂國中辦理食農教育課程,邀請第三屆百大青農廖家助先生擔任講師,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64人。透過實地種植與製作有機資材等實作體驗,啟發學生對農業的熱情,同時推展安全永續農業的理念。賓茂國中以「小白菜」為食農教育課程主題,講師深入淺出地介紹小白菜的種植生長條件,使學生了解農作物的生態環境需求。此外,講師指導學生們製作簡易而安全的有機資材─葵無露,用以防治小白菜生長期間可能面臨的蟲害,並灌輸學習者安全農業的重要性。在製作葵無露的實際操作中,不僅學習生物防治法的應用,更運用日常生活資材如食用油、洗碗精等,製作出對環境友好的有機防治資材,學生紛紛表示這是一堂實用又有趣的課程。學校肯定表示,學生藉由體驗式學習不僅豐富其農業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實踐能力,是一場很棒的農業體驗課程。食農教育課程有助於學生擴展對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農業議題的關注。透過與校園合作,期望能夠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未來投入農業相關產業,一起為農業環境永續發展共同努力。學生以點播方式種植小白菜講師指導學生製作有機防治資材葵無露賓茂國中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大合照 發布日期: 113-03-12 更新日期: 113-03-12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走訪白河客底聚落 最接地氣的伯公文化小旅行 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10日於土地公(客家人稱伯公)聖誕前夕,舉辦2024伯公文化小旅行,除了帶領民眾走訪白河客底聚落,欣賞季節限定美景林初埤木棉花以及製作客家紅粄;用傳統祭典儀式幫最親近客家鄉親的「伯公」慶生外,祭典儀式後的食伯公福,還品嚐最道地的客家料理,把滿滿的「福」帶回家。讓民眾從伯公信仰,認識臺南最接地氣的客家文化。臺南是客家先民在大航海時代渡過黑水溝登陸後踏入臺灣土地的門戶之一,在白河、楠西、東山都有早期客家移居的歷史痕跡。而白河區的庄內里舊地名為客庄內,庄名由來源自最早的開墾者為張姓客家族人,後因故分為兩派,各以「張鑑公」及「張婆太」為始祖,其祭祀方式及宗祠建築形式上仍保有客家傳統習俗。臺南客委會指出,這次在白河推出伯公文化小旅行,除了規劃走讀張鑑公祠及張婆太祠、李家菸樓及草店大埔宋屋等客底聚落,在白河客庄內最早創建的土地公廟「福呂府」用客家傳統祭典儀式幫伯公慶生,食伯公福更是邀請來自美濃著名的總鋪師劉春樹掌廚,推出「筍乾滷豬腳」、「客家冬瓜高麗菜封」、「客家小炒」、「蘿蔔肉丸湯」、「樹子炒野蓮」、「薑絲炒大腸」等客家傳統佳餚,打造客家文化的五感饗宴。在祭拜伯公的傳統禮俗中,客家婦女會在自家庭院摘花,擺盤成小巧豐圓的盤花,以及親手製作甜米糕等客家特色供品祭拜。祭祀當天會將供品分送鄉親,代表歡迎及感謝之意,此舉稱為「打粄」。另外,現場邀請在地客家藝文團體「府城真樂軒客家八音樂團」演奏的八音,是以鑼鼓樂加上嗩吶等吹奏樂器,為客家傳統祭典或節慶不可或缺的元素。臺南客委會古秀妃主委表示,文化的傳承不只透過語言,今年首次以伯公信仰為主題,走訪白河客底聚落,探索臺南客家文化。為了讓臺南客家文化持續以多元的方式展現,接下來,將結合客家歷史文化、特色農產及手作體驗,推出不同系列主題的深度小旅行,請持續關注客委會官網及臉書粉絲專頁。 發布日期: 113-03-11 更新日期: 113-03-11 臺南市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臺南市政府 推動食農教育系列課程 臺東農改場於太麻里鄉大王國小辦理小白菜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推動食農教育政策,本(113)年2月22日(星期四)於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國民小學辦理「食農教育課程」,以「小白菜」為主題,邀請第三屆百大青農廖家助擔任講師,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29人。本次課程講師運用遊戲圖卡,引導學童探索小白菜農育知識。透過圖卡,學生更清楚了解小白菜生長過程,激發學生對植物栽培興趣,也提升對農業、環境和食物的認識。實作課程由學生親自種植並定期觀察,學習因應生長期間遭逢之各項問題與解決方式。老師也與同學一同參與活動,透過分組討論與經驗分享互動,強化學習效果。臺東農改場本(113)年度規劃與轄區20所國中小學校合作辦理系列課程,依據各學校區域需求及特性,以在地作物為主題開設課程,目前持續辦理中。 發布日期: 113-02-22 更新日期: 113-03-11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推動食農教育系列課程 臺東農改場於池上鄉福原國小辦理小米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食農教育政策,本(113)年3月6日(星期三)於池上鄉福原國民小學以「小米」為主題辦理食農教育課程,邀請第四屆百大青農林建中先生擔任講師,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30人。福原國小過去的食農教育課程主要聚焦在水稻,為提升學童對於臺東部落食材的認識,本次課程特別選定以小米作為體驗素材,讓學童學習部落傳統農耕及飲食文化。課程首先介紹小米與其營養、栽培與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實作種植課程先讓學童體驗用手工方式脫殼,後續帶領學童以撒播方式種植小米。課後學生分享學習心得,黃同學覺得撒播小米種子很好玩,是不一樣的耕種體驗。參與的教師認為,以在地特色作物小米為體驗材料的教學活動,除了豐富學童對部落風土環境的認知,培育學童認識在地作物並與在地文化做連結,是一堂很棒的風土文化課程。臺東農改場本(113)年度規劃與轄區20所國中小學校合作辦理系列課程,邀請在地青農講師協助推動,藉由講師豐富的實務經驗,並帶領學童體驗農事操作,傳遞部落農耕文化的智慧與技藝。學生學習小米果穗脫粒講師示範以撒播方式種植小米,讓學生體驗部落傳統農耕文化福原國小參與食農課程的師生合照 發布日期: 113-03-11 更新日期: 113-03-11 臺東縣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推動食農教育系列課程 臺東農改場於鹿野鄉瑞源國小辦理小白菜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食農教育政策,本(113)年3月5日(星期三)於鹿野鄉瑞源國小以「小白菜」為主題辦理食農教育課程,邀請第三屆百大青農廖家助先生擔任講師,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22人。瑞源國小以「小白菜」為食農教育課程主題,講師以「神祕蔬菜箱-猜猜我是誰」互動遊戲,引導學生辨識生活中常用十字花科蔬菜,包含小白菜、白蘿蔔、花椰菜及大頭菜等,讓學生認識不同十字花科植物食用部位與利用方法。實作方面則讓2、3年級的學童理解種植前相關預備工作流程及如何使用耕種工具。課後學生分享學習心得表示,透過遊戲及種植體驗,更加認識十字花科蔬菜種類,覺得很有收穫,採收後的小白菜想與家人分享。參與老師表示,小白菜是學校午餐常見食材,學童藉由農育相關體驗活動,體會農事樂趣,了解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明白餐食製備過程中的辛勞,進而養成珍惜食物的好習慣。臺東農改場本(113)年度結合校園及在地青農共同推動特色作物食農教育系列課程,推動成效獲得各校肯定,學校方面也考慮未來與在地青農建立長期的食農教育合作計畫,持續提供學童有價值的學習機會,為校園營造一個豐富的農食學習環境。講師以神秘蔬菜箱引導學童認識不同十字花科蔬菜與食用部位學生學習如何操作耕種工具 發布日期: 113-03-08 更新日期: 113-03-08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好香的火蔥葉煎蛋哪~火蔥傳統飲食與加工體驗 「哇,好香的味道啊!」煎蛋的香氣瀰漫在教室中,同學們全都興高采烈~ 這是月眉國小的火蔥食農教育課程,本次的主題是「火蔥傳統飲食與加工體驗」,教導學童們吃法及應用,同時還讓他們自己動手製作。 現場邀請到古枝梅Ina來示範傳統吃法,包括以 食鹽簡易醃漬_火蔥葉煎蛋。由於火蔥太嗆辣小朋友不太敢吃,但若以火蔥葉來做成煎蛋那便是老少咸宜了。在Ina的指導下,學童吃到自己動手做的煎蛋,開心不已,而且大家都學得很快,立刻就動手再做了第二次。 除此之外,現場也由本場加工研究室主持人陳柏翰,示範了裝罐糖醋的醃漬火蔥。醃漬過後的火蔥,減低了嗆辣味,變成酸酸甜甜的口味又是另一種火蔥新吃法。學童們於課程中不僅了解傳統吃法外,同時還認識了多樣的料理與食用方式,對於火蔥的印象更加深刻了。♦自己動手做煎蛋,沒問題/♦火蔥葉子捲起來沾鹽巴也是一種傳統吃法♦火蔥與煎蛋/♦哇,看起來就很好吃 發布日期: 113-01-22 更新日期: 113-03-07 花蓮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中正幼兒園-過年好滋味—阿嬤的菜頭粿,親子共廚體驗古早味 看到市場開始擺出蘿蔔糕在販賣,孩子好奇的問:「過年為什麼要吃蘿蔔糕呢?」原來在古時候,過年吃蘿蔔糕有祝賀五穀豐登的意思,除此之外,蘿蔔台語唸做「菜頭」與「彩頭」同音,「糕」有「長高長大、長壽之意。因著孩子們對蘿蔔糕的興趣,今年期末活動,老師邀請了家長來與孩子一同製作蘿蔔糕。袋鼠班邀請到黃爸爸,孩子們看到禹瑄爸爸的衣服,好奇的詢問:「爸爸你穿的是什麼衣服呀?」爸爸說:「這個是廚師服,是廚師煮飯的時候穿的唷!」浣熊班邀請李爸爸、趙媽媽、周媽媽進班一同製作蘿蔔糕,孩子體驗轉動刨絲刀及一般刨絲刀,小蓁:轉轉轉的好好玩,把蘿蔔變成一條一條的,好像下雨。小睿:這個(一般刨絲刀)不好用,手好痠。海豚班邀請王奶奶來教室,透過閩南語與國語的雙聲道,介紹「菜頭粿」的製作方式。孩子在家長們一步一步的講解下,一起參與製作蘿蔔糕。孩子體驗了使用削皮刀將白蘿蔔切絲的方式,以及使用安全菜刀,將白蘿蔔切成塊狀。年紀較小的孩子,使用果汁機將白蘿蔔打成蘿蔔汁。炒蘿蔔絲的時候,孩子們也觀察到原來白蘿蔔煮熟後,會慢慢變成透明的,很奇妙呢!最後加入在來米粉與太白粉攪拌均勻,在倒入模具中,經過我們廚房阿姨的蒸籠後,好吃的年節料理—菜頭粿就完成了!年末將近,孩子們也拿著熱騰騰的菜頭粿,與這一學期以來,照顧過我們的人們分享。於是孩子前往幸安市場、家樂福超市謝謝老闆賣蔬菜水果給我們;找到幸市里林里長,謝謝里長伯伯邀請我們參加中秋節、聖誕節活動;謝謝圖書館,借好看的書給我們、謝謝弘愛中心跟我們分享好吃的田園蔬果。孩子們從社區發現開始,循著古早好滋味,與家長們一起捲起袖子製作蘿蔔糕,除了品嘗美味的蘿蔔糕之外,也想到一路上幫助我們、與我們一同成長的社區鄰里,藉由贈送蘿蔔糕,表達孩子們的感謝,希望今年大家都能夠步步「糕」升、吉星「糕」照,好彩頭!中正幼兒園好吃蘿蔔糕的步驟:1.將白蘿蔔洗乾淨後,削皮。(要削厚一點)2.留下一根完整的白蘿蔔,用果汁機打汁。(好吃的重點)3.其他的白蘿蔔要切或是刨成絲狀。4.將蘿蔔絲放入鍋中炒一炒,不能加水,要炒到蘿蔔絲變透明。5.將在來米粉與太白粉,以100:10的克數比例攪拌,並加入蘿蔔汁。6.將攪拌好的在來米漿倒入蘿蔔絲中,繼續攪拌。7.直到成糨糊狀後,倒入模具中。8.靜置10分鐘後,放入電鍋中蒸熟,即可完成。有興趣的家長可以一起來享受製作蘿蔔糕的樂趣喔! 發布日期: 113-01-26 更新日期: 113-03-07 臺北市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臺北市政府 富里蘿蔔酸菜節-在地食材食農教育 花蓮縣富里鄉農會辦理蘿蔔酸菜節,現場活動包含拔蘿蔔、採芥菜、蘿蔔乾與酸菜製作。農會也準備了許多蘿蔔與酸菜製作的客家美食,有蘿蔔湯、蘿蔔糕、蘿蔔絲炒肉、酸菜包、菜脯雞、酸菜雞等佳餚,參與活動的遊客們每個都笑呵呵。富里鄉每年二期稻作收割後,農民會在農田裡種植蘿蔔,成熟後的蘿蔔可以販售增加經濟收入外,也可以製作出千變萬化的料理,進而深化了遊客對在地飲食的印象。除了蘿蔔外,芥菜也是本次活動的主軸之一。芥菜可是過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點佳餚,今日現場的食農體驗活動也增加了酸菜製作。撒鹽後的芥菜用腳踏至軟化,再層層放入甕缸,以石壓鹽漬,數週過後顏色轉黃、發出酸香,待拿出甕,就成了道地的「酸菜」,再經由曝曬風乾及瓶子保存後,華麗轉身為福菜及梅干菜,也是富里客家文化智慧與美味的完美展現。♦現場的食農體驗\♦現場踩缸秀♦醃製蘿蔔乾\♦經由曝曬風乾及瓶子保存的酸菜 發布日期: 113-02-01 更新日期: 113-03-07 花蓮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2023浮光掠影 尋找農田水利之美】老照片故事徵集活動 得獎名單公告 由本署所主辦的【2023浮光掠影 尋找農田水利史】老照片故事徵集活動,活動已於112年11月30日截止收件,共計徵得83件參賽作品,歷經評選與各評審委員討論審慎評分,最終挑選出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3名,以及10件佳作作品,得獎名單如下,更詳細的照片故事請至本網站「農水照片故事館」或活動主題網賞析。獎項得獎者照片名稱金獎姜智揚碌碡銀獎蕭文章挑秧銀獎趙順景古時農具銅獎陳啓瑞傳統牛耕田銅獎陳啓瑞收甘蔗尾銅獎利勝章春耕佳作顏錫沂駕牛車賣西瓜佳作許明亮水利生活佳作林俊炎農家樂佳作陳怡君花現銅鑼佳作陳啓瑞耕耘翻土佳作趙順景插秧佳作陳啓瑞耕耘機作業佳作許明亮耙水田佳作黃金財龍骨水車佳作沈明章萬丹圳第一抽水廠機房恭喜以上得獎者,團隊將於2024/1/8開始主動以e-mail聯繫後續領獎相關作業,也感謝參賽者的踴躍參與,共同尋回百年的記憶,展現臺灣農田水利史的悠久深度!相關資訊可參考【農田水利署-農水Follow me】粉絲團。 發布日期: 113-01-05 更新日期: 113-03-04 全國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農田水利署 2 FEB 推動食農教育系列課程 臺東農改場於延平鄉桃源國小辦理臺灣藜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實踐推動食農教育政策,本(113)年2月20日(星期二)於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辦理「食農教育課程」,本次課程邀請第四屆百大青農林建中擔任講師,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35人。桃源國小以「臺灣藜」為食農教育課程主題,課堂中講師介紹臺灣藜是原住民族重要傳統糧食作物,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由於臺灣藜在生長過程中果穗由嫩綠、鮮綠至金黃色或紅色等有著不同的型態變化,同時亦可作為花藝素材和景觀植物使用,課程著重五感體驗,讓二、三年級的學童有機會認識各種顏色臺灣藜果穗型態,進一步加深對此傳統食材的印象。實作課程則引導學童進行種植體驗,學習如何種植臺灣藜及日後管理技巧。參與課程的學童很有自信表示,三個月後他們必定能在校園中看到結實纍纍的臺灣藜果穗,打造一片美麗的彩虹藜花海。臺東農改場本(113)年度規劃與轄區20所國中小學校合作辦理農教育推廣系列課程,也安排邀請青農講師協助推動,藉由講師豐富的實務經驗,期能深化學童對食農教育內涵的理解。 發布日期: 113-02-20 更新日期: 113-02-27 臺東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推動食農教育系列課程 臺東農改場於太麻里鄉大王國小辦理小白菜課程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農改場)為落實推動食農教育政策,本(113)年2月22日(星期四)於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國民小學辦理「食農教育課程」,以「小白菜」為主題,邀請第三屆百大青農廖家助擔任講師,參加學生與教師合計29人。本次課程講師運用遊戲圖卡,引導學童探索小白菜農育知識。透過圖卡,學生更清楚了解小白菜生長過程,激發學生對植物栽培興趣,也提升對農業、環境和食物的認識。實作課程由學生親自種植並定期觀察,學習因應生長期間遭逢之各項問題與解決方式。老師也與同學一同參與活動,透過分組討論與經驗分享互動,強化學習效果。臺東農改場本(113)年度規劃與轄區20所國中小學校合作辦理系列課程,依據各學校區域需求及特性,以在地作物為主題開設課程,目前持續辦理中。學生透過小白菜遊戲圖卡,學習有關小白菜的知識講師帶領學生種植小白菜 發布日期: 113-02-22 更新日期: 113-02-22 臺東縣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共806筆資料,第33 / 41頁,每頁顯示20筆上一頁 1...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41 下一頁 到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第38頁第39頁第40頁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