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搜尋 清除全部 全部收合 資料來源-單位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中央部會 全部 農業部 行政院 教育部 衛生福利部 文化部 環境部 原住民族委員會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 縣市政府 全部 臺北市政府 新北市政府 桃園市政府 臺中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 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 南投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 嘉義縣政府 屏東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 花蓮縣政府 臺東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 連江縣政府 基隆市政府 新竹市政府 嘉義市政府 農業部所屬機關 全部 農糧署 漁業署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農田水利署 農業試驗所 林業試驗所 水產試驗所 畜產試驗所 獸醫研究所 農業藥物試驗所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種苗改良繁殖場 農業類別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農 林 漁 畜 休閒 六大方針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縣市 選擇全部 清除全部 北部 全部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中部 全部 苗栗縣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南部 全部 嘉義縣 嘉義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東部及外島 全部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排序 更新時間 發布時間 12 DEC 110年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基礎培訓課程初階班活動紀實 農業推廣課 戴介三 分機412 本場於110年8月24-25日以視訊方式辦理「110年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基礎培訓課程初階班」,相關食農教育研習活動已邁入第5年,期待透過對飲食及農業關懷,讓國人能認識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等相關知識,並培養國人正確的飲食習慣,今年因為COVD-19疫情關係,也開啟了辦理遠距教學的新里程碑。 課程規劃主要依據臺灣師範大學林如萍教授所研提的食農教育三面向六項架構,進行相關學習內容規劃,包括食農教育政策說明、農業與環境、農業生產與安全、飲食與健康、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飲食生活與文化,希望藉此能提高食農教育推廣人力的知能,建立食農教育推動的專業支持體系。此外,本場為了解決校園、社區在推動食農教育時所面臨的問題,透過觀察不同農作物在光照、土壤濕度、溫度及病蟲害等狀況下,如何運用科技解決栽培管理上的各種問題,特別安排了三堂課程,希望協助老師在推動食農教育時能更加順利。 本次培訓課程兩天全程參與共111位學員,對象包括農友、農會推廣人員(家政班員)、學校教師、農業相關團體及推動食農教育團體等。第1天課程,由苗栗場古金台助理研究員說明「食農教育政策」,介紹食農教育的內涵與推廣架構,以及政策方向、法規草案發展現況;本場傅智麟副研究員講述「飲食與健康」內容,說明衛生福利部的六大類均衡飲食的科學觀,並與學員探討飲食與疾病的關聯性;本場吳信郁副研究員則以「農業生產與安全」為題,介紹臺灣在地農業生產與特色,不同耕作方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並講解農藥安全使用注意事項;高雄場林勇信副研究員講述「農業與環境」內容,強調農業生產與環境的重要性,以及農業與資源永續、社會責任與倫理、全球糧食等重要議題。 第2天課程,由花蓮場張志維技佐以「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內容,宣導消費行為、食品衛生與安全的重要性,教導學員認識加工食品的製作與選購方法,以及地產地消、綠色消費等重要課題;本場戴介三助理研究員藉由「飲食生活與文化」主題,強調飲食的重要性、愉悅的進食、分享與感恩及進餐禮儀,並針對在地飲食文化的特色,引導學員培養對土地文化的認同及歸屬感。 下午則由本場吳安娜副研究員分享「都市農耕適栽作物資訊應用」依照場域日照量(100%、50%-70%、30%-45%及10%-20%)不同,篩選適合種植的作物,以提高校園作物存活率,讓學生更有信心來進行農耕體驗;楊雅淨副研究員分享「遠距澆水管理模組應用」將24種作物水分管理分成低溼、中溼、高溼及乾溼循環,運用物聯網技術,整合土壤溼度感測與監控裝置、雲端控制平台,依據植物需求精準澆水;洪巍晉助理研究員分享「LINE病蟲害診斷服務」利用LINE群組解決學校在田間所遭遇的病蟲害問題,達到即時和零距離的服務。 此外,本次課程我們也建立LINE群組,除了提供課程中相關的資訊如影片連結及參考文獻外,藉由農業界、教育界及實務領域的相互學習,讓成員在平台上彼此之間集思廣益,提升對於食農教育的觀念及實務操作的能力,在推動食農教育時能攜手同行不孤單。 發布日期: 110-08-25 更新日期: 112-12-01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111年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基礎培訓課程初階班活動紀實 臺北分場 助理研究員 戴介三 分機109 今年是食農教育新歷史階段的開端,「食農教育法」已於111年5月4日經總統正式公布施行,立法草案業經110年12月29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完竣,並於111年4月1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其實,在107年9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辦理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在「安全-健全農產品安全體系,促進優質農業生產與消費」領域有4項結論與食農教育相關,「推動食農教育立法,發展系統性食農教育體系,推動全民食農教育運動」、「結合學校教師及推廣教育人力,提供多元食農教育教材」、「鼓勵在地飲食文化傳承與創新,創造生產者與消費者交流環境,促進國人理解農村特色及農業文化,實踐國產農產品消費及健康飲食生活」及「建立食農教育資源整合平臺,強化消費通路標示國產農產品,提升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之認知、信任及支持」。 由此可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責無旁貸的肩負起食農教育的推動任務,本場辦理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培訓課程也已邁入第4年(從108年起),期待透過對飲食及農業關懷,讓國人能認識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等相關知識,並培養國人正確的飲食習慣。今(111)年8月9-10日在臺北分場2樓大禮堂辦理「111年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基礎培訓課程初階班」,主要依據臺灣師範大學林如萍教授所研提的食農教育三面向六項架構,進行規劃相關學習內容,內容包括食農教育政策說明、農業與環境、農業生產與安全、飲食與健康、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飲食生活與文化,希望藉此能提高食農教育推廣人力的知能,建立食農教育推動的專業支持體系。此外,本場為了解決校園、社區在推動食農教育時所面臨的問題,透過觀察不同農作物在光照、土壤濕度、溫度及病蟲害等狀況下,如何運用科技解決栽培管理上的各種問題,並介紹食農體驗實作型教學模組,特別安排了4堂課程,期待能協助教師及社區在推動食農教育時更加順利。 本次培訓課程兩天全程參與共62位學員,對象包括學校教師、農會推廣人員(家政班員)、專業生產者(農友、休閒農場)及非營利組織等。第1天課程,由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古金台助理研究員說明「食農教育政策」,介紹食農教育的內涵與推廣架構,以及政策方向、法規推動現況;本場戴介三助理研究員藉由「飲食生活與文化」主題,強調飲食的重要性、愉悅的進食、分享與感恩及進餐禮儀,並針對在地飲食文化的特色,引導學員培養對土地文化的認同及歸屬感;本場莊國鴻副研究員則以「農業生產與安全」為題,介紹臺灣在地農業生產與特色,不同耕作方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並講解農藥安全使用注意事項;本場傅智麟副研究員講述「飲食與健康」內容,說明衛生福利部的六大類均衡飲食的科學觀,與學員探討飲食與疾病的關聯性,並以示範教學進行料理實作。 第2天課程,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張志維技佐以「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內容,宣導消費行為、食品衛生與安全的重要性,教導學員認識加工食品的製作與選購方法,以及地產地消、綠色消費等重要課題;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林勇信副研究員講述「農業與環境」內容,強調農業生產與環境的重要性,以及農業與資源永續、社會責任與倫理、全球糧食等重要議題。下午則由本場吳安娜副研究員講述「食農場域適栽作物資訊應用」依照場域日照量不同,篩選適合種植的作物,以提高校園作物存活率,讓學生更有信心來進行農耕體驗;楊雅淨副研究員分享「遠距澆水管理模組應用」將24種作物水分管理分成低溼、中溼、高溼及乾溼循環,運用物聯網技術,整合土壤溼度感測與監控裝置、雲端控制平台,依據植物需求精準澆水;李婷婷助理研究員講述「LINE病蟲害診斷服務」利用LINE群組解決學校在實作上所遭遇的病蟲害問題,達到即時和零距離的服務:戴介三助理研究員分享「食農體驗實作型教學模組介紹」,以萵苣種植的相關教材、教具、影片及簡報進行介紹,藉此節省教學現場及備課時間,並提供專業知識與資訊。 兩天課程最精采的部分,則是在「分組討論」,各組成員有學校教師、農會推廣人員及專業生產者,各組針對授課內容分成五大議題,鼓勵思考可利用哪些資源及素材發展教材,提出推動食農教育相關的策略,藉由農業界、教育界及實務領域的相互學習,激盪多元教學方法,藉以提升對於食農教育的觀念及實務操作的能力,鼓勵在地飲食文化傳承與創新,並實踐國產農產品消費及健康飲食生活,期待學員們能透過「體驗學習」之教學策略,經由「實踐」來提高推廣對象的學習興趣,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讓食農教育發揮向下扎根的力量,重建人與食物、土地的新關係,共同為北部地區食農教育推廣發揮一己之力。 發布日期: 111-08-10 更新日期: 112-12-01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111年校園食農教育人員農事操作訓練課程活動紀實 《食農教育法》已於111年5月4日經總統公布施行,明定推動的六大方針「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隨著食農教育的風潮逐漸流行,各個學校也積極將食農教育的精神與做法融入課程當中,讓學生更能珍惜每一口食物,以及對於農業生產有初步概念。 本場於今(111)年10月1日於台北分場2樓大禮堂舉辦「111年校園食農教育人員農事操作訓練課程」,希望能提高學校在農業教育功能及執行人員的知能及技能,從環境、作物、澆水、施肥及病蟲害防治等栽培作物所需知識,經由本場專業人員從旁給予技術協助,使學校老師都能輕鬆上手,讓種菜變得簡單,現場參加夥伴反應熱烈,期能提高學校師生農業生產與安全教學執行成效,並透過農業界與教育界的相互學習,提升食農教育觀念及實務操作的能力。 協助學校食農場域導入農作管理技術,提供農作管理技能多元學習方法,本次訓練課程如后:#校園食農教育農事操作訓練課程#蔬果育苗設備認識與育苗、移植技巧實務操作#校園食農場域特質與蔬果花卉栽培選擇#蔬果栽培容器與栽培介質、肥料管理運用實務#蔬果輔助澆水管理工具認識與合理土壤溼度控制#蔬果常見病蟲害診斷及友善防治資材的利用 發布日期: 111-10-01 更新日期: 112-12-01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111年開放日「國產大豆食農教育闖關活動」-好豆趣 111年11月12日桃園區農業改良場105年週年慶暨試驗農場開放參觀日活動-都農共食農 循環綠生活,「好豆趣-國產大豆食農教育闖關活動」主題活動分成三單元,第一單元由本場新品種大豆(桃園1號)命名票選活動(金圓、金韻、早豆恬);第二單元邀請台北市北投區清江國小上午來進行“筷樂夾種子、食物大分類”闖關分辨哪些種子是屬於豆魚蛋肉類、哪些是屬於全榖雜糧類,下午則為智慧照護管理系統導入16所校園食農場域的解說,也同時展出台北市清江國小、新北市板橋國中、桃園市內壢國中三所學校的執行成果;第三單元與台灣兒童食育協會合作將食農教育法第四條六大方針設計成六大闖關活動,結合國產大豆進行推廣行銷,讓親子透過活動認識國產和進口的差異性、基因改造的風險、分辨加工食品及飲食料理等。當天天候狀況良好,新品種大豆命名及闖關活動現場人潮不斷,也讓親子們共渡一段溫馨的周末時光,更感謝台灣兒童食育協會團隊、台北市清江國小蕭清月營養師團隊、新北市板橋國中劉美嬌老師及同學,還有桃園市內壢國中黃靜宜老師的大力協助。#除了食農體驗活動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融入生活之中#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讓大家吃得均衡健康#請大家繼續支持愛用國產大豆 發布日期: 111-11-12 更新日期: 112-12-01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臺北市清江國小:智慧植栽清江田 食農教育做中學 臺北分場 戴介三、蔡詠竹 02-26801841分機109、210清江國小 蕭清月營養師 台北市北投區清江國小考量現代化的農耕技術已走向智慧科技,並非只能以傳統的人力、機械或經驗等進行農業生產與管理,111年申請「食農教育推廣計畫(樂農城市組)」,以期提升學生對智慧農業的理解並激發創造力,並進一步拓展學校食農教育的範疇與課程設計規劃。 由本場同仁以及相關團隊,於去(111)年暑假期間展開場域建置,實地探勘學校田園種植場地位置、面積與環境。再根據計畫進行整體規劃,決定感應模組套數(偵測環境光照度、溫度與濕度)及其建置地點、水電安全佈線方式,以及適合的遠端自動澆灌方式。新學期開學後,本場同仁更協助該校教師增能研習,提升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與操作學習的能力,研習內容包括:(一)都市農業概念說明,以及導入「智慧植栽照護管理系統」、「校園農場70種適栽農作物檢索」與「LINE病蟲害診斷諮詢服務」三項技術;(二)技術的應用價值;(三)實際場域推廣的經驗分享。 整體來說,學校在導入智慧農業技術的環境建置過程中,環境安全是首要考量,校園小農場除了是學生學習體驗的場域外,也是全校師生課餘的活動空間,因此,所有水電管路的地面佈線均採用暗管,環境監測器設置位置與高度也審慎思考。期望透過建置智慧校園農場,未來學校在推動食農教育課程時,能結合科技精準選擇適切的種植作物、智慧澆水管理與病蟲害等管理,讓STEM教育的精神與做法融入,帶領學生有更多的創新學習經驗與成長。 發布日期: 112-03-15 更新日期: 112-12-01 臺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桃園市內壢國中:食農花園與智慧農場的相遇 臺北分場 戴介三、周匡文 02-26801841分機109、210內壢國中 黃靜宜老師 內壢國中位居桃園市南區、鄰近中壢工業區旁,校內面積4.7 公頃,班級數 83班,學生數約2,400人,教職員約240人,屬大型學校。107年起建置「內中食農花園」帶領學生認識食農花園作物、親身觸摸泥土、實際進行農務操作工作-整地、除草、施肥、種植、澆水等,更將食農花園種植收成的蔬果,除了用於學生烹飪實習之外,多餘的則送到校內的食物銀行,提供校內弱勢學生領取。 110年內壢國中食農花園有了突破性的改變,透過本場的智慧科技系統導入,解決了長久以來食農花園管理的困境。智慧農場的科技系統導入,讓學生可以透過「環境感測器」遠端監控食農花園裡面的光度、溫度、空氣溼度與土壤的濕度,也透過「灌溉控制器」分別於遠端操作3個灌溉區的澆水工作。此外,進一步編寫積木程式,收集「環境感測器」的數據,來決定「灌溉控制器」的開啟與關閉。111學年於綜合活動課程與食農研究社、程式設計社一起合作進行智慧農場的管理。 智慧農場對內壢國中是個新的開始,下一階段將結合更多學科與專業,立基於食農教育三面六項的教學內容與體驗活動課程,朝向智慧農場STEM課程的方向努力,將智慧農場的科技系統介紹給學生,老師們相信借此可以帶領同學,看見想像中的未來農業。 發布日期: 112-04-15 更新日期: 112-12-01 桃園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新北市永和國中:循環智慧的都市農業 臺北分場 呂朝元 02-26801841 分機119永和國中 鍾兆晉校長 新北市永和區面積約5.7平方公里,是新北市面積最小的行政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達3.7萬人,為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三級行政區。永和國中即是一所位於這都市叢林中的學校,雖然校園內可利用之綠地空間並不多,但鍾校長自109年8月上任以來,致力於推廣食農教育,透過各種方式,讓學生瞭解自然環境中的生態循環、生物鏈中的關鍵生物、蚓菜共生系統及樹枝落葉堆肥的重要性,並將堆肥用於種植蔬菜,教導學生食物從何而來、農業的重要性等相關知識,以培養學生對都會農業及食農教育的認識。 校園內樹木因為颱風或是季節轉換需要修剪,樹枝落葉不少,清運費用一趟車資約15,000元,所費不貲。於是鍾校長購買樹枝粉碎機,將樹枝粉碎後,放入堆肥箱,等待發酵完成後就可以用於種植蔬菜;直徑太粗的樹幹則規劃導入無煙焢窯使用,徹底解決樹枝落葉無處堆放等問題,並達到淨零碳排之目標。 種植蔬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澆水,種植場域內導入本場智慧灌溉的物聯網(樂農)系統,可即時紀錄環境光度、空氣溫度、濕度及土壤濕度,利用土壤濕度計數值控制澆水系統,當土壤水分不足時,自動補充水分,並解決假日澆水的問題,同時也能讓學生探索物聯網IOT應用於都市農業科學,學習食農教育的多種樣貌。 發布日期: 112-05-15 更新日期: 112-12-01 新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都市農耕病蟲害 防治轉盤「轉醫轉」就對了 作物環境課/臺北分場 李婷婷 02-26801841 分機111農業推廣課賴信忠分機410 「天啊!我家茄子上怎麼爬滿了綠綠的小蟲,該怎麼辦?」別擔心,本場從執行都會農業樂農城市計畫,以及輔導社區、校園等場域民眾之經驗,彙整出常見葉菜類、葫蘆科及茄科作物等常見18種病蟲害防治方法,並將其轉化為創新便利的防治轉盤工具,方便民眾於場域操作時即時查找! 防治轉盤易理解及操作,且可快速解決多數民眾會遭遇的「病蟲害如何防治」以及「防治資材如何稀釋」兩大疑問。民眾可藉由防治轉盤正面,初步區分發生的病蟲害類別,並且找到對應的物理防除方法及可選用的防治資材種類。例如,春季種植茄科作物 (如青椒、茄子) 時,若多日無降雨,天氣尚涼爽但氣溫已漸漸回升時,開始發現植株新芽捲曲,或於葉片上見到煤煙病徵,翻開葉片下位葉若發現比米粒還小的黃、綠色小蟲,則可能為蚜蟲危害。此時即可藉由轉盤建議之防治步驟,首先,以物理防除方法,移除受害嚴重之下位葉;移除病葉後,可再施用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如柑桔精油或乳化植物油 (例如,葵無露、農皂等);若病蟲害持續發生或加劇,則可再考慮使用藍底圓圈之生物農藥或礦物油,該類資材僅限於特定作物病蟲害,建議掃描盤面上 QR Code,確認可使用作物、病蟲害及稀釋倍率後再行施用。值得一提的是,防治轉盤背面附有稀釋換算表,考量多數民眾取得粉末狀或液態防治資材製劑後,不理解包裝說明上之稀釋倍率該如何配製,可參照換算表後找到稀釋倍率,據以配製。 防治轉盤所建議事項皆為有機或友善環境之防治方法,參照上述方法種植出的作物,無化學農藥殘留疑慮,民眾可安心食用。此防治轉盤目前已於台北市北投區清江國小及新北市淡水區新市國小、樹林區桃子腳國小等校園食農場域少量試用,可替課務繁忙之教師省下不少上網查找病蟲害防治方法的時間。同時,防治轉盤亦已無償授權予台北市農會,於建國假日花市舉辦活動時發放,可供市民家庭或社區園藝操作時參考。另外,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中興大學自然暨環境資源學院、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新竹縣政府、嘉義縣太保市農會、臺南市新市區農會亦申請授權印製,於講習會上發放,以協助自用栽培者或農民生產時快速查找化學農藥減量之替代方案。 本場也期待,藉由防治轉盤之易理解性及便利性,提升初階種植者友善防治意願,進而開始瞭解作物栽培及病蟲害等知識,累積種植及防治經驗,從而願意投入時間及精力,從植物殺手漸漸蛻變為綠手指!如有友善病蟲害防治推廣需求之農會、政府機關(構)、農業相關之大專院校、財團法人機構及非營利社團法人,歡迎與本場聯繫。 發布日期: 112-06-15 更新日期: 112-12-01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新北市立板橋國中:都市小農夫-食農心‧實農情 臺北分場 戴介三、蔡詠竹 02-26801841分機109、210板橋國中 劉美嬌老師 新北市立板橋國中從106學年度開始,結合對食農教育議題有興趣的社會、綜合活動、自然與生活科技、英語等領域教師成立食農社群,探究從產地到餐桌相關議題,進而研發相關課程,希望學生藉此認識農業生產與環境的關聯,覺察飲食與消費對健康的影響,建立良好飲食習慣。 學校推展食農教育多年後,教師們有感自身專業在於課程設計與教學,對於農業專業技術涉獵有限,認為作物栽培是一門須配合天地運作的精深學問,經常遇到許多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是學問很深的問題;例如所選擇作物成長不佳、土質不良卻無法改善、日照不足或雨量過多影響作物生長、育苗與移植存活率低、灌溉及施肥無法掌握等。 因此,111年特別申請農委會「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希望引進農業專業資源,提升社群教師相關知能,並擴展學生的學習範疇;計畫目標為應用都會農業研發技術導入學校食農場域,桃園場配合學校課程協助擬定種植計畫,分析土質及光照情況,給予植栽作物類別選擇建議,減少其摸索與盲目種植的失誤;另外,學校土質不利作物生長,長期僅施用有機質肥料來改良,效果不明顯,經本場同仁現勘後建議使用腐植土來增加地力,有效協助校園土壤改良。 此外,本場同仁也協助教師提升對智慧農業的認知,讓教師們理解作物生長要素可運用現代化設備調控到最佳,如土質監控、澆灌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教師們則以社群模式進行討論及設計課程,執行時彼此支援與協助,除了深化課程之外,許多農事操作一起共做,除了增進教師對農業職群的認知,也有助引導學生對知識及生涯之探索,更有助校園食農教育的持續深化發展。 發布日期: 112-06-15 更新日期: 112-12-01 新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板橋高中首創全國食育實驗室,並導入本場智慧農業 臺北分場 呂朝元 02-26801841 分機119板橋高中 李瑞婷老師 新北市的頂尖學校─板橋高中,長期以來堅持提供學生全面且創新的教育資源,不斷導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在全國首創的食育實驗室裡,板橋高中以農業教育和飲食美學的完美結合,從產地到餐桌,為學生打造了全新的學習體驗。 食農教育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致力於透過參與種植、烹調等實際操作,讓學生深入認識食物的來源與價值。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實地學習到如何管理農田、採收作物,以及如何將這些新鮮的農產品轉化成美味的料理。 在該校李瑞婷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親身參與種植、收成到烹飪的全過程,實踐理論與實際操作並重的學習方式,進一步體驗農業的趣味性與挑戰性。 此外,板橋高中與本場合作,推動校園溫室智慧農業的應用。透過物聯網IOT的技術,利用傳感器收集環境數據和進行大數據分析,以監控作物的生長狀況;學生可深入理解農業與科技如何交融,並透過此一結合打造更高效、更環保的農業灌溉模式,並創造農業數位分身管理一米菜園。 板橋高中的食農教育不只是教育改革的創新試驗,更展現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視,透過這樣的教育模式,學生將更深入了解食物的價值,並感受保護環境的迫切性。總結而言,本場將持續致力於都促進業與食農教育的發展,並提供校園師生優質的技術和學習資源,促進社會健康飲食及農業發展。 發布日期: 112-07-15 更新日期: 112-12-01 新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112年校園食農教育人員農事操作訓練課程 有鑒於學校食農教育推廣人員,針對校園環境發展符合各校特色及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為協助校園規劃食農教育耕作體驗場域,並導入農作管理技術,提高學校在農業教育功能及執行人員的知能,特此辦理本次訓練課程,以提供多元學習方法。 「112年校園食農教育人員農事操作訓練課程」於今(112)年7月18日在台北分場2樓大禮堂辦理,現場共有15位教師全程參與,課程內容分成四個部分,從作物、環境、澆水及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栽培作物所需知識,上午由劉廣泉副研究員、陳怡如助理研究員講述「蔬果育苗設備認識與育苗、移植技巧實務操作」,介紹育苗目的、工具與配備,播種法、扦插法實作教學、健康種苗標準與移植適期、蔬果移植實作教學,以及蔬果取得管道、資訊與優質種苗的判斷;吳安娜副研究員進行「校園食農場域特質與蔬果花卉栽培選擇」,介紹校園、建築物周邊食農場域環境態樣,農作物環境日照量簡易量測診斷與作物生長反應,適栽作物檢索工具應用。 下午則由楊雅淨副研究員、呂朝元助理研究員分享「蔬果栽培容器、介質、肥料與水分管理運用實務」,說明種菜箱(槽)的活用與選擇,優質栽培土具備的條件、質感觸摸與簡易量測判斷,校園食農作物促進產量之肥料利用,栽培介質土溼程度判斷,澆水管理周邊設備介紹及控制工具的操作應用,資材取得資訊與管道;李婷婷助理研究員介紹「蔬果常見病蟲害診斷及友善防治資材的利用」,說明病害與蟲害的辨識,環境友善之防治資材認識與應用,植保防治資訊取得與購買管道。 希望能提高學校在農業教育功能及執行人員的知能及技能,經由本場專業人員從旁給予技術協助,使學校老師都能輕鬆上手,現場參加夥伴反應熱烈,期能提高學校師生農業生產與安全教學執行成效,並透過農業界與教育界的相互學習,提升食農教育觀念及實務操作的能力。 發布日期: 112-07-18 更新日期: 112-12-01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112年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基礎培訓課程初階班 今(112)年8月8-9日在本場樹林分場2樓大禮堂辦理「112年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基礎培訓課程初階班」,本次初階班課程主要依據臺灣師範大學林如萍教授所研提的食農教育三面六項為架構,內容包括食農教育政策說明、農業與環境、農業生產與安全、飲食與健康、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飲食生活與文化,希望藉此能提高食農教育推廣人力的知能,建立食農教育推動的專業支持體系。 此外,本場為了解決校園、社區在推動食農教育時所面臨的問題,透過觀察不同農作物在光照、土壤濕度、溫度及病蟲害等狀況下,如何運用科技解決栽培管理上的各種問題,並介紹食農體驗實作型教學模組,特別安排了4堂課程,期待能協助教師及社區在推動食農教育時更加順利。 本次培訓課程全程參與共有69位學員,兩天課程最精采的部分,則是在「分組討論」,各組成員有專業生產者、學校教師及食農推廣團體,各組針對授課內容分成五大議題,鼓勵思考可利用哪些資源及素材發展教材,提出推動食農教育相關的策略,藉由農業界、教育界及實務領域的相互學習,激盪多元教學方法,藉以提升對於食農教育的觀念及實務操作的能力,鼓勵在地飲食文化傳承與創新,並實踐國產農產品消費及健康飲食生活。 發布日期: 112-08-09 更新日期: 112-12-01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112年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食農教育推動方向與實務解析活動紀實 樹林分場 戴介三 02-26801841分機109 食農教育法業於111年5月4日經總統公布施行,依據食農教育法第三條第五款清楚定義「食農教育專業人員」為有從事食農教育相關之教學、推廣、服務或諮詢之人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於112年5月4日發布「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及培訓辦法」,針對「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條件必須於申請前兩年內完成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時數8小時課程,分成線上及實體兩部分,線上課程為「食農教育政策與法案說明」2小時、「食農教育專業人員申請規定與流程」1小時,實體課程為「食農教育推動方向與實務解析」5小時。。 本場於今(112)年7月4日在台北分場2樓大禮堂辦理「112年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食農教育推動方向與實務解析」,本次培訓則為實體5小時之課程內容,現場共有75位學員全程參與,課程內容由戴介三助理研究員講述「食農教育政策與法案簡要說明」,介紹食農教育政策法案與推動方向、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分享、推廣食農教育架構、解析方式與討論說明;楊志維副研究員進行生產篇的案例介紹,撥放《藕是一群農夫》、《臺灣香檬酸甜味》影片進行小組討論與解析;傅智麟副研究員進行團體篇的案例介紹,撥放《志工耕耘全齡推廣》、《營養5餐午時對味》影片進行小組討論與解析;吳婉苓助理研究員進行校園篇的案例介紹,撥放《芋見故鄉圓》、《小廚師與謝師宴》影片進行小組討論與解析。 課程最後則由臺北分場莊浚釗分場長主持綜合座談,現場與會的夥伴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例如成立食農教育業師顧問團,畢竟食農教育需要不同的專業參與,可以集合眾人的知識力量及不同的技術專業,互相的合作向前邁進,提升對於食農教育的觀念及實務操作能力,讓大家在推動食農教育時能攜手同行不孤單。 發布日期: 112-08-15 更新日期: 112-12-01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112年都會農業技術及食農教育實務應用研討會 本場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委員會在今(112)年11月3日於該場樹林分場舉辦「112年都會農業技術暨食農教育實務應用研討會」,就都會農業發展趨勢、多元應用技術研發等面向進行交流,並展示近年都會農業技術在校園與實際場域驗證與擴散的食農教育成果,如何融合多方資源使農業能夠更全面性發展。 現場貴賓包括農業部農民輔導司陳俊言司長、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蘇宗振場長、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劉火欽館長、國立臺灣大學黃文達主任、黃麗君主任、王俊豪教授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如萍教授等。郭坤峯場長特別提出未來要協助發展多元經營體驗行銷模式與扶植農事服務業,結合轄區青農組織運用該場發展之都市農業技術,協力校園食農等場域建置軟體基礎,提供青農技術性支援,拓展都市近郊農民之多元發展。科教館劉館長也提到,該館與本場合作推動食農教育,鑑因於108年課綱強調素養教育,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操作過就能加深記憶,例如物理、化學、生物強調親自動手做進行實驗,未來教學希望藉由改良場專家來協助科教館進行課程規劃,在食農教育進行合作,讓學生和民眾有更深刻的印象,也能對農業做出更多的貢獻。農業部陳司長表示,農業政策兩大目標是讓農民收入增加、使民眾吃到安心農產品,然而食農教育面向很廣,像食農教育法所涵蓋六大推動方針,在都會區推動都會農業是重要工作,桃園區場與科教館啟動合作具有特別意義。 林如萍教授以「食農教育與綠色照顧的發展:都會農業結合策略」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從農業多功能的觀點,如何與都會農業、食農教育、綠色照顧等各面向結合,讓與會者對農業的角色有新體悟。後續並以「都會新農業發展趨勢與推動」、「都會農業多元應用技術研發」、「都會農業研發技術導入學校場域應用」、「都會農業資源跨域服務體系」等四大主題進行論述,在此架構下除了對我國食農教育、綠色照顧等議題之願景更為清晰,也期待後續多元應用技術的開發。研討會並邀請在各場域經驗豐富的專家們分享執行成果,包括在綠色照顧或學校場域的食農教育推動,或是在都會近郊場域與食農教育推動精神的顯現,使參與者不只學習友善環境,並從中思考如何善用智慧管理等新科技,整合公私部門的資源與服務,展現農業的多元性。 本場近年建立多項都市農業適用之栽培維護管理技術及模組,包含都會地區適栽作物檢索工具、都市農耕遠距澆水管理系統、校園落葉樹枝回收再利用技術模組及都市農耕病蟲害友善防治轉盤等技術,整合成「智慧植栽照護管理系統」,解決民眾對於作物種類篩選、澆水管理、土壤改良與堆肥製作及病蟲害管理等方面的困擾,不只提升參與者成就感,還可供直接運用於校園食農場域,已擴散導入16所學校。隨著城市人口密集度逐年升高,出現糧食供給、綠地減少等問題,臺灣都會農業發展需持續透過農業技術創新與食農教育加以解決,期待透過本次研討會的交流與分享,以及120位產、官、學研、場域執行者與農/市民朋友們的共同參與,激發更多火花並創造出新方向,使都會農業及食農教育的相關產業更為蓬勃,以促進並創造農業新價值! 發布日期: 112-11-03 更新日期: 112-12-01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11 NOV 森林小主廚 帶領學童們認識椴木香菇並烹煮品嚐,了解選擇自然食材的重要性。 發布日期: 112-11-30 更新日期: 112-11-30 宜蘭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棲地營造與夜觀 守護竹園裡的嬌客—諸羅樹蛙 慈心基金會於五月辦理了諸羅樹蛙的培訓課程,了解習性、分佈、現況,還有夜間調查,並不是我們愛走夜路,是因為諸羅樹蛙的公蛙大概6點會開始大聲唱歌,吸引畢生的摯愛,這時候正是看青蛙的好時機。這個月當然也不能錯過,帶著大家來夜觀(夜間觀察)諸羅樹蛙!原本擔心諸羅樹蛙的知名度不高,沒有人報名,結果也吸引了20多人報名參與。課程前半堂在社區活動中心先簡單的介紹諸羅樹蛙以及認識諸羅樹蛙的叫聲,耳朵聽著介紹、手邊忙著把點心掃光後,大家拉車到綠保農友的田區,兵分二路,準備觀察諸羅樹蛙。首先,老師很專業地查看農友營造的生態池,抓了一隻斑腿樹蛙(外來種)的蝌蚪,大家看蝌蚪的同時,突然諸羅樹蛙開始大聲唱歌!我們很幸運地馬上在水池旁發現了一隻公蛙。隨後,老師的電眼發現一隻小不拉嘰的小雨蛙,這麼小不拉嘰的蛙蛙竟然有著櫻桃小口,所以只能吃小小的昆蟲,像螞蟻、白蟻之類的。過了一陣子,大家都快放棄的時候,發現一個蛙屁股,這隻不愛鎂光燈,被我們發現後,就往竹葉的更深處跳、爬去。這就是我們這組今晚的成果。回頭和另一組會合,另一組的學員眉飛色舞的拿著照片和我們分享,他們竟然看到「兩對」諸羅樹蛙!(諸羅樹蛙的公母比例大約10:1,母蛙不會鳴叫,所以看到的機率很低),真的是運氣太好了!夜觀就是這樣,在沒有出發以前不會知道自己這一趟會遇上什麼!有的時候成果豐碩,有的時候什麼都沒看見,完全就是拼運氣的啊。希望下個月還能再來一起夜觀! 發布日期: 112-10-20 更新日期: 112-11-30 嘉義縣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111年度蔬果安全農安視訊研習 活動目標:進行農藥殘留正確知識的溝通,教育消費者選購當季蔬果,提升消費者對我國蔬果農藥殘留之認知,增進民眾對國產農產品的認同與支持度,促進我國農產品地產地銷,健全食農教育推廣體系。時間:第1場111年7月14日(星期四)上午09點-12點 第2場111年8月09日(星期二)上午09點-12點 第3場111年8月16日(星期二)上午09點-12點對象:學校老師、教職員、志工媽媽等有興趣之民眾 發布日期: 111-08-16 更新日期: 112-11-29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農業藥物試驗所 食農紮根 啟萌學習 目標:落實「學校衛生法」及其相關法規之實施,建立健康之校園。增進學校午餐衛生管理人員團膳衛生知識,維護學童用餐安全。加強學校膳食營養觀念,符合均衡飲食健康原則。辦理單位:主辦單位:農業部農業藥物試驗所研習對象:台中市西區忠孝國小低年級學生研習日期:112年6月29日(四)研習地點:台中市西區忠孝國小 發布日期: 112-06-29 更新日期: 112-11-29 臺中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農業藥物試驗所 圳流百年 緬懷「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技師遺澤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技師於1942年5月8日逝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今(8)日於臺南烏山頭水庫舉辦「八田與一技師逝世81週年追思紀念會」,副總統賴清德、農委會副主任委員陳添壽、臺南市長黃偉哲、日臺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奥正史所長、臺北事務所新聞文化部村嶋郁代部長、八田與一技師遺族代表八田修一賢伉儷、農田水利署署長蔡昇甫等人均出席追思會。前兩年因COVID-19疫情邊境管制,日方代表無法出席追思會,今年邊境解封,日方金澤市市長村山卓、加賀市市長宮元陸也特地親自到追思會場,與臺日代表在八田技師銅像前共同追思他對臺灣這片土地的奉獻,紀念會現場透過歌聲及影片傳達對八田技師的敬意及感謝,場面氣氛溫馨。賴副總統提到,八田技師費時兩年的規劃,並從美國及英國引進當時最先進的設備,歷經十年施工,以獨有的興建技術打造了烏山頭水庫,並完成了嘉南大圳灌溉系統,而嘉南大圳不但挺過了八七水災、九二一大地震,更通過了時間的考驗,仍持續穩定運作,其成果讓後人欽佩。嘉南平原原來是灌溉不易的區域,農民生活清苦,在烏山頭水庫完工後,不僅奠定臺灣農業發展基礎,其運作近百年至今,除供應農業用水外,更是嘉南地區民生、工商用水的重要來源。而臺灣民眾感念八田技師的奉獻,數十年來未間斷,如今,烏山頭水庫已成為臺日交流的重要平臺,兩國的交流有如一家人的密切。臺日在緊密合作下,定可為雙方創造共榮互利未來。農委會陳添壽副主委表示,八田技師一生為臺灣無私奉獻,其打造的嘉南大圳,是一項需要大魄力才能完成的偉大建設,在當年機具設備等條件受限下,八田技師展現高度的專業與毅力,才使嘉南大圳順利完工,讓嘉南平原從看天田的環境,一躍成為臺灣最大的穀倉。陳副主委也表示,今日懷抱著飲水思源的心意,向八田技師及其遺族表達感謝,農委會將會持續效法八田技師照顧農民的精神,秉持職人薪傳,為農民提供更好的服務。農田水利署進一步表示,八田技師於1920年率領臺日人民共同努力建造之烏山頭水庫,係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庫,而嘉南大圳時至今日仍是世界圳路密度最高的灌溉系統,大幅改善嘉南地區農民的生活。在每一代農田水利事業人員的用心努力維護之下,除了提供農業灌溉用水外,也促進工商業、科技業能蓬勃發展,烏山頭水庫各項維護營運的卓越成果,更於去年榮獲第22屆公共工程金質獎。農田水利署也說明,於109年10月1日嘉南大圳開工滿百年之日,全國農田水利會正式升格納入公務體系,改制為農田水利署,秉持著八田技師當年面對的困難的堅忍精神,在有限的資源及法規限制下,克服地形、地貌困難,因應氣候變遷,貫徹擴大灌溉服務之宗旨,提供穩定的水源及水質,改制兩年多以來,已擴大灌溉服務3.2萬頃農地,並提供4萬多農民良好的農業發展環境。農田水利署更表示,今日臺日雙方代表齊聚追憶八田技師的精神,並為延續他執著堅毅的精神,農田水利署同仁及上萬名水利小組長、班長未來也將攜手為臺灣農田水利事業繼續努力。最後,賴副總統也表示,臺日穩定交流及維繫彼此文化經濟的繁榮是維持臺日友好的重要資產,如同抗疫期間或遇到地震,兩國彼此在對方發生困難時互相伸出援手。今年因為疫情的解封,看到日本友人均至現場齊聚追思,一同感念八田技師的奉獻,更是兩國交流之友好象徵,希望往後的每一年,都能再於追思紀念會中與日本友人持續交流,傳承八田技師的精神,帶給這片土地安定幸福的發展,臺日情誼也能維持流傳下去。 發布日期: 112-05-08 更新日期: 112-11-28 全國、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農田水利署 2023山上芭樂節熱鬧登場 品嚐當季芭樂 112年度山上區芭樂產業文化活動於28日在山上國小正門口歡樂登場,希望藉由活動行銷臺南芭樂,市長黃偉哲表示芭樂有國民水果的稱號,不僅有高含量的維他命C、豐富的膳食纖維,適度享用可以增加身體免疫力。希望透過活動將臺南優質的芭樂推薦給更多好朋友們。農業局長李建裕指出,臺南山區土質優渥,物產豐饒,一年四季生產的芭樂是山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臺南種植面積達1611公頃,是生產芭樂的大本營,種植面積全臺第二,僅次高雄,希望藉由活動拓展農民市場,推動地產地銷,也讓消費者更認識山區產業。農業局表示,山上區擁有特殊的白堊形砂質土種,種植的水果像是鳳梨、木瓜、芭樂,品質都非常優良,尤其芭樂一年四季都有收成,維他命C豐富、營養價值極高,可入菜做成沙拉或是變身創意甜點、飲料,入秋後到來年春季正是芭樂最佳賞味期。活動當天山上區農會邀請在地社團帶來精彩表演節目外,超級紅人榜過關斬將歌手薛金顯也受邀到場與大家獻唱同歡,還有童樂闖關體驗、可口可樂免費送等好康活動,也邀請臺南各區農會特色農產展售,藉此拉近消費者與農民間的距離,讓更多消費者能夠支持選購在地的新鮮蔬果,增加農業產值,創造農民、農會及消費者三贏局面。 發布日期: 112-10-28 更新日期: 112-11-28 臺南市 支持認同在地農業 深化飲食連結農業 地產地消永續農業 臺南市政府 共740筆資料,第34 / 37頁,每頁顯示20筆上一頁 1...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頁 到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