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生產方式
我很好奇我們吃的蘆筍是怎麼來的?是長在地上?還是在土裡呢?
產環境

蘆筍屬於溫帶作物,適合生長在25~30℃。如果光照不足會影響蘆筍光合作用的效率,進而降低嫩莖的產量和品質,因此需要種植在日照充足的向陽區。在採收期需要的水量較大,以避免纖維質較多、降低品質與產量。也要避免積水,否則會使根系腐爛。[註01]

 

蘆筍生產環境

 

(照片來源: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蘆筍)

A
產過程[註02]
1.育苗

蘆筍多使用穴盤育苗,種子會先用清水沖洗後浸置於水中1~2天,期間要記得換水4~6次。再將種子種至穴盤中,1格穴盤種1粒種子,並用培養土覆蓋後噴水讓土壤保持濕潤。[註02]

 

  • 淺盤催芽淺盤催芽
    穴盤育苗穴盤育苗

 

(照片來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2.整地與定植

蘆筍的根系較長,會於種植前先用曳引機深度翻耕,讓蘆筍種植後的根系能向下生長。一般會在9~10月將育苗的蘆筍定植到田中,定植前先在淺溝灌水,並將幼苗種在淺溝底。

3.選留母莖

選留母莖是臺灣獨創的栽培方式,為了讓蘆筍適應臺灣亞熱帶的氣候,會在長出嫩莖後保留部分繼續生長成母莖,利用母莖上的擬葉行光合作用,供嫩莖生長,並讓芽盤與根系儲存養分。每年會在春、夏、秋季更新選留母莖,故一年會更新2~3次的母莖。

 

選留母莖

(照片來源: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蘆筍)

4.灌溉與施肥

栽培期間約5~7天灌溉一次,高溫期增加給水,採收期間會隔畦灌溉,且灌溉水量會到畦溝高度的1/3~1/2。有機肥施用會選在春季母莖培育期之前和冬季休閒期之前為原則,母莖培育期也要施肥及採收期追肥。

5.病蟲害防治

病害

主要為莖枯病防治,雨季施用推薦藥劑,作好田間衛生作業減少田間病原菌密度,或應用遮雨設備(設施溫室)栽培。

蟲害

夜蛾類及薊馬防治,施用推薦藥劑,懸掛性費洛蒙誘蟲盒及藍色黏板進行誘殺與監測,或施用友善資材。

 

  • 莖枯病為病原菌感染,會在蘆筍的莖部生成暗褐色病斑,使得病斑以上的莖乾枯而死。莖枯病為病原菌感染,會在蘆筍的莖部生成暗褐色病斑,使得病斑以上的莖乾枯而死。
    甜菜夜蛾會啃食蘆筍的嫩莖,讓蘆筍生長受阻或畸形。甜菜夜蛾會啃食蘆筍的嫩莖,讓蘆筍生長受阻或畸形。

 

(照片來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6.採收及儲藏

於採收期中,每天至少採收一次嫩莖,且白蘆筍要在每天早上仔細觀察,畦面有點狀潮濕或是裂縫處,就代表有嫩莖可以採收,避免長出土面而筍尖略轉為綠色或紫色。[註03]

採收後要用濕布蓋著蘆筍放置陰涼處,依照市場需求將不同長度的蘆筍分類分級,並以直立式的方式裝箱,避免橫躺使得筍尖向上彎曲。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