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飲食文化
你有聽過蘆筍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筍的身世[註01]

蘆筍的身世

 

蘆筍和臺灣的相遇

 

蘆筍一開始是從歐洲、北非、西亞等地生產,後漸漸傳往全世界。臺灣的蘆筍栽種歷史,自民國23年由臺北州農業改良場從日本引進嘗試種植,學習日本使用不留母莖的方式栽種,但並未在臺灣成功栽培。到民國40年代在彰化縣伸港鄉再次試種,並經加工廠製作成蘆筍罐頭,銷往香港、東南亞等地備受歡迎。為了供應大量的外銷罐頭需求,民國54年臺灣研究出獨創的「留母莖栽培技術」,大大增加了國內蘆筍的產量。

 

曾經的臺灣NO.1

 

從民國54年研發出留母莖栽培技術後,臺灣的蘆筍生產面積與生產量逐年增加,於民國64年達到高峰,全臺種植面積達18,686公頃。食品加工廠利用製作鳳梨、洋菇罐頭的休閒期,製作蘆筍罐頭供外銷,民國67年蘆筍的外銷產值近一億二千萬美金,讓臺灣一躍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蘆筍罐頭外銷國家。

 

民國70年代受到國際貿易自由化、臺灣人力生產成本提高等影響,需大量仰賴人力才能採收的蘆筍,因為成本增加、利潤降低,使得蘆筍產量驟減,直至今日,臺灣的蘆筍市場約有50%仰賴進口蘆筍。

 

A
浪費食物的懷念滋味

不浪費食物的懷念滋味

 

蘆筍的外皮會因為高溫而纖維化,所以製作蘆筍罐頭前要先削皮,避免口感不佳。而削下來的蘆筍皮除了丟掉做肥料以外,還可以加工熬煮成蘆筍汁內銷。蘆筍汁推出後的銷量不錯,進而增加綠蘆筍的採收長度,把纖維較粗的下半段拿去加工成蘆筍汁。過去在傳統柑仔店常見泳裝美女包裝的津津蘆筍汁,更是民國六、七十年代人的共同回憶。[註01]

A
、綠蘆筍 東西方各有喜好[註02]

在臺灣的傳統市場或超市裡,綠蘆筍的比例高出白蘆筍許多,在中式料理中,常將綠蘆筍搭配蝦仁、肉絲、彩椒、菇類等一起拌炒。受到日式料理影響,綠蘆筍也開始出現在手卷、和風涼拌的料理中。除了東方料理,近年來臺灣的飲食逐漸受到西方影響,綠蘆筍除了拌炒、涼拌以外,也會加入煎烤、義大利麵、濃湯等料理。

 

從民國60年代臺灣外銷的蘆筍罐頭幾乎都是白蘆筍就可以看出,西方人較愛吃多汁又軟的白蘆筍。荷蘭的蘆筍料理,多會把白蘆筍削掉大量的外皮,將整根白蘆筍放入滾水中悶煮。水煮後的白蘆筍,會搭配水煮馬鈴薯、水煮蛋或是燻鮭魚等食物,再淋上牛油、肉豆蔻粉、胡椒等調味料,就是一盤道地的荷蘭蘆筍料理囉!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