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目魚每兩隻就有一隻來自臺南
全臺虱目魚產量最多的縣市是臺南市,年產量占全臺50%,換句話說,全臺每兩隻虱目魚就有一隻是來自臺南市[註01],其中養殖面積最大的地區在七股區[註02],附近的北門區、學甲區、將軍區及安南區等地,也都是養殖虱目魚的重鎮,其沿海平淺的地形,非常有利於開闢魚塭,而臺南養殖虱目魚的歷史已經有三百多年,至今發展出豐富的虱目魚產業[註03,註04]。
在臺南吃虱目魚最好吃
虱目魚要維持新鮮並不容易,但偏偏虱目魚一旦不新鮮就會不好吃,所以唯有臺南產地才能吃到最新鮮、口感最Q彈、最鮮甜的虱目魚,因此臺南有非常多虱目魚小吃店,競爭激烈下,各個都可說是全臺最會料理虱目魚的翹楚。每一碗虱目魚湯背後,不只需要料理職人精湛的廚藝,還要各種虱目魚職人各司其職、共同努力。想知道臺南虱目魚從產地到餐桌的故事嗎? 答案就在「在地特色小教室」。
虱目魚之父:林烈堂先生
虱目魚養殖在臺灣已經有超過300年的歷史,但是一直無法研發出繁殖技術,以前魚苗都要去海邊撈回,導致魚苗的數量總是不穩定。直到1980年代,在漁民林烈堂的不斷鑽研之下,找出適合虱目魚繁殖的環境,終於在不用對魚施打賀爾蒙的情況下,成功讓虱目魚自然產卵,而且產量穩定,這可是世界創舉,因此林烈堂先生被稱為「虱目魚之父」。[註04]
- 黑琵牌虱目魚罐頭
- 看到這個罐頭的名字,你是否也很疑惑,虱目魚和黑面琵鷺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呀,淺坪式魚塭是虱目魚的傳統養殖方式,因為魚塭水淺的關係,冬天水溫過低,虱目魚容易凍傷而死,所以漁民都會在秋天將魚打撈上岸,放掉池水後,黑面琵鷺和其他鳥類就會來吃池底剩下的雜魚,形成人鳥共生的和諧生活。
- 然而近年來,有不少漁民為了增加漁獲量,而將魚塭改成深水池,在冬天不需要放乾池水的情況下,鳥類再也吃不到池底的雜魚,因此黑面琵鷺的數量逐漸減少。為此有些漁民開始恢復傳統魚塭的養殖方式,再將這些虱目魚做成罐頭,希望大家用消費來支持保育鳥類的理念,不僅保護生態,還能挽救逐漸流失的傳統養殖文化。[註15,註16]
註01:農業部 農業統計資料查詢
註02:七股區公所 產業概況
註03:《從餐桌到產地》,作者好吃編輯部,出版社麥浩斯,2013年。
註05:農業知識入口網-虱目魚的養殖歷史
註06:從虱目魚看臺灣(下)/洪新恩
註07:看不見的人|沿海魚塭的顧塭人
註09:虱目魚上岸前先來場「人魚搏鬥」,臺南學甲思慕的味,思慕的情境
註10:產業七股
註11:大港魚 虱目魚傳奇
註12:虱目魚為何有「南灣北直」之說?
註13:從懼怕魚腥味到成為拔刺達人,她的夢想是把虱目魚帶入越南菜
註14:臺南市安南區公所最新消息
註15:臺江國家公園推淺坪虱目魚養殖,打造黑琵Happy樂園
註16:核發濕地標章 保育經濟齊頭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