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認識農產
你有吃過康氏馬加鰆(土魠魚)嗎?你知道康氏馬加鰆在料理前的樣貌嗎?一起來認識康氏馬加鰆吧!
識農產

康氏馬加鰆(土魠魚)的肉質鮮甜、口感紮實又有油脂,不論是乾煎、紅燒或是炸成魚塊都很適合。你吃過康氏馬加鰆(土魠魚)嗎?你比較喜歡哪種康氏馬加鰆(土魠魚)的料理方式呢?

 
土魠魚羹
 
煎土魠魚
快問快答
問題
享用康氏馬加鰆(土魠魚)料理的同時,你知道康氏馬加鰆(土魠魚)的樣子嗎?請點選以下照片,把康氏馬加鰆(土魠魚)找出來。
選項A
答錯了
這是太平洋黑鮪魚。
再試一次
選項B
答對了
這是康氏馬加鰆(土魠魚)。
繼續閱讀
選項C
答錯了
這是圓花鰹。
再試一次
A
氏馬加鰆(土魠魚)特徵

土魠魚

 

康氏馬加鰆的身體延長,側扁,捕捉到的最大紀錄體 (尾叉)長高達240公分。體側為灰綠色,且有50-60條波形的黑色橫帶,腹部為銀白色,尾鰭呈現新月形。上下頜尖突。[註01,02]

A
魠魚家族[註02,03]

康氏馬加鰆(土魠魚)是鯖科、馬加鰆屬的魚種,除了康氏馬加鰆以外,臺灣還有另外4種馬加鰆屬的魚種,會被廣泛稱為土魠魚,一起來看看在市場裡有哪些魚種會被稱為土魠魚吧!

 

土魠魚家族

康氏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 (Lacepède, 1800)。

俗名:馬鮫、土魠、馬加、鰆魚、澎湖白金土魠魚。

體側有波浪形黑色橫帶,體(尾叉)長可達240公分。

適合煎食、煮味噌湯,或是製成土魠魚羹、魚酥。

臺灣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guttatus (Bloch & Schneider, 1801)。

俗名:斑點馬鮫、白腹仔、白北。

體背為藍灰色,體側具3-4列暗斑,最大體(尾叉)長76公分。

適合煎食、煮湯。

日本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Cuvier, 1832)。

俗名:藍點馬鮫、馬加剪、正馬加魚、真馬加魚。

體背鉛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8-9列縱向排列的深色斑點,最大體(尾叉)長113公分。

適合煎食、煮湯、鹽烤,或製成罐頭等。

高麗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koreanus (Kishinouye, 1915)。

俗名:朝鮮馬鮫、闊腹、破北、高麗鰆。

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2-3列褐斑,最大體(尾叉)長150公分。

適合煎食、煮湯,或是加工成魚羹。

中華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sinensis (Lacepède, 1800)。

俗名:中華馬鮫、大耳、中華鰆、疏齒。

體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上方具10-12條不顥之不規則黑色窄橫帶,幼魚則呈點狀,最大體(尾叉)長可達247公分。

適合煎食、煮湯,或加工成罐頭、鹽漬品。

延伸學習
  • 石喬仔,假土魠[註02,04]
  • 上述介紹的5種馬加鰆魚,是臺灣市場上常見的土魠魚種。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鯖科棘鰆屬的「棘鰆」,因為外型和康氏馬加鰆非常相似,有些人會用較便宜的棘鰆來替代,但是牠們的口感與風味卻差異甚遠。棘鰆(學名:Acanthocybium solandri (Cuvier, 1832)),俗稱為「石喬、竹節鰆、土魠舅」,魚身為藍綠色、腹部為銀白色,體側也有約24-30條黑色的波形橫帶。

     

    石喬仔,假土魠

     

    我們可以從以下4點來分辨康氏馬加鰆與棘鰆的不同:

     

    1. 體形:康氏馬加鰆較橢圓;棘鰆較細長。
    2. 上下頜:棘鰆上下頜較康氏馬加鰆細長。
    3. 尾鰭:康氏馬加鰆為新月形;棘鰆尾鰭弧度較扁平。
    4. 斑紋:康氏馬加鰆為較細的50-60條黑色波形橫帶;棘鰆為較寬的24-30條黑色波形橫帶。
A
產小百科 [註05]

中文名:康氏馬加鰆

別名:土魠魚、馬加、馬鮫、梭齒、頭魠、鰆、土托、頭魠、康氏馬發、塗魠

英文名:Narrow-barred Spanish mackerel

農產品分類:水產類

生物學分類:鯖科 (Scombridae)、馬加鰆屬(Scomberomorus)

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