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在地特色
這碗羹湯裡面的炸魚塊好好吃!
不知道這個魚塊是用什麼魚做的呢?
菜單上寫這個是土魠魚羹。
土魠魚也就是康氏馬加鰆的盛產地在澎湖,讓我來告訴你產地的故事吧!
湖縣康氏馬加鰆(土魠魚)

每年冬季是康氏馬加鰆(土魠魚)最肥美好吃的季節,雖然臺南的土魠魚羹很有名,不過111年漁業統計年報顯示,澎湖縣的康氏馬加鰆(土魠魚)產量最多,佔全臺灣總產量的三成。讓我們一起到「在地特色小教室」,看看為什麼澎湖盛產康氏馬加鰆(土魠魚)吧![註01]

A
地特色小教室
快速索引
    土魠魚羹是臺灣傳統的在地小吃,炸得酥脆的魚塊,淋上用大白菜熬煮的羹湯,這甜鹹的滋味,不論是當正餐、下午茶或是消夜都很適合!
    康氏馬加鰆(土魠魚)是中表層的大型洄游性魚類,每年9月入秋、水溫開始下降的時候,康氏馬加鰆便會南下洄游到臺灣海峽,直到5月水溫回升後,再往北邊洄游。[註02]
    因為洄游的習性與路線,康氏馬加鰆會沿著18-20℃的等溫帶,向南游到臺灣西北部的海域,大約12月中到達澎湖附近,一直到5月中才會離開,因此澎湖是臺灣主要的康氏馬加鰆漁場。[註02]
    每年3月到6月是康氏馬加鰆的繁殖期,幼魚身上有點狀的斑紋,兩歲以上的康氏馬加鰆就有繁殖能力,且一年只產一次卵而已喔![註03,04,05]
    康氏馬加鰆的身體細長,最大特徵是身上有50-60條波形的細黑色橫帶,最大可以長到240公分長呢!不過市場上還有一個和牠長得很像的棘鰆,除了身上的波形橫帶是24-30條的粗黑色以外,一般民眾從外觀很難分出牠們的差異。[註06]
    市面上的土魠魚料理,除了使用康氏馬加鰆以外,同為馬加鰆屬的臺灣馬加鰆、日本馬加鰆、高麗馬加鰆、中華馬加鰆,也都是常見的土魠魚類。[註07]
    澎湖的漁民會用曳繩釣(如照片)或流刺網等方式,在船身兩側伸出大竹竿,竹竿上綁上一條條的釣繩與釣餌,航行在大海中,吸引經過的康氏馬加鰆咬餌上鉤。[註08]
    康氏馬加鰆在中國華南一代被稱為「馬加魚」,荷蘭人會用「國王魚」廣泛稱呼鰆魚, 那麼臺灣為什麼會稱康氏馬加鰆為土魠魚呢?那是因為十七世紀在荷蘭人統治之下,最常和臺灣人互動的基層荷蘭士兵、水手們,大多使用當時的國際海洋語言「葡萄牙語」,音譯後就是臺灣常見的「土魠」啦![註09]
    康氏馬加鰆的口感細緻,到了冬天脂肪量會變得更多,魚頭適合煮湯,中間的魚身可以香煎、味噌醃漬或是炸成魚塊都很適合!
    臺灣各地有許多不同做法的土魠魚羹,有的會將土魠魚塊油炸,有的會裹粉水煮,不同的調料和炸粉做出來的都很不一樣,不妨吃吃看各地不同的土魠魚料理吧!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