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生產方式
我們吃的康氏馬加鰆(土魠魚)是怎麼來的呢?
產環境

康氏馬加鰆(土魠魚)喜歡棲息在大陸棚海域,有時候也會出現於潟湖和河口區域。牠的游泳速度快速、能力強且較兇悍,主要以小型群游魚類、甲殼類的生物為食。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康氏馬加鰆(土魠魚)的繁養殖技術,因此仍以野生捕撈為主要來源。 [註01,02]

A
產過程

每年9月入秋、水溫開始下降的時候,康氏馬加鰆(土魠魚)就會洄游到臺灣海峽過冬、繁殖,每年3月到6月為康氏馬加鰆(土魠魚)的繁殖期,兩歲的康氏馬加鰆就有繁殖能力,且一年只產一次卵,需要適當的資源管理。一直到5月水溫回升後,康氏馬加鰆會再往更北邊洄游。因此每年9月到隔年2月,便是臺灣漁民捕撈康氏馬加鰆的時節,常見的漁法為流刺網、曳繩釣、延繩釣等。[註03,04,05]

 

流刺網

流刺網是用一張或多層的魚網在海中,當魚類經過網目不大的漁網時會被纏絡式罹刺在漁網上,漁民再將卡在魚網上的魚收起。但流刺網很容易混獲海龜或海豚等保育類生物,且流刺網很容易漂走、無法收回,需適度的進行管理。[註06]

 

流刺網

 

曳繩釣

曳繩釣是在船尾拖曳釣繩,並在繩子的末端綁上帶有餌的釣鉤,在海中曳行釣捕魚類。專門做曳繩釣的漁船,會在船的兩側伸出大竹竿,竹竿上綁上一條條的釣繩,吸引經過的魚咬餌上鉤。[註07]

 

曳繩釣

 

延繩釣

延繩釣是由一條數公里長的主幹繩(主棍),主幹繩上再綁上數百條的支繩,每個支繩末端都綁著魚鉤,而主幹繩的頭尾及中間段,會綁上浮標作為標示。漁船選定好下棍處後,會將主幹繩以及掛滿餌料的魚鉤拋入海中,等待目標魚群上鉤。此種漁法可能會誤捕到其他的大型海洋生物,漂浮在海面的浮延繩釣更可能會誤捕到海鳥等鳥類。[註06]

 

延繩釣

延伸閱讀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