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飲食文化
你有聽過康氏馬加鰆(土魠魚)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什麼康氏馬加鰆被叫做土魠魚?

為什麼康氏馬加鰆被叫做土魠魚?

 

康氏馬加鰆在各地的俗名

康氏馬加鰆是鯖科的鰆魚,從印度到西太平洋都有牠的蹤跡。不同地方的人們在稱呼康氏馬加鰆的時候,都有各自的俗名,像是中國華南一代會叫「馬加魚」,十七世紀統治臺灣的荷蘭人則會用「國王魚」廣泛稱呼鰆魚,在臺灣附近的東南亞地區,大多使用馬來語「Tangierie」來稱呼鰆魚,不論是馬加魚、國王魚,還是Tangierie,他們的發音和土魠魚一點都不像,那麼臺灣為什麼會稱呼康氏馬加鰆為土魠魚呢?[註01,02]

 

葡萄牙語音譯後成為土魠魚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鄭維中依據史料推測,雖然臺灣十七世紀被荷蘭人統治,但最常與臺灣人互動的基層荷蘭士兵、水手們,因為在海上生活中,大多使用當時的國際海洋語言,也就是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所以在和臺灣人溝通互動中,很可能就是用葡萄牙語的「Dorado」或「Bonito」稱呼鯖魚類的魚種,音譯後就是臺灣常見的「土魠」啦![註01]

A
魠魚羹是外國料理?[註01,03]

土魠魚羹是外國料理

 

臺南府城有許多各具特色的土魠魚羹老店,有的甚至超過80年的好滋味,這樣的道地美食有可能是外國料理?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鄭維中分析,日文裡的「南蠻料理」會將食材裹上麵糊後油炸,再沾一些酸甜的醬料吃,像是「天婦羅」就是常見的南蠻料理喔!而南蠻是過去日本人對於歐洲人的代稱,這種把魚煎、炸熟,再泡入濃湯中一起吃的方式,是葡萄牙水手在漁船上保存魚肉的方式,也是地中海國家常見的料理方式。

 

葡萄牙水手這種保存魚肉的食用方式,是不是也很像我們的土魠魚羹呢?把康氏馬加鰆(土魠魚)用醬料醃漬後,裹粉油炸,再加到羹湯裡面,鄭維中研究員推測是荷治時期受到歐洲的荷蘭人影響,學習外國人的料理方式,且慢慢成為臺灣民眾的主流飲食,一直留存至今。

 

土魠魚羹的美味秘密

「炸魚塊」、「羹湯」是土魠魚羹的兩大主角。要先清除土魠魚骨、切塊,再用鹽、糖、蒜頭等調料浸泡,入味後再裹上番薯粉油炸。羹湯也會用蒜頭炒香,加入水、糖、鹽、大白菜等熬湯,加上番薯粉勾芡,就完成了土魠魚羹的羹湯。每一間土魠魚羹店的調料、裹粉都不太一樣,不同的比例以及油炸時間,造就出不同老店的特色。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