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特色
今天營養午餐裡有一種長鬍鬚的蔬菜,那是什麼菜啊?
那叫龍鬚菜,我最喜歡媽媽做的涼拌龍鬚菜,夏天吃很開胃!
你們知道龍鬚菜的故鄉在哪裡嗎?讓我來告訴你們龍鬚菜的故事。
花蓮縣吉安鄉龍鬚菜
花蓮吉安有三寶:龍鬚菜、韭菜和芋頭,其中龍鬚菜在過去被視為野菜,從野外採集到現在大規模種植,現在可是全臺最大的龍鬚菜產地,這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走在吉安鄉間,你能辨識出龍鬚菜嗎?一起到「在地特色小教室」聽龍鬚菜的發展故事,認識龍鬚菜。[註06]
在地特色小教室
快速索引
午餐裡有時會出現一種帶有捲鬚的蔬菜,吃起來有點脆脆的,涼拌很下飯,便當再加熱也不會變黃變味,這是什麼蔬菜呢?原來它叫龍鬚菜,每年四到五月是龍鬚菜的盛產期,六到十月也有出產,可以享用到美味的龍鬚菜!
北部人吃到的龍鬚菜大部分來自花蓮吉安鄉,光是吉安鄉的產量就佔全臺的一半,每天都會有剛收成的龍鬚菜,全程冷藏載到臺北果菜市場拍賣,很快的就會被分送到各市場、餐廳和營養午餐廚房。[註01,02]
由於龍鬚菜一旦採收就會開始老化而變粗糙,為了保持蔬菜新鮮脆嫩,吉安農民凌晨四點就帶著頭燈,出現在烏黑的田裡,趁露水滋潤著莖葉時,摘下末梢最軟嫩的部位。他們必須趕在早上九點前摘完,再經過泡水、預冷及打包裝箱,十點之前就必須出貨。[註03]
其實龍鬚菜以前只是一種鄉間野菜,而且吃的是它的果實「佛手瓜」,偶然有人試嚐嫩梢,才發現莖葉比果實更美味。一開始,龍鬚菜只有在鄉村家裡或山產店才吃的到。
隨著越多人知道這種蔬菜,越來越多農民加入種植的行列,讓龍鬚菜逐漸在吉安鄉開枝散葉。再加上龍鬚菜比其他蔬果容易照顧,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當休耕地活化政策推出時,吸引更多農民投入,讓吉安鄉成為全臺最大的產地![註02]
雖然龍鬚菜生命力旺盛,但是最近幾年在極端氣候下,夏季越來越高溫、有時連續暴雨或都沒下雨,導致龍鬚菜容易乾枯或生病,讓農民很苦惱。為此,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專家用科技來想辦法!
專家們在研究室裡做實驗,努力培育抗熱品種,同時他們也會到田裡做研究,在龍鬚菜上方搭設遮陰網,幫忙阻擋陽光可以降低溫度,而且在傍晚灌溉時,較低的水溫可以維持土壤溫度及水分。[註04,05]
農民說,龍鬚菜很需要水,但是也很怕水,為了讓龍鬚菜順利長大,常常要適時、適量地灌水,提供它充足的水分。種下小苗之前所打造的田畦,也要將畦溝挖深,就算下大雨也不會讓龍鬚菜淹死。
冬天裡來到龍鬚菜田好驚奇!空曠的田裡只剩一排又一排的佛手瓜,就像小朋友一個個排好隊,沒看過佛手瓜的人還以為是芭樂掉在地上呢!仔細看,佛手瓜的尾端長出小苗,準備在隔年春末夏初,長成一片茂盛的龍鬚菜田。
資料來源
註01:農業部農情報告資源網
註02:農業部農糧署東區分署
註03:十二節氣在地食材,曾靖萌、劉興榮、黃安葳,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2016年。
註04:未來,荔枝、龍眼可能有錢也買不到 農民怎麼和老天爺拆招?
註05: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註06:花蓮縣吉安鄉-關於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