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認識農產
吃過牛肉,但知道牛肉怎麼來的嗎?一起來認識牛肉吧!
識牛肉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牛肉料理,例如:牛肉湯、牛排、牛肉麵等。

 

 
清燙牛肉湯
 
牛肉麵

 

照片來源:本平臺編輯部

快問快答
問題
享用牛肉料理時,能分辨哪個是牛肉嗎?請點選以下照片,把牛肉找出來。
選項A
答錯了
這是雞肉。
再試一次
選項B
答錯了
這是魚肉。
再試一次
選項C
答對了
這是牛肉。
繼續閱讀
A
肉部位[註01、02、03]

牛肉部位

▲ 照片來源: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指導單位:農業部

 

仔細看這一張國產牛肉分切圖,會發現有7個區塊,分別是肩胛部、頸部、前腿部、腹脇部、背脊部、菲力和後腿部。每塊牛肉的肉質、口感和料理方式都不同,一起來認識這些牛肉吧!

 

①肩胛部
有板腱肉、梅花肉、黃瓜條和肩胛嫩肉。

其中板腱肉又稱「嫩肩里肌」,筋多肉實,適合香煎或燒烤;梅花肉又稱「翼板」、「霜降」,口感軟嫩又有油花;黃瓜條則稱「肩胛里肌」,纖維粗又有嚼勁,適合香煎、燉滷或是製成牛肉乾。

 

②頸肉
牛頸肉脂肪少,適合燉滷。

 

③前腿部
有前胸肉、繩狀肉、前腿心、前腿腱、小腱。其中前胸肉肉質堅韌,適合紅燒、燉煮,或做成肉絲、絞肉。

 

④腹脇部
有牛肋條、牛腩、牛五花、腹脇肉排。

牛肋條是肋骨的條狀肉,肉塊上有筋膜,是牛肉麵經常使用的部位;牛五花油脂多,肥瘦肉相間,可切成薄片做成燒烤或火鍋;牛腩有筋有肉又有油花,適合紅燒或燉湯。 

 

⑤背脊部
有沙朗、紐約克。

沙朗油花少、口感紮實;紐約克油花少,但均勻分布,肉質有嚼勁。

 

⑥菲力
菲力肉質軟、油脂低,且沒有筋。

 

⑦後腿部
有臀肉、頭刀、鯉魚管、和尚頭、後腿大腱、後腿腱、銀邊三叉、小三叉。

臀肉為後腿最嫩的部位,幾乎無油脂;頭刀為內側的後腿肉,筋少肉細,常用於肉片或骰子牛;鯉魚管形狀如管,適合炒食;和尚頭纖維粗,肉質較瘦,常加工成肉丸。

小知識
  • 牛腩不是只有一小塊
  • 腩一般指腹部,而牛腩是指牛腹部或肋骨附近柔軟的側肉(參考教育部國語辭典釋義),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雖然分切圖的牛腩是Thin Flank,牛身上有許多部位都被稱為牛腩。

A
牛家族 [註04]
 
臺灣黃牛

臺灣黃牛

最早在臺灣西海岸,平埔族人即有飼養黃牛的記載。

原是役用,曳引機出現後逐漸轉為肉用飼養。

因黃牛日漸衰微,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推動保種計畫,現已將成功推廣至民間產業。

安格斯牛

安格斯牛

原產於蘇格蘭,為主要肉牛品種之一。

具有良好適應性,屠肉率高。

脂肪豐富,如大理石紋,廣受飼養者喜愛。

布拉曼牛

布拉曼牛

發源地為印度,經巴西引進美國後改良為肉用品種。

耳朵長大、體型高長,肩峰明顯,頷、頸及腹部中線有明顯的垂皮。

有白色及棕色兩個品系,數量上以白色為大宗。

布蘭格斯牛

布蘭格斯牛

為布拉曼牛與安格斯牛的雜交品種。

以酒糟飼養,在酒糟與牧草間找到最佳的比例。

現以金門酒糟牛肉積極推廣行銷。

水牛

水牛

分為印度水牛與非洲水牛,印度水牛有沼澤型與河川型之分,臺灣水牛為沼澤型水牛。

顏色灰,有大而後彎的角。

為先民種植水稻的役用好幫手。

性情溫和,對環境適應佳,耐粗飼,抗病力強。

荷蘭牛

荷蘭牛

原產荷蘭,現已遍佈全世界。

臺灣乳牛飼養自日治初期開始。

主要為乳用品種,國內肉用以乳公牛及寡產母牛為主。

 

照片來源:畜產試驗所提供

A
產小百科 [註04]

中文名:牛肉
別名:依不同部位,有沙朗、菲力、紐約克等名稱
英文名:beef
農產品分類:畜產類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