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方式
我很好奇我們吃的鴨肉是怎麼來的?
生產環境
目前土番鴨飼養已漸由河床養鴨轉為戶外圈地飼養或室內飼養,也有部分將鴨舍建在魚池邊,水深1~2公尺,水池中混養臺灣蜆及各種魚類,鴨隻的排泄物能滋養水中的浮游生物,作為魚類食物的來源,可同時收穫鴨隻及漁獲。
番鴨屬於半陸地型鴨,因此在沒有水池的環境下,也能生長良好。肉用北京鴨除了育雛期以外,大部分採室外放養,且有水池或約10公分深的水溝。
-
戶外圈地飼養
室內飼養
漁牧混養
(以上照片來源:農業知識入口網-鴨主題館)
生產過程
1.育雛期
鴨農會為在育雛室的地面鋪上稻殼、稻草和木屑等墊料,保持環境清潔及乾燥。保溫是育雛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雛鴨(小鴨)出生的第一天應保持34℃,第五天降到30℃,第二週降到28℃。第三週左右可視氣候條件決定移出育雛室。
-
雛鴨(小鴨),上方的保溫燈打開後,可讓雛鴨保持溫暖。
2.生長期及肥育期
一般肉鴨屠宰齡在10週齡左右(約70日齡),番鴨飼養到臉部肉瘤呈紅色才會準備上市,屠宰齡通常在105~125日齡。
-
戶外圈地飼養
臉部肉瘤已呈紅色的白番鴨
(以上照片來源:農業部畜試所宜蘭分所)
資料來源
註01: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農作篇(二),策劃委員會編著,農業部,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