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生產方式
枇杷是怎麼種出來的?枇杷的家又是什麼樣子呢?
產環境 [註01]

枇杷為常綠果樹,喜歡溫暖氣候、耐旱,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廣,從砂質土、礫質壤土或礫質粘土都能生長,其中以排水良好、土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之礫質壤土、粘土較佳;只要無特殊嚴寒天氣的地區且年平均氣溫15℃以上就可以正常生長栽種。臺灣主要產地在臺中、南投及臺東等縣市淺山地區,其他縣市則零星種植。

A
產過程 [註02]
1.種植

枇杷大部份以高壓苗種植,只要適當控制新梢生長,翌年即可開花結果。

2.整枝與樹型改造

枇杷栽培為減少風災及便於田間作業,多將樹型矮化並利用修剪整理出枝條在樹冠內適當的配置,方便枇杷園之管理工作,維持樹體營養與結實生長之平衡。

3.花穗修剪與疏果

枇杷正常花穗的小花數在140朵以上,小花數愈多則開花期愈長,消耗養分愈多,所以在花穗生長初期即應適度疏剪;疏果作業時將擦傷果、病蟲害果、寒害果及過早或過晚之果粒剪除。

4.土壤管理

枇杷根群分佈淺且不耐水,生長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植株生長與產量。因此種植前必先選擇適合栽培的土壤,一般以土質疏鬆、排水和通氣良好的壤土為最佳。

5.肥培管理

幼樹應將肥料撒於根際土表及輕度耕鋤,經澆水或雨水進入土中,或將肥料溶于水後澆於根際亦可。

6.病蟲害防治

灰斑病、赤衣病、炭疽病、污葉病等病蟲害為枇杷主要需防治項目,應注重修剪枝條,保持通風及光照;適時且合理的施肥,避免氮肥使用過量。

7.適時採收果實

採收時間太早,則果實熟度不足,肉質差,糖度低;採收時間太晚則果皮外觀不良,商品價值低;應適期採收者才能兼具果實品質及風味。

A
料來源

註01: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臺東地區枇杷栽培管理技術

註02:《提高枇杷果實品質之果園管理》,林嘉興、張林仁,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