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在地特色
山龍眼
東山龍眼

在臺灣,每10顆龍眼就有3顆來自臺南,而這3顆裡面又有1顆必定屬於東山。東山龍眼靠著青灰岩的優質土壤環境,以及絕佳的氣候、地質條件,而擁有味香清甜的口感,並且還保持著土窯焙烤龍眼乾的傳統,發展出臺灣獨有的柴燒龍眼文化,成為當地富有特色的產業之一。現在,讓我們跟著「在地特色小教室」,一起來聽聽東山龍眼的故事。[註01]

A
地特色小教室
快速索引
    炎炎夏日,沿著174、175公路走進臺南市東山區,放眼望去,像金黃色珍珠般的龍眼高掛在枝頭上,這裡就是龍眼的故鄉-臺南市東山區。在臺灣,每年有超過三成的龍眼是來自於臺南,其中大約有35%是來自於東山。在東山山區水份充足、青灰岩優質土壤等優良的氣候與地質條件下,種出的龍眼口感Q、果肉豐厚甘甜。[註01]
    龍眼適合種植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具有排水良好的丘陵地形,在臺灣以臺南東山、南投中寮兩地最為知名,這裡的人們多半依山開墾,除了龍眼以外,也會種植香蕉和柳橙等作物。[註02]
    根據東山居民吳侃薔先生的描述,他的祖譜顯示祖先在200年前就已經來到東山進行開墾。在那個平原缺水的年代,墾荒的閩南人一步一步地越過丘陵,來到原為西拉雅族與洪雅族等平埔族原住民聚集的臺南東山,建立現在稱為「賀老寮」的閩南聚落。[註02、03]
    當時墾荒的先民來到東山,放眼望去除了滿山的龍眼樹以外什麼都沒有,對墾荒的人來說,靠山吃山,他們將日常生活、經濟活動跟龍眼綁定在一起。龍眼木拿來蓋房子、燒柴,而龍眼花可以給蜜蜂採蜜,更重要是,果實可以製成龍眼乾來販賣,增加收入。龍眼就這樣養大了一代代東山的居民。到現在,東山許多老宅的建築樑柱,都是彎曲的,就是因為是使用當時的龍眼木來做為材料。[註02]
    到了春末夏初,龍眼花開的時候,有些農民會搖動樹枝來收集新鮮的龍眼花,曬乾後製成茶包,也會邀請養蜂人到上山放置蜂箱,因為蜜蜂需要食物、龍眼也需要授粉。通常農民不會向蜂農收取放置蜂箱的費用,但在蜂農離開前,蜂農會贈送新收的蜂蜜給種龍眼的農民,這是屬於山上人的小小人情味。[註02]
    夏末秋初,是農民最忙碌的時節,全家總動員一起摘採龍眼和烘焙。壯丁組戴著袖套和斗笠、穿著長褲和雨鞋,有的爬上樹去鋸樹枝、採收龍眼和矮化修剪枝條,也有人在樹下拿著鉗子用剪的;還有些人負責用推車載運掛滿龍眼的小樹枝,送到烘焙工寮準備焙果。[註04]
    婦孺組負責在樹下進行挑選,看到有裂痕露出龍眼肉的就要淘汰出局,將一穗穗圓滾滾的金黃龍眼運到焙窯,準備烘成龍眼乾。因為龍眼無法久放,不管是出太陽或下大雨,果實成熟了就要盡快採收,農民們無論是被蚊蟲叮咬或被汗水浸溼衣服,也只是擦擦藥、喝點水,然後就要再繼續努力工作。[註04]
    冬日,農家拿矮化、修剪樹木取下的枝條來燒柴煮飯。立冬的時候,會將已經剝殼去籽的桂圓、糯米和黑糖混合起來拿去蒸,製作成桂圓米糕,就是最應景的節氣料理;等到更冷的時候,農民將烏骨雞和溫補食材一起燉熬成桂圓雞湯,那一口回甘熱湯,是東山人共同的溫暖回憶。[註05]
    龍眼產業在東山文化裡留下了不少痕跡,例如在龍眼栽種過程中,鄉民相互照應、一起興蓋家屋,形成獨特的互助文化。每年立秋進入龍眼產季時,農民會從「拜寮」開始、以「謝寮」結束,備妥乾料祭品,誠心地祈求工作順利、成果豐碩。[註06、07]
    東山是少有保留傳統土窯柴燒來製作龍眼乾的地區,短短五百公尺長的「南溪里土窯巷」,四周長滿了龍眼樹,有九十二座富有年歲的老土窯依山勢而建。龍眼季開始時,農民以龍眼木燃起裊裊燻煙,空氣中會傳來陣陣的龍眼柴香,窯火裡點點的微光更照亮了夜間的山路。[註07]
    早年這邊的龍眼都是野生的,擁有大片龍眼林的地主會以「競標」的方式開放給商人採收龍眼作桂圓。得標的商人帶著工人進入龍眼原始林生活兩個月,以焙灶寮為中心劃分區域,各自採收一定區域內的龍眼並烘焙成桂圓。工人們上午採收龍眼、午餐在樹上吃、下午就焙桂圓,晚餐後會住在寮中,每隔兩小時就起床一次,為焙灶寮調整火力和翻攪龍眼,以免烤焦,每一批龍眼都要烘烤長達6天5夜才能完工。[註03]
    現在,為了節省人力和工時,許多地方已經改成用機器烘烤龍眼乾,但土窯焙烤龍眼乾的工法卻仍然一直保留在東山地區。帶著淡淡的龍眼木香味、肉質厚實香甜的龍眼乾,是東山人的驕傲,遠遠不是機器大量、快速烘焙出來的成品能夠相比的。每到產季,就可以看到當地的婦女和小孩們,大家圍坐在門前,邊剝著烤好的龍眼乾殼邊聊天。[註07]
    隨著東山龍眼的聲名遠播,地方政府輔導當地的農民成立休閒農業區,規劃開放採果體驗,讓民眾能夠親自接近山林,並體驗用長竹竿絞龍眼、土窯烘焙龍眼等文化活動,享受道地的鄉土情趣,受到遊客們的歡迎。
    同時,也有地方社區開始思考農村營造,希望能為年輕人口不斷移出的東山注入活力。東山嶺南社區設立龍眼窯博物館,在當地國小推動食農教育,積極保存龍眼窯的生命史,期待東山的孩子能夠認同龍眼文化。[註08]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