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藍玄錦、昌佳致
前言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南投縣歷年茭白筍單位面積產量逐年下降,由101年24642公斤/公頃下降至111年15451公斤/公頃。其原因可能如下:
1. 筍農採用連作方式經營,又因為電照、刈頭等產期調節之技術發明,使農民為搶利潤於冬季電照處理,提早種植茭白筍,後續第二期作又遇到夏季高溫,影響茭白筍生育,導致產量下降。此外使用之總量氮、鉀肥過高,導致土壤酸化,除影響植株生育外,亦間接影響耐夏季高溫逆境之能力。
2. 茭白葉片及葉鞘佔總生質量50-70%,每公頃茭白桿(殼) 生產剩餘物鮮重可達7-10公噸。以往農友於種植結束後(約每年11-12月間),多以背負式割草機將地上部刈除,並棄置於田區,再直接以焚燒之方式,進行處理。然而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煙霧,妨礙行車視線,容易造成道路交通事故,且煙霧及粒狀污染物影響民眾生活品質及健康。再者,燃燒茭白筍殼(葉)之火勢不易撲滅及控制,可能衍生延燒鄰地農舍、威脅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等涉及公共危險情事。此外,燃燒茭白筍殼(葉)會因高溫破壞表土微生物相,且燃燒後之茭白筍殼(葉)灰會造成過多碳酸鉀及氧化鈣,導致土壤肥力不均等情形,進而影響後續茭白筍之種植。
3. 茭白筍栽種過程中,多需進行老葉或病害葉剝除之田間操作,以促進分蘗生長、促進通風、避免害蟲隱蔽,以利病蟲害防治管理。然茭白葉(殼)多堆置於田間暗溝,發酵腐爛過程中產生厭氧性細菌阻礙根部呼吸,且老葉攜帶之病蟲害,尚殘存於其上,除影響田內水流外,亦成為田間病蟲傳播源之一,但農民朋友於田間操作時,若再將剝除後之老葉移出田區,對於勞力上是一大負擔。
本場近年來開始嘗試導入不同之技術,期望能減少栽種之問題,以下將介紹近年本場於茭白栽培上進行之試驗結果,以供農友於未來栽培時之參考。
水產生產剩餘物應用於茭白筍土壤改良
利用蚵殼粉進行土壤改良,可有效協助農友解決土壤酸化問題,使田區恢復產能。經試驗結果顯示,利用每0.1公頃施用200 公斤之蚵殼粉,可將原土壤pH值4.65-4.90改善至pH值約5.61-6.03(表1)。經每期作三次之植株生育狀況調查顯示,第一期作調查結果如表2,以蚵殼粉處理之茭白筍株高分別為84.4、169.6及200.8 cm,顯著優於對照組田區之77.2、160.0及194.0 cm,預備進入產筍期之第三次生育調查之分蘗數,蚵殼粉處理為每欉35.3支,顯著高於對照組之每欉30.5支。第二期作蚵殼粉第一次生育調查之株高則為63.2 cm,略優於對照組之56.3 cm但並無顯著差異,第二及第三次之株高則分別為173.5、 218.8 cm,顯著優於對照田區之157.4及184.9cm。預備進入產筍期之分蘗數,蚵殼粉處理為每欉36.2支,顯著高於對照組之每欉33.2支。筍長及單筍重,兩期作皆以處理蚵殼粉之田區最佳(表3),顯著優於土壤酸化之對照組,但於筍徑、筍肉重、筍肉率上則無顯著差異。再與同樣管理方式,但未有酸化情形且未處理蚵殼粉之田區進行比較,本試驗處理田區之茭白筍性狀皆與該田區無顯著差異。全年產量比較上,土壤酸化之田區(對照組)產量為2316.8(1203.7+1113.1)公斤/0.1公頃,無酸化之田區產量為3017.4(1817.6+1199.8)公斤/0.1公頃,蚵殼粉處理之產量為3231.2(1821.5+1409.7)公斤/0.1公頃,依據上述結果顯示,蚵殼粉之處理可有效改善土壤酸化之問題,回復地力。
表1、蚵殼粉處理後之田區土壤營養成分表
| 
 | 
 | pH | EC(1:5) | OM | 全氮 | 磷 | 鉀 | 鈣 | 鎂 | 銨態氮 | 硝態氮 | 
| 
 | 
 | 
 | dS m-1 | % | % | -ppm- | |||||
| 蚵殼粉 | 取樣點1 | 5.61 | 1.22 | 3.94 | 0.33 | 202 | 80 | 1133 | 111 | 100.5 | 14.8 | 
| 取樣點2 | 6.03 | 0.97 | 4.33 | 0.23 | 195 | 60 | 1254 | 135 | 89.9 | 17.2 | |
| 取樣點3 | 5.70 | 1.01 | 4.51 | 0.20 | 235 | 59 | 1320 | 125 | 88.2 | 14.5 | |
| 
 | 平均 | 5.78 | 1.07 | 4.26 | 0.25 | 211 | 66 | 1236 | 124 | 92.9 | 15.5 | 
| 對照區 | 取樣點1 | 4.68 | 0.63 | 4.09 | 0.23 | 200 | 72 | 739 | 107 | 97.3 | 0.0 | 
| 
 | 取樣點2 | 4.65 | 0.77 | 4.49 | 0.22 | 190 | 62 | 979 | 134 | 79.8 | 16.1 | 
| 
 | 取樣點3 | 4.90 | 0.71 | 4.71 | 0.24 | 231 | 68 | 929 | 113 | 96.6 | 15.4 | 
| 
 | 平均 | 4.74 | 0.70 | 4.43 | 0.23 | 207 | 67 | 882 | 118 | 91.2 | 10.5 | 
表2、茭白筍田區生育性狀調查
| 
 | 
 | 第一次生育調查 | 第二次生育調查 | 第三次生育調查 | |||
| 
 | 
 | 株高(cm) | 分蘗 (支/欉) | 株高(cm) | 分蘗 (支/欉) | 株高(cm) | 分蘗 (支/欉) | 
| 第一期 | 蚵殼粉 | 84.4 | 18.0 | 169.6 | 31.8 | 200.8 | 35.3 | 
| 對照 | 77.2 | 16.0 | 160.0 | 29.4 | 194.0 | 30.5 | |
| 第二期 | 蚵殼粉 | 63.2 | 17.0 | 173.5 | 29.8 | 218.8 | 36.2 | 
| 對照 | 56.3 | 15.0 | 157.4 | 28.4 | 184.9 | 33.2 | |
表3、蚵殼粉對茭白筍性狀及產量之影響
| 
 | 筍長(cm) | 筍徑 (cm) | 單筍重(g) | 筍肉重(g) | 筍肉率(%) | 產量kg/ 0.1ha | |
| 第一期 | 蚵殼粉 | 20.3 | 3.8 | 98.3 | 50.3 | 51.2 | 1821.5 | 
| 對照 | 18.7 | 3.8 | 93.1 | 46.1 | 50.0 | 1203.7 | |
| 第二期 | 蚵殼粉 | 18.2 | 3.9 | 95.5 | 48.3 | 50.5 | 1409.7 | 
| 對照 | 16.3 | 3.9 | 90.2 | 43.1 | 47.8 | 1113.1 | 
魚茭共生
南投縣埔里鎮及魚池鄉是國內茭白筍栽培面積最大的區域,且因水源充沛且清澈,故有許多高經濟魚種之養殖戶,如鱘龍魚、鱒魚等。統計結果顯示,每30立方公尺之養殖池,每日排放之廢棄水約3-5噸,養殖後之廢棄水多直接排放至溪裡,實為浪費。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本場)建立之魚茭共生系統,係為利用上述養殖後之廢棄水,進行茭白筍田灌溉,再行排放。經調查及水質監測結果顯示(表4),養殖池之排放水pH值約介於7.12-8.00、DO值(溶氧量)為4.74-6.93ppm、氨態氮及硝酸態氮分別介於0.53-1.42 ppm及2.32-6.80 ppm之間,經由排入茭白筍田區後其水質數據則為pH 6.98-7.94、DO值4.23-6.07 ppm、氨態氮0.35-1.04 ppm及硝酸態氮0.87-1.76 ppm。養殖後之廢棄水排入茭白筍田區後,其氨態氮及硝酸態氮皆可經茭白之吸收而降低,除可提供茭白筍栽種期間之養分外,亦可達到淨化水質之效果,減少因養殖廢棄水中高含量氮造成溪流優養化之問題。
表4、養殖池排放水種植對茭白筍性狀及產量之影響
| 
 | 筍長(cm) | 筍徑 (cm) | 單筍重(g) | 筍肉重(g) | 筍肉率(%) | 產量kg/ 0.1ha | |
| 第一期 | 養殖池排放水種植 | 20.1 | 3.7 | 85.9 | 42.1 | 49.0 | 2025.9 | 
| 對照 | 19.7 | 3.6 | 82.3 | 40.9 | 49.6 | 1953.5 | |
| 第二期 | 養殖池排放水種植 | 19.2 | 3.5 | 83.1 | 41.2 | 49.5 | 1736.5 | 
| 對照 | 18.3 | 3.5 | 82.0 | 39.6 | 48.3 | 1693.7 | 
微生物製劑及菇蕈生產剩餘物質於茭白筍友善栽培上之應用
茭白筍之生產剩餘物質處理可分為生產期期間及生產期結束,以下分別介紹期處理方式
生產期之處理方式:
本場開發之微生物製劑係利用乳清蛋白、小麥胚芽、海草粉、矽藻土、蝦蟹殼粉及糖蜜等所製成,將木黴菌(Trichoderma)TCT-P001及上述資材投入濾袋中後,再添加適量之水,每日攪拌,待10-14日後,即可取出使用,可直接於田區進水口處施用(排水口封住),使其順著田間水流佈滿田區,以利植株吸收。茭白筍田區可以每次每0.1公頃施用20-30公升之量進行操作。微生物製劑之施用,可加速栽培過程中剝除下來並棄置於暗溝中之老葉的分解。
產季結束之處理方式:
1. 液劑處理:刈除後配合淹水將前述所發酵之微生物製劑放於進水口(20公升/0.1公頃),或均勻噴施田區四個角落,使田間含有豐富的分解菌群,可加速分解,封住排水口,維持水位於一定高度,7天-14天後即可整地。
2. 固態製劑處理:刈除後,先於田區進行灌水,並封住排水口,直接施用本場開發之TCT-P001稻草分解菌有機質肥料(商品名:長效木纖素),每分地施用量1公斤,靜置14天後,再整地即可。
表5.微生物製劑與農業循環物質栽培模式及傳統栽培模式之茭白筍生育性狀及產量比較
| Treatment | 株高(cm) | 分蘗數 | 單筍重 (g) | 總產量 (kg/0.1公頃) | 
| 傳統栽培模式 | 172.3 | 17.3 | 77.3 | 2369.5 | 
| 微生物製劑與農業循環物質栽培模式 | 190.0 | 19.8 | 90.2 | 3070.0 | 
結語
本場建立之魚茭共生生產模式,係整合茭白筍田之土壤改良,並利用茭白筍之吸收能力,淨化養殖漁業廢棄水之水質,另一方面,搭配有益微生物之使用,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整合為一友善環境、永續農業生產之栽培模式,以維護水田之自然生態並提升茭白筍及漁業養殖產能之效益。
- 相關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