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認識農產
你有吃過飛魚嗎?你知道它在料理前的樣貌嗎?一起來認識飛魚吧!
識飛魚

飛魚,一種會躍出水面滑翔數公尺的魚類,每年3、4月當海水溫度升高時,有一群飛魚會隨著黑潮洋流成群來到臺灣海域,一路由南往北至東部及東北部海域;另一群飛魚則由日本南方海域洄游到彭佳嶼附近產卵;兩群飛魚的魚汛期均可持續到7月底左右。[註01,02,03]

 

臺灣東部沿海的原住民族會捕捉飛魚,製作成各式料理,例如達悟族傳統料理-水煮飛魚、飛魚乾,以及阿美族傳統料理-燻烤飛魚。另外有一群在東北部海域作業的船隻只會採集洄游到彭佳嶼產卵的尖頭細身飛魚的卵,做成飛魚卵香腸、飛魚卵醬等加工品。因此飛魚與飛魚卵漁業捕撈的對象可是不一樣的喔![註01,02]

 

為什麼飛魚能在空中滑翔?為何不同地區利用飛魚的方式不一樣?答案就在下方的「飛魚特徵」、「飛魚家族」。

 

 
水煮飛魚
 
燻烤飛魚(照片來源:數位島嶼,蘇佳宏)
快問快答
問題
享用飛魚美食的同時,你知道它的原貌嗎?請點選以下照片,把飛魚找出來。
選項A
答對了
這是飛魚(白鰭鬚唇飛魚)。
繼續閱讀
選項B
答錯了
這是旗魚(雨傘旗魚)。
再試一次
選項C
答錯了
這是魟魚(印度蝠鱝)。
再試一次
A
魚特徵

飛魚構造圖

 

飛魚滑翔的利器:長而寬闊的胸鰭
飛魚最明顯的特徵是胸鰭,長度超過體長的一半以上,鰭條間有薄膜相連。當飛魚受到驚嚇或有掠食者(如鬼頭刀)追捕時,就會利用尾鰭快速推進、衝出水面,並展開胸鰭滑翔於海面上,根據目前觀測到的紀錄,飛魚滑行於水面上的時間可達45秒,滑行距離可達400公尺。[註04]

 

雖然叫作「飛」魚,不過飛魚的胸鰭沒有肌肉和骨骼支撐,不像鳥類可以拍打翅膀、鼓動空氣使身體向上提昇,因此飛魚無法飛行,只有滑翔的能力。[註05]

 

飛魚卵
產出的飛魚卵團具有黏絲,可附著於漂浮物或海草之上,北部漁民常利用此特性,在海面鋪設草蓆,讓飛魚在草蓆上產卵,藉此收集飛魚卵。目前漁民必須遵守飛魚卵漁業管理制度,維護漁業資源永續利用。[註01]

小知識
  • 飛魚俗稱「飛烏」(閩南語)
  • 有人認為飛魚的體型像烏魚,而且與烏魚一樣,每年固定時間會在臺灣附近海域大量出現,因此將飛魚稱為「飛烏」,意思是會滑翔的烏魚。

A
魚家族

飛魚是一種洄游於大洋表層的魚類,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在臺灣的四面海域都有機會看到飛魚出現。飛魚科在全世界目前約有8屬52種,臺灣紀錄約有7屬25種,其中臺灣常見的飛魚有6種,漁民依據體型大小約略分類,並俗稱為「大烏」及「小烏」。[註03,06]

 

大烏
依據調查結果顯示,大烏比小烏早抵達南部的漁場。此外,南部漁業主要捕撈大烏。[註08]

 

小烏
由於體型小的飛魚較少魚肉,因此比較少直接食用魚隻,而是做成魚餌來捕捉飛魚的掠食者,例如鬼頭刀、鰹魚、旗魚及黑鮪魚等魚類。此外,南部漁民會解剖抱卵的雌飛魚、取出卵巢,而北部飛魚卵漁業則是蒐集已產出的受精卵。

 

大烏
黑鰭鬚唇飛魚

黑鰭鬚唇飛魚

胸鰭一致為藍黑色,為臺灣常見飛魚6種之中體型最大。

在臺灣分布於南部、東部、東北部及北部海域。

在達悟族文化中數量最少且最為尊貴。不可火烤食用,會使皮膚生瘡。[註09]

白鰭鬚唇飛魚

白鰭鬚唇飛魚

胸鰭一致為白濁半透明。

臺灣東部及南部海域較為常見。

在達悟族傳說中,是最早到達蘭嶼的飛魚種。第一次捕捉到時不可分給外人,船員與家人一起食用。[註09]

紅斑鬚唇飛魚

紅斑鬚唇飛魚

胸鰭呈淡色至紅褐色,散布暗色斑。

主要出現在蘭嶼及綠島海域,臺灣其它海域無採集紀錄。[註08]

在達悟族文化中數量最多,肉質細緻,是族人最愛的飛魚。[註09]

 

小烏
斑鰭飛魚

斑鰭飛魚

胸鰭呈黃綠色,鰭膜上橢圓褐斑。體型小。

在臺灣分布於各沿海水域。

在達悟族文化中數量多,較沒地位。[註09]

臺灣東部海域各定置網漁場捕獲量較多的飛魚種。[註08]

尖頭細身飛魚

尖頭細身飛魚

胸鰭除了下緣白色外,餘一致為藍黑色。體型比較細長。

在臺灣以東部、北部、東北部海域為主。

在達悟族文化中不食用,只作釣餌。[註09]

是飛魚卵漁業主要產卵的魚種。[註01]

白短鰭擬飛魚

白短鰭擬飛魚

胸鰭較一般飛魚短,一致透明無色。為臺灣常見飛魚6種之中體型最小。

在臺灣分布於各沿海水域。

在達悟族文化中不特別捕捉,不食用,只作鬼頭刀的釣餌。[註09]

 

(照片來源:黑鰭鬚唇飛魚、白鰭鬚唇飛魚、尖頭細身飛魚-漁業署縱橫魚蝦貝類網/ 斑鰭飛魚、白短鰭擬飛魚-王世斌教授/ 紅斑鬚唇飛魚-Gerald McCormack

A
產小百科

中文名:飛魚
別名:alibangbang(達悟族語)、kakahong(阿美族語)、timu(撒奇萊雅族語)、sauR(噶瑪蘭族語)、飛烏(閩南語pue-oo)[註10,11]
英文名:Flyingfishes
農產品分類:水產類
生物學分類:飛魚科 (Exocoetidae)

A
料來源

註01:臺灣的飛魚卵漁業,王世斌,臺灣水產雙月刊第7期,2012年。
註02:臺灣飛魚卵總容許捕獲量等科研探討及資源利用現況,王世斌、蕭聖代、莊昇偉,臺灣水產雙月刊.第11期,2016年。
註03:臺灣飛魚資源的利用現況與省思,王世斌、邱萬敦,漁業推廣第384期,2018年。
註04:Flying fish: Real fish, but not really flying
註05:飛魚面面觀,張水鍇,漁業推廣261期,2008年。
註06:臺灣常見經濟性水產動植物圖鑑
註07:飛魚資源之地理分布及管理之研究
註08:臺灣黑潮海域飛魚的優勢種和時空分佈,張水鍇、林忠暉,漁業推廣第308期,2012年。
註09:原住民與社區保育區(Indigneous & Community Conserved Area, ICCA)在臺灣的發展及建構--海洋 ICCA的監測--以蘭嶼飛魚漁獲為例(II),張水鍇、黃怡禎、曾奕瑄、林書菲,2014年。
註10: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辭典
註11: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取消連結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