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列印區塊: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飲食文化
你有聽過飛魚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悟族文化中的飛魚

蘭嶼四面環海,對島上的達悟族人來說,海洋就像藏寶庫,各種魚蝦貝類提供族人豐富的食物來源,每年春夏之際湧現的大量飛魚,更是天神恩賜的禮物。

 

飛魚神話故事
達悟族有個飛魚神話故事,傳說在族人親近海洋之初,一群沿海覓食的族人,無意間發現了飛魚,捕抓後與其他的魚蝦貝類共煮食用,結果全身奇癢難耐,從此以後,族人一抓到飛魚立刻丟棄。飛魚之神知道後很難過,於是託夢給族中長老。在夢裡有一隻黑色飛魚教導長老,如何正確地捕捉與食用飛魚,還要為飛魚舉行儀式。祂說:
 

首先介紹我們黑翅膀的飛魚(mavaeng so panid),我們在魚群中是最少、最尊貴、體型最大的,你們可以輕易捕到我們。除了可以在白天乘小船划到海中,用蝦肉來釣,也可以把我們當餌來釣鬼頭刀。但我告訴你們,把我們曬成魚乾的時候,絕對不要再用火烤來吃,免得吃了會得皮膚病,會很痛苦。希望能把我們善加處理,要依規定來食用我們。其次,介紹白翅膀的飛魚(sosowo’en),他們在我們魚群中數量也不多,但卻是我們魚群中的先鋒,他們最先到達你們的島,你們最早吃到的就是這種飛魚。可以在黑夜用火把照明來誘捕他們,用火把的光來召喚、撈捕他們。我告訴你們,你們要把他們切開曬乾,可以用火烤來吃,這種飛魚不會有問題的!紅翅膀的飛魚papata’on在魚群中是數量最多的,你們若在船上點起火把,他們就會靠過來,而且一來就成千上萬,你們可以盡量撈捕。你們可以在白天乘著小船在海上,用蝦做餌來釣他們,也可以把他們綁在大魚鉤上釣鬼頭刀。因為他們數量最多,所以你們捕獲這種飛魚的量也最多。可以把他們切開曬成魚乾,也可以用火烤食,這種魚也不會有問題的。……

 

以上將各種類型的飛魚名稱及其處理辦法明白告訴你們,希望每一年都能為我們飛魚的到來舉行招魚祭儀式。你們要在十月的時候砍伐做火把用的蘆葦莖,十二月時我們看見砍下的蘆葦莖已堆在那裡之後,我們就會從南方慢慢地飛到你們的島,所以要在一月時為我們舉行招魚儀式,我們就會很快地趕到你們的島。此外我還要叮嚀你們在十二月時修好船隻及裝備,一月十六日要預備魚架,一月十七日要洗碗盤,一月十八日要舉行招魚祭。招魚祭時,你們要穿禮服,配戴黃金、銀帽,還要殺豬和雞,用豬和雞的血來招引我們,我們就會很快地到來,晚上你們出海點燃火把來召喚我們,我們就會很容易被你們捕獲。到了四月份,你們在白天划小船到海上來,拿蝦作餌我們也會在海中等待被你們釣起,千萬要記住,不要忘記。(註:上述月份皆為達悟族人的歲時曆法,非國曆月份。本文摘錄自《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註01])

 

 
黑鰭鬚唇飛魚
 
白鰭鬚唇飛魚
 
紅斑鬚唇飛魚

 

(照片來源:黑鰭鬚唇飛魚、白鰭鬚唇飛魚-漁業署縱橫魚蝦貝類網/ 紅斑鬚唇飛魚-Gerald McCormack

 

 

海洋文化曆法
達悟族人依循著神說故事中飛魚之神的叮囑,依據飛魚的漁汛期,把一年分為三個季節,rayon(飛魚海上漁撈的季節)、teiteika(飛魚海上漁撈結束的季節,俗稱夏季)、amyan(飛魚將來臨的季節,俗稱冬季),每個時期都有相應的禁忌及重要慶典。[註02,03]

 

飛魚招魚祭(約為國曆2月至3月)
這天過後,達悟族人允許在夜間以火把照明來捕捉飛魚,之後(約為國曆5月至7月)可於白天捕捉飛魚,但不可捕捉其他魚種。

 

飛魚收藏祭(約為國曆6月至7月)
從這天起,不可再捕捉飛魚,改抓其它魚食用,並將之前抓到的飛魚曬乾儲存,以備冬季時食用。

 

飛魚終食祭(約為國曆9月至10月)
這天之後禁止再食用飛魚,吃不完的飛魚乾掛在屋旁柴架上讓豬狗吃食,不隨意丟棄,藉此表達對飛魚的尊重。[註04]

A
悟族人食用飛魚的文化

達悟族人食用飛魚的文化

 

飛魚不僅是達悟族人日常生活的食物,對於達悟族人而言,飛魚具有神聖而崇高的地位,因此從捕捉到料理方式,甚至是盛裝的器皿,都有一套獨特的習俗,每個部落又各自發展出不太一樣的規定。從海洋曆法、捕撈方式到飲食文化,皆蘊涵了達悟族人對自然環境的尊崇及永續生態的概念。

 

刀切魚肉
達悟族人刀切飛魚肉的方式講究,傳統方式會在魚身側面劃上三刀,可將魚肉平分成三片,而漁人部落有一家族以四刀方式,相傳由巴丹人傳授,藉此平分魚肉給家中的四個孩子。[註05]

 

烹煮方式
第一次捕回來的飛魚要當天水煮吃完,小船晝漁祭(約為國曆4月至5月)前也只能水煮,不能火烤或炸飛魚,傳說吃了火烤的飛魚會身體生瘡。水煮時,會以海水曬乾而成的海鹽調味,加入湯中增加鹹味。[註03,05]


盛裝器皿
傳說故事裡表示共煮食用會生病,因此飛魚不能和其他食物共煮,而且必須以專用鍋碗分別盛裝,表達了達悟族人對飛魚的尊重,另一方面在早期清潔用品未發達的年代,能有效避免食材之間的汙染。[註03]

 

製作魚乾
飛魚乾的製作過程,包括去除內臟及魚眼、清洗魚肉、在魚肉上抹鹽防腐防蟲,最後吊掛在竹竿上日曬。各個部落有不同的吊掛方式,朗島、東清、野銀部落或部分夜間捕獲的飛魚,從魚眼串起、直立掛曬,並將魚腹朝向家屋、背對大海,象徵捕獲的飛魚不會再跑掉,具有豐收之意;紅頭、漁人、椰油部落則是將繩子綁在魚腹上,使其呈現飛翔的姿態,並將魚頭朝向家屋,尾向大海,藉此代表豐收。[註03]

A
部海岸原住民族的飛魚文化

東部海岸原住民族的飛魚文化

 

很多人一聽到飛魚,首先聯想到達悟族文化,居住在臺灣東部海岸的原住民族,例如阿美族、噶瑪蘭族及撒奇萊雅族,也有飛魚飲食文化。不只蘭嶼有飛魚季,每年4月到6月期間,花蓮、臺東沿海也有大量飛魚出現,族人們趁著一年一度的飛魚季捕捉飛魚,一部分煮食,另一部分切塊醃漬,或燻烤成飛魚乾,藉此延長魚肉的食用期限,留待魚汛期過後慢慢享用。[註06]

 

燻烤飛魚乾
阿美族捕獲飛魚之後,主要以燻烤方式製作飛魚乾。族人會將飛魚剖開、去除內臟,並以鹽水浸泡數個小時,再將魚肉放在炭火上緩緩燻乾。有時為了增加風味,阿美族人會在炭火上放置一層月桃梗,將梗桿烘烤出香味,讓香味慢慢燻入魚肉中,塑造出獨特的風味。[註07]

 

燻烤時,首先以吊掛方式,讓魚體呈平直狀,接著才會將魚肉平鋪於月桃梗上方。燻烤時間長達4-8小時,氣溫越低,燻烤的時間越長,每一片魚乾都是費時費心的美味結晶。

A
料來源

註01: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余光弘,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8年。
註02: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夏曼‧藍波安,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註03:達悟族傳統海洋知識與文化研究暨活用推廣委託專業服務採購案(正式報告),楊政賢, 郭健平, 王靜嫺著,2020年。
註04: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祭典儀式
註05:原住民與社區保育區(Indigneous & Community Conserved Area, ICCA)在臺灣的發展及建構--海洋 ICCA的監測--以蘭嶼飛魚漁獲為例(II),張水鍇、黃怡禎、曾奕瑄、林書菲,2014年。
註06:農業兒童網-飛魚的文化
註07:噶瑪蘭社會文化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