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飲食文化
什麼叫芭樂?

芭樂看似是臺灣國民水果,但是從芭樂的正式名稱「番石榴」,就可以知道芭樂也是從國外傳來的食物,由於芭樂多籽像中國的石榴,因此傳進中國後就叫做番石榴[註04]。而現在之所以叫芭樂,是從臺語「拔仔」而來,很可能是揣摩西班牙文guayaba,至於為什麼是揣摩西班牙文,而不是法文呢?這就和芭樂的原產地很有關係了!

 

芭樂的原產地在中南美洲墨西哥至秘魯一帶,早在數千年前,芭樂就是印第安族阿茲特克( Aztecs )與印加( Incas )人重要的食物,直到現在仍然是當地原住民族的藥材和保健飲料[註3]。當地人將芭樂稱為guayabo,在十六世紀後由西班牙人帶到世界各地,之後才輾轉來到臺灣。[註08]

 

從臺灣栽培的最早記載中可知,芭樂引進臺灣已有300多年歷史。現在吃到口感較為硬脆的品種,大多是在民國60年代將泰國品種改良過的,例如珍珠拔、水晶拔等。早期芭樂的產地以臺北、彰化、新竹等地區為主,之後隨著工商業的蓬勃發展,產地逐漸往南遷移,民國70年後改為高雄、臺南、彰化等縣市為主。[註05]

 

為什麼叫芭樂

A
樂與梅粉

你曾經在購買芭樂的時候,收到一包梅粉嗎?你有想過為什麼吃芭樂要加梅粉嗎?

 

原來是因為有些人覺得單純吃芭樂有種酸澀感,加入梅粉調味,透過其中帶有酸甘味的梅肉,再加上鹽巴和砂糖的點綴,可以將芭樂的甜味帶出,如此鹹、甘、酸,層次豐富的滋味,為芭樂增添不少風味,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不過因為梅粉鹽分重,吃太多容易讓體內的鈉含量超標,所以適量就好。[註09]

 

芭樂與梅粉

A
元普渡的傳統「忌」品有芭樂

傳統農家認為,芭樂籽經過排泄後,回歸到土中會長出芭樂樹,對神明、好兄弟不潔,不適合放上供桌,即使現在農業進步,農民早已改用芭樂苗種樹,舊觀念仍揮之不去,許多媽媽都表示芭樂不能拜,但問起原因,很多人也一頭霧水,僅回答老人家都是這麼說。(摘錄自上下游〈扭轉觀念,農會中元帶頭拜芭樂〉[註07])

 

中元普渡忌芭樂

A
灣辦桌的經典飲料:芭樂汁

辦桌的時候,你最常看到的果汁飲料是什麼呢? 其中一定有芭樂汁!少了芭樂汁就像少了一樣臺灣味,是個特別的餐桌飲食文化。

 

芭樂汁之所以會時常出現在辦桌上,可能是源自民國60、70年代,臺灣一家飲料製造商的點子,為了解決土芭樂銷路不佳,再加上土芭樂不易保存及果實軟嫩不易運送的特性,決定將其壓榨成汁。因為果汁保留了土芭樂的濃郁香氣,因此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不過也有人覺得芭樂汁太過濃郁、甜膩,習慣和柳橙汁混合調配,增加酸甜口感,創造出「柳芭汁」甜而不膩的新滋味。[註06]

 

臺灣的辦桌文化(照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新聞處)

臺灣的辦桌文化(照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新聞處)

A

● 吃芭樂放槍子,吃柚子放蝦米:
意思是消化不良。吃芭樂而便秘;吃柚子排泄出像小蝦米一樣的白色果肉。[註01]

A
A
灣地名

臺灣鄉間常見拔仔庄、嶺拔林、那拔里,都是指芭樂生長之地,可見臺灣以前到處都有芭樂樹。[註02]

今日任務
  • 你家附近也有拔仔地名嗎?請你用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輸入搜尋「拔仔」或「那拔」等關鍵字,找出臺灣哪裡也有芭樂地名,進一步了解家鄉的地名由來。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