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飲食文化
年前的臺灣沒有「紅豆口味」

當要吃剉冰、豆花、燒仙草,被問到「你要加什麼料?」的時候,配料中十之八九都會有紅豆這個選項,不只如此,麻糬、紅豆餅甚至甜粽等包餡料的甜品,也都會有紅豆口味,可見紅豆在臺灣甜點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你能想像沒有紅豆的世界嗎?

 

不過如果你能穿越時空,來到日治時期以前的臺灣,當你說要加紅豆料時,大部分的人會頭上充滿問號,因為當時的臺灣人還真的沒有吃紅豆的習慣,這種文化是隨著日本人帶進臺灣的,舉凡紅豆麵包、紅豆餅、紅豆湯及羊羹,都是在日治時期傳入臺灣,至今臺灣老一輩的人仍然習慣用日語「アンパン」(a n pan),來稱呼紅豆麵包,另外也常以日語「たいこまんじゅう」(Taiko-Manzyuu)來稱呼紅豆餅。[註01]

 

百年前的臺灣沒有「紅豆口味」

A
豆紅龜粿的起源

在受到日本紅豆飲食的影響之下,就算臺灣沒有生產紅豆,也要從日本或中國進口紅豆,直到民國60年代開始,屏東萬丹試種紅豆成功後,臺灣才開始有自產紅豆可以食用,進而讓紅豆的飲食文化更加普及,紅豆湯因為一般人都消費得起,是當年臺灣最流行的甜點之一,而最具有臺灣味的紅龜粿,也是這時候才開始有紅豆餡!紅龜粿在日治時期以前只有綠豆沙、花生、白芝麻及鹹菜乾這幾種餡料,喜歡紅豆紅龜粿的人是不是覺得身在現代很幸福呀![註01]

 

紅豆紅龜粿的起源

A
豆餅的前身:今川燒 [註01]

其實紅豆餅的前身是一種叫做「太鼓燒」的和菓子,據說一開始在江戶神田今川橋邊販賣,因此得名今川燒,又因為形狀像太鼓,別名為太鼓燒。

 

日治時期由於日本人在臺灣思念家鄉味,因此開始有日本糕餅師傅在臺灣市場上販售今川燒,當時今川燒還是比較昂貴的點心,大多只有比較有錢的人才買得起,偶爾能在冬天吃到熱呼呼的今川燒,是非常幸福而飽足的。

 

久而久之,臺灣人向日本師傅拜師學藝製作今川燒,或自己從旁觀摩學習,也開始有臺灣人賣起今川燒,或許是因為今川燒裡包著紅豆餡,漸漸地有紅豆餅的名稱出現。

 

其實紅豆餅真正在臺灣普及,只有近30年的時間,關鍵原因在於臺灣開始自產紅豆,並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越來越多人知道紅豆餅這個甜點,現在大街小巷都有賣紅豆餅的身影。

 

紅豆餅演變之今,已經和今川燒有些不同,今川燒的餅皮像雞蛋糕厚實而蓬鬆,只有甜餡料,而紅豆餅薄而酥脆,甜鹹餡料都有,鹹餡例如蘿蔔絲、鮪魚和酸菜,已經徹底融入臺灣而成為道地小吃。[註02]

 

紅豆餅的前身:今川燒

A
關節氣

小寒:這時候剛好是紅豆盛產的時節,吃當令食材最對味。

A
料來源

註01:形塑中的紅豆餅文化,李玲惠,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臺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2011年。

註02:今川燒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