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飲食文化
你有聽過野蓮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草時代後的野蓮產業

從日治時期開始,不論是製造或是販賣菸酒,都是由菸酒公賣局在控管,只有政府許可的地方才能種植菸葉,菸農只要配合規定種植,菸酒公賣局就會用保障價格收購。美濃正是政府許可種植菸草的區域,菸葉可說是美濃的經濟命脈,養大了無數的美濃子弟。然而,民國91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菸酒公賣局改為菸酒公司,不再是特許行業,菸葉種植從許可制改為契作制,也因為多了國外菸品搶占市場,臺灣的菸葉種植面積,從興盛時期(約民國58年)的11,952公頃,於民國93年驟減到剩下1,112公頃,美濃的菸草種植面積也從2,000多公頃,降為不到200公頃,民國106年菸酒公司已停止菸葉契作。[註01]

 

隨著菸葉的沒落,美濃那些不再種植菸葉的田地,開始嘗試轉種不同的農作物,有野蓮、白蘿蔔、小番茄、胡瓜等等,有些更轉為養殖豬或白蝦。美濃養的臺灣本土黑豬「美濃豬」曾盛極一時,後來因為受到外來種基因入侵、口蹄疫,以及美濃水源保護等因素,美濃居民不再飼養美濃豬。[註01,02]

 

經過多種作物的嘗試,野蓮漸漸展露頭角,因為野蓮是美濃客家人常見的家庭料理,全臺灣也只有美濃有規模化的生產,和「美濃」、「客家」等在地形象有強烈的連結,又能躲避夏季的颱風豪雨,在缺菜的時期仍能保持產量,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轉種野蓮。[註03]

延伸影片
A
美濃走入全臺灣的野蓮[註04]

從美濃走入全臺灣的野蓮

 

美濃靠近山區,早期的交通不像現在方便,居住在這裡的客家人在生活困苦、物資缺乏的時候,便會找附近的野菜食用,其中長在稻田旁的學菜、美濃湖(舊稱中正湖)裡的特殊水生植物野蓮,至今仍是最能代表美濃客家菜的在地食材。[註05]

 

住在美濃湖附近的長輩眼裡,野蓮是小時候在美濃湖玩水的戰利品。每當放學後,就會和同學們一起到美濃湖游泳,看到有人在採野蓮回家加菜,也跟著一起採回家吃。不過那時的野蓮,因為湖水深、長的又長又粗,要先在石頭上把野蓮搓軟,才會炒來吃。但是民國54年政府推動綜合養豬計畫,美濃出現越來越多的養豬戶,美濃湖因為被排入養豬廢水,水源被汙染後,野蓮就消失在美濃湖中。[註05,06]

 

一直到民國64年,美濃當地居民鍾華振在租來的農地裡發現小時候記憶中的野蓮,便利用葉子在自家水池中繁殖,也拿到市場上販售貼補家用。雖然野蓮不是民眾買菜的首選,但是當夏天颱風或是雨季過後,多數的葉菜類數量少又昂貴,野蓮就成了民眾的替代蔬菜。不過因為種植的人不多,知道怎麼吃的人也較少,野蓮仍然只有出現在美濃的市場裡。

 

民國80年代生產的野蓮越來越多,除了帶到市場販賣以外,開始有農民向美濃在地的餐飲業者推銷野蓮,販售客家料理的粄條店一開始想說炒野蓮來試水溫,發現在地居民平常在家就會自己炒來吃,不會特別到外面吃炒野蓮,反而是來美濃觀光的遊客,因為沒有吃過野蓮,都會點一盤來嚐鮮。野蓮進入餐飲小吃店的時間,剛好搭上民國80年代初期臺灣的經濟高峰,民眾開始重視休閒旅遊,野蓮更是成為美濃客家菜的在地特色料理,到美濃如果沒有吃到炒野蓮,就代表沒吃過美濃的客家料理。在這波旅遊風潮的帶動下,有越來越多人認識野蓮這項蔬菜,讓野蓮漸漸走出美濃,走進全臺灣家裡的餐桌。

 

A
客家料理出道的野蓮

從客家料理出道的野蓮

 

臺灣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區和丘陵地,土地不像平原般肥沃,要花更多的心力開墾荒地,因此客家人對於辛苦種植的食物更加珍惜。再加上在山區耕種,需要能方便攜帶,又能補充鹽分的食物,所以發展出許多醃漬料理,像是蘿蔔乾、鹹菜、筍乾、黃豆醬等。其中,黃豆醬是用黃豆、米、糖、鹽等材料,裝入玻璃瓶中密封發酵製成,味道和醬油相似的甘鹹,會用來作為沾醬,或是炒菜蒸魚時的調味料。[註07]

 

野蓮、學菜這兩種在美濃的水中特色野菜,美濃在地的客家人都會使用黃豆醬,再加上一些薑絲用大火快炒,吃起來清脆爽口,是美濃客家人的家常菜,更是能代表美濃的客家料理呢![註05]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