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

臺灣農產地圖

教學資源
飲食文化
你有聽過洋蔥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故事吧!
灣洋蔥的第一個種植之地

在臺灣,中南部盛產洋蔥有口皆碑,時常讓人誤以為洋蔥原產於炎熱的國境之南,事實上以前臺灣並沒有種植洋蔥,而且洋蔥引進臺灣的第一個種植之地也不在中南部,究竟種在哪裡?由誰引進?這一切都要從日治時期說起。

 

日治時期在日本人吃洋蔥的影響下,臺灣人也開始吃起洋蔥,一開始因為臺灣沒有任何地方生產洋蔥,所以都要從日本大阪和北海道進口;直到民國元年,有一位在今新北市淡水區任教的日籍國小老師將洋蔥引進,並且將他兩年來的種植觀察做成報告,裡頭提到臺灣氣候適合洋蔥生長,幾年後臺灣總督府就在臺北開啟洋蔥栽培的試驗工作。

 

然而臺灣北部冬春多雨的季節並不適合洋蔥成熟與採收,試種失敗後轉移到中南部種植,又剛好遇到病蟲害的侵擾,看在臺灣生產洋蔥的成本太高,最後還是決定從日本進口。[註01]

A
蔥王國的輝煌時代

飲食文化

 

臺灣光復後為了自己生產洋蔥,不斷從國外引進品種試驗,終於在民國43年試驗成功,這是來自美國的短日照品種,適合在中南部的秋冬之際種植。起初在雲林、彰化等中部地區種植,之後才轉移到屏東甚至是臺東。


自從民國45年創下最高的生產紀錄,臺灣洋蔥開始出口到國外,甚至出口到日本;隨著日本對臺灣洋蔥的需求量增加,促使產量又再提高。同時臺灣也有生產洋蔥罐頭,運送到西德、美國和荷蘭,當時出口洋蔥或加工品之多,讓臺灣享有「洋蔥王國」的美譽。[註01,02,03]


民國60年代每到洋蔥產季,南部地區盛產的洋蔥就會連日送往基隆港,從港區內外到附近停車場,到處可見滿載洋蔥的卡車,等待送入碼頭裝船,這些洋蔥正等待飄洋過海運往日本和琉球,在港區形成一片「蔥海」十分壯觀。[註04,05]
 

A
山風帶來的禮物

飲食文化

 

屏東恆春、楓港、車城等地之所以盛產洋蔥,乃拜當地盛行的落山風所賜,每年10月到隔年4月,恆春半島就會出現七級以上的陣風從山上呼嘯而來,這時正好是洋蔥生長的季節,強勁的落山風常將洋蔥的莖葉吹倒,使得莖葉無法好好生長,卻促使養分流向地下球莖,讓蔥球的味道特別鮮甜,而且在強風吹拂下,正好營造出結球期需要的乾燥環境,為洋蔥減少不少病蟲害的困擾。

A
蔥田裡的醫生

落山風讓屏東恆春半島成為美味洋蔥的盛產之地,卻也為當地農夫與農婦帶來十分特殊的職業病。研究發現在屏東患有角膜潰瘍、黴菌感染的病人之中,有幾位角膜上有洋蔥皮或葉片,而促使這類研究開啟的人正是眼科醫師陳雲址。


陳醫師原本在臺北工作,為幫助偏鄉醫療而跑到恆春行醫。在恆春服務不久後,便從就診的病例中發現,恆春地區眼角膜潰瘍病人的比率很高。他發現採收洋蔥的農夫與農婦,常會被強風吹來的洋蔥皮屑或細砂刮傷眼角膜,眼角膜受黴菌感染導致角膜發炎、潰瘍,甚至失明。

陳醫師主動通報衛生署,並且參與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計畫,協助尋找致病的黴菌。

此外,為了預防農民採收時眼角膜受損,陳醫生自行研發類似潛水蛙鏡的護目鏡,並於每年3、4月到恆春農會與協助洋蔥採收的軍營宣導,為當地蔥農的健康貢獻良多。[註06]
 

A
料來源

註01:恆春特產:瓊麻.洋蔥.港口茶,陳世行,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1993年。
註02:車城鄉志,屏東縣車城鄉公所,2004年
註03:高雄區農技報導 – 洋蔥栽培管理技術,黃祥益、許哲夫、莊益源、陳昱初,2008年。
註04:中央日報,姜雲龍,1977年。
註05:臺灣洋蔥生長與栽培,宋妤、張武男,臺灣蔬菜產業演進四十年專集,臺中:農業試驗所,1993年。
註06:科技大觀園-落山風與洋蔥田

A